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光明專論:核心價值觀 關鍵在“核心”

葉小文
2013年08月06日08:31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核心價值觀 關鍵在“核心”

  一、核心價值觀的核心要扣住全部社會關系的主線

  提煉核心價值觀的工程,在認識不盡一致、觀點不盡相同的情況下,為了最大限度地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強大合力,黨的十八大報告採取了一種務實而開放的選擇,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個層次24個字的歸納,覆蓋了全國各方面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述的意見,反映了現階段全國人民的最大公約數。其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發展目標上的規定,是立足國家層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價值導向上的規定,是立足社會層面提出的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道德准則上的規定,是立足公民個人層面提出的要求。

  這一重要歸納,是立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踐的新的理論創新。其新意,不僅概括出覆蓋各方面意見最大公約數的24字理念,更把政治理想、社會導向、行為准則相互聯系、相互貫通,扣住了全部社會關系主線的三個層次——國家、社會(或集體)、個人(或公民),使核心價值觀的核心越發清晰起來了。

  無論哪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其核心都要扣住全部社會關系的主線,都是對國家、社會、個人三者關系的規范。

  傳統社會對國家、社會、個人三者關系的規范,在東方,典型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西方則是“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於是,“世界宗教會議”(1993年,120個宗教團體、6000人參加)通過的宣言據此強調,任何宗教都要奉行的“不可取消的原則”,是“珍惜生命,正直公平,言行誠實,相敬互愛”。

  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同樣是對國家、社會、個人三者關系的規范。不妨看看奧巴馬在連任總統的就職演說中怎麼概括美國的核心價值觀:“我們面臨的挑戰也許是新的,我們應對挑戰的措施也許也是新的,但那些長期以來指導我們成功的價值觀——勤奮、誠實、勇氣、公平競爭、包容以及對世界保持好奇心,還有對國家的忠誠和愛國主義——卻是歷久彌新,這些價值觀是可靠的。它們是創造美國歷史的無聲力量。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回歸這些古老的價值觀。”

  新加坡的核心價值觀是: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持,尊重個人﹔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種族和諧,宗教寬容。仍然是對國家、社會、個人三者關系的規范。

  社會主義社會也需要對國家、社會、個人三者關系的規范。毛澤東就一再強調要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關系。

  十八大報告三個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體現了同樣的思想方法。

  扣住全部社會關系主線的三個層次——國家、社會(或集體)、個人(或公民),就抓住了關鍵,既能簡約地形成諸多價值觀的“核心價值”﹔又能展開衍生出4字、8字、16字、24字、32字……諸多價值觀。

  貫徹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次的基本的價值沖突,無非就是“公”與“私”的矛盾,提煉核心價值觀不能不涉及這個問題。

  二、核心價值觀的核心要扣住全社會的利益關切

  一個以利益關系為基礎的社會價值體系和作為其反映的價值觀念體系,必須扣住全社會的利益關切,簡而言之就是要處理好公與私的矛盾。對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社會上出現的道德淪喪、信任缺失的現象,如果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不能對症下藥,那麼它就沒有說服力,缺乏生命力。

  市場經濟中的每一個“經濟人”追求利潤都可能導致金錢至上,把精神、信仰物化,把誠信、道德拋棄。我們在大力推進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就必須面對在資本營利和個人謀利這兩個“起點”被啟動、激活后,人們如何提高自我約束力和道德水平的實際問題。誠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斯所言,一個有效率的市場制度,除了需要一個有效的產權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還需要在誠實、正直、合作、公平、正義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這個市場。我們必須建立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市場倫理”,把“資本”的沖動與“誠信”的建構成功結合,形成勤勉做事、平實做人,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氛圍,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行為規范。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不在這個方面對症下藥。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基礎上,如何扣住全社會的利益關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鄧小平1988年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這篇綱領性講話中,有明確的結論:“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隻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

  具體到公與私的矛盾:大公無私是聖人,公而忘私是賢人,先公后私是善人,公私兼顧是常人﹔私字當頭是小人,假公濟私是痞人,以公肥私是壞人,徇私枉法是罪人。我們要提升常人,提倡善人,學習賢人,向往聖人﹔也要教育小人,揭露痞人,改造壞人,懲治罪人。鑒於日常的、多數的是常人,要做的“常事”,就是修身律己,平實做人﹔要說的“常事”——讓大家奉行的價值觀,就隻能“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把崇高的信仰和每個人對現實利益的追求,把集體主義和個人追求對接起來,把先進性和包容性統一起來。

  因此,扣住全社會利益關切的價值觀的核心,應該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恰如“十二五”規劃建議所提出,“提倡修身律己、尊老愛幼、勤勉做事、平實做人,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口號,過去提過、又放下,批了、再提倡。這種輾轉反復,有如時代鏡鑒,值得琢磨。

  主張“為人民服務”,當然要強調“我為人人”,但並不因此就否定“人人為我”。一般即寓於個別之中,“人民”要體現在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之中。如果要求一部分人隻提供服務而不享受服務,“為人民服務”豈不失去了一部分服務對象?如果要求個人無條件為集體犧牲一切,甚至放棄合理正當的利益追求,這種無視個體權益的“集體主義”何來感召力,又何來“可持續發展”?“我為人人”,在物質條件匱乏的歷史階段有其合理性,但隨著時代發展,“人人為我”的合理訴求也應逐步滿足。總是忽視個人正當利益追求,必然影響個人活力和創造力的發揮,最終影響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這方面,我們的教訓是深刻的。

  蛋糕要做大,也要分好。列寧說過:“我們要努力把‘大家為一人,一人為大家’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准則滲透到群眾的意識中去,變成他們的習慣,變成他們的生活常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個體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從根本上並不矛盾沖突,反而可以實現雙贏。正如馬克思所說,要“實現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也要求“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在市場經濟中,每一個“經濟人”都追求利潤最大化,由此演出了一部部激烈競爭的活劇,優勝劣汰,效率大增。但如果一切向錢看,就會把精神、信仰一概物化,就會把誠信、道德統統拋棄。手持利益這把“雙刃劍”,身處社會這個共同體中,恐怕還需要堅守底線,明晰邊界,有所為,有所不為。

  經過了個人利益的覺醒、市場經濟的洗禮,如何把經濟沖動與道德追求、把物質財富與精神高度成功結合起來,檢驗著社會的文明程度。社會關愛人人,人人感恩社會。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充分感受社會的溫暖與和諧,反過來“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守望相助,蔚然成風。如此良性循環,不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嗎?此中,生長著一種新型的社會文明,激揚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感召力與生命力。

  三、突出核心,就要有普遍與特殊、清晰與模糊的統一

  核心價值觀,是一個社會最根本、必不可少、最集中反映社會取向的價值觀,是諸多價值觀中的最大公約數,是諸多價值觀的“核”,社會有機體的“心”,因而是諸多價值觀中本質的體現。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四個層面,既是國家整體、民族整體的追求,也是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追求,理論上應該可以成為每一個體、每個公民的追求。而一旦深入、內化到不同的社會階層和特殊群體,就會像絢麗的陽光折射出五彩光芒,展現出不同的基本價值觀。

  范圍小一點,核心價值觀的特殊性要求就相對多一點,范圍大了,核心價值觀的普遍性要求就相對多起來。我們有三個范圍的大團結,即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基礎,實現大陸范圍人民的團結﹔以擁護祖國和平統一為基礎,實現大陸同胞與港澳台同胞的團結﹔以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基礎,實現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的團結。團結的范圍越大,存異的東西就越多。全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當然是要“求同”,但覆蓋面越大就越要有包容性,有必要的“存異”。要處理好特殊性與普遍性結合、求同與存異結合的問題,才能成為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要素的“核心價值”。

  中華民族歷來是信仰充實的民族,是最講信義的民族,是重“君子”輕“小人”的民族。但我們在經濟社會轉型中,確實感覺到了道德危機和價值觀的嬗變、劇變。在大家都奔錢而去的過程中,出現了道德的迷失和信仰的錯位。講“核心價值觀”,就不能不去關注重建信仰、充實精神支柱的問題。

  共產主義信仰是一種科學信仰。科學信仰,需要科學理念來論証、來支撐。怎樣把科學信仰變成精神信仰?信仰的支撐,僅靠科學的論証、理論的徹底是不夠的,還要靠敬畏。人,總是要有一點敬畏之心的。講“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那是講不信鬼不信神需要的思想狀態。但不能放大為人什麼都無所畏懼。共產黨人不敬畏神靈,但要敬畏歷史,敬畏人民。“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有了敬畏,才有自律。馬克思認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隻有道德主體將道德規范內化為自己的道德,完成他律向自律的轉化,才能成為有效的道德規范。有了自律的基礎,相互的他律——道德規范、社會公德、法律法規,才有實施的可能。

  於是,我們提煉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就要注意這個鏈條:“信仰——敬畏——自律(道德的自我規范)——他律(公德、法規)”,給“信仰”、給“敬畏”留下空間。不是論証清楚了才有敬畏之心,而是無條件、沒商量地常懷敬畏之心。這樣的“核心價值觀”,才能高懸於上,普照四方,“譬如北辰,眾星共之”。

  四、抓住關鍵、突出核心,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綜上所述,抓住關鍵、突出核心,社會主義價值觀的一種選項,可表述為:以國為重,以人為本,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這種表述,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和中國特色,扣住了全部社會關系——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次關系的主線,扣住了全社會的利益關切,體現了作為“核心概念”“母概念”的普遍與特殊、清晰與模糊的統一。

  以國為重。在國家、社會、個人三者關系中,不是西方的那種個人至上,而是以國為重,這是中國傳統與西方傳統、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最重要的價值區別。

  凝聚我們這個歷久彌新的偉大國度的精神資源之一,正是那永不衰竭的家國情懷。我愛我的國,我愛我的家。“家”在“國”中同氣相求,“國”在“家”中生生不息。未有我之先,家國已在焉﹔沒有我之后,家國仍永存。多少滄桑付流水,常念家國在心懷。如此,每個中國人短暫而有限的生命,便融入永恆與深沉的無限之中,匯集成永續發展永葆青春的動力。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社稷為重,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個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會,由社會而國家,由國家而天下,把個人的追求與整體的核心價值統一起來。中華文化的基因裡,總是保持著“君子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君子立於天地之間,就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華文化的基因裡,總是滲透著“講信修睦”的理念,“禮之用,和為貴,天下之道斯為美”。這種“天下情懷”至高無上、自上而下﹔“和諧理念”無處不在、自下而上。兩者簡明扼要,會通無礙。自上而下,站得高,高屋建瓴﹔自下而上,落得實,家喻戶曉。中國人有此優秀遺傳基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也可作如是觀,以如是行。

  具體到今天,以國為重,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以人為本。在國家、社會、個人三者關系中,不是個人至上,而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文藝復興和啟蒙時代就提出過的口號。但西方近代人本主義過多強調作為個體的自由與權利,尊重人的本能欲望,催生了迅猛發展的經濟,也造就了膨脹的個人,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都搞得很緊張。人類文明的交匯已走到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人類危機呼喚人本主義在否定之否定意義上的繼承和發揚。我們的“以人為本”,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話語體系中的“新人文主義”,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體現著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繼承著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過度膨脹的人還原為一個“和諧”的人,建設一個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人和諧的新的“和諧世界”。

  而“以人為本”之“人”,既是“人人”,又是“個人”。人在國中,我在人中。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本文作者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第一副院長)

(責編:吳思瑤、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