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中央國家機關“我與十八大”主題征文選登>>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

駐村感懷

中國扶貧發展中心 劉洪莉
2013年07月30日15:5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駐 村 感 懷

輕裝簡行,跟隨黃艷副司長,我們小組六人坐著越野車,盤山繞行了3個鐘頭,終於從湖南安化縣城到達了駐村調研的第一站——田黃村。在村裡,我們與農民同吃同住,走家串戶,順利完成了為期一周的駐村調研工作。在這裡,我們即體驗了老百姓生活的艱辛,又感受到了當地淳朴的民風,即接受了一次貧困體驗,又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駐村,一生難忘!

一、駐村入戶——歷練與擔當

在國務院扶貧辦機關黨委的統一部署下,我有幸於今年3月20日至26日跟隨扶貧辦規劃財務司黃艷副司長一同走進了大山深處的田黃村,開展了扶貧到戶機制專題調研。由於一直從事行政、人事等工作,並沒有真正了解兩項制度銜接、建檔立卡、科技扶貧、整村推進工作如何開展,也沒有真正沉下心來到基層,而這一次,原本對農村生活不陌生的我又一次走進了農村,而且是與東北完全不同的土地上的農村,我還是被震撼到了。我們走進大山深處,遠離了城市,與百姓為伴,在一周的時間裡,我們調研小組與市、縣、村等有關領導分別召開5次座談會,走訪26戶村民(我與黃艷司長一組共計走訪7戶村民),與田黃村私立教學點的老師和孩子進行了座談,開展了田黃村和英家村醫療點的調研,實地了解中遠集團定點扶貧茶葉基地建設項目、英家村龍頭企業五龍山茶廠,並聽取安化黑茶科技扶貧項目匯報。原本生硬的文字材料在這裡鮮活了起來,原本晦澀的理論在這裡現實起來。貧困不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一年三個來月的大雪或塌方封山,是臥床不起時對生活的期盼,是背著飯盒上學娃對大山外的憧憬。這裡是我們的情感根基,這裡是我們的動力之源。在這裡,我們留下了汗水和淚水,帶走的是沉甸甸的責任和期盼﹔在這裡,我們了解到了中國人的精神,感受到了中國人的力量﹔在這裡,我們汲取了力量和精神,邁出去的是堅毅和昂首向前!

二、朝夕相處——難忘與感動

(一)淳朴的大山人

遠離了城市的喧囂,我們沉澱下來,與大山貧困老百姓為伴,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老百姓的淳朴與可愛。由於語言不通,每天都有村干部一直陪著我們每個小組走訪,參與我們的討論,與我們座談﹔每天,無論我們多麼晚開完小組碰頭會回到住戶家中,女主人都在等著給我們燒開水洗漱,還歉疚地覺得照顧不周。就在我們離開田黃村的前一天,老天似乎要加深我們對大山百姓出行難的印象,下了一夜大雨。大家夜裡睡得都不踏實,即便吃過早飯上路時也不知道是否能平安離開,村支書說“沒事,我在前面帶路”,還沒等我們拒絕,村支書已經騎著摩托車上了路,村民的好客又讓我們難以拒絕。伴隨著頭天的大雨,山中起了大霧,我們的越野車緩慢地在泥濘的山路上爬行,所有人的心都揪了起來。原來山裡的霧氣可以那麼重,讓我們無法望出2米遠,甚至一度感覺伸手不見五指,原本多話的開車師傅也已經不再說話,專心開車。村支書早已隱沒在霧中,隻有時時的摩托車鳴聲表明前面的路可行,他還安全。我們一路上心裡酸酸的,淚水也打濕了臉龐。當過了驚險的塌方看到水泥路后,在我們再三請求下,村支書才笑著目送著我們遠行,望著后車鏡中漸漸變小的村支書,他的形象在心中慢慢高大、清晰起來!

(二)辛勞的帶頭人

離開田黃村,我們又直奔英家村。英家村為2011年至2012年扶貧開發整村推進村。該村成立了由教育局牽頭,縣紀委(監察局)、公安局等部門參加的聯合扶貧工作組,通過近年來的整村推進工作,鄉村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當我們與村兩委座談,了解貧困戶家庭成員、收入等情況時,他們如數家珍,沒有細致、扎實的工作,哪來的這番細說?座談后,我們又分組開展了調研。無論在老百姓家裡,還是在晚間的茶余飯后,我們聽到最多的是村民說“謝謝黨中央的好政策,讓我們生活變了樣。謝謝村領導,謝謝羅書記,給我們修路”,當看到百姓握著羅書記的手,緊緊地握著時,我知道這是他們的真心話,他們謝的是整個村兩委班子,村干部。當我們與羅書記聊天時,她講著講著就動情地講起了她的家庭,她的女兒,她說一次她回到家,看到桌子上有封信“媽媽,我回來了,我又走了。我回來,看到家裡什麼都沒有變,唯有桌子上、地上的塵土多了,我感覺好像我的媽媽已經不再了。可是當我走出去,我聽到大家都對我說謝謝你時,我知道你還活著”。聽到這裡時,我不再說話,任眼淚流淌,任感動恣意。生命中總有放棄和舍得,羅書記置小愛於大愛,博得的是村裡人的愛戴,造福的是村裡的百姓。在廣大的農村大地,我想不止有一個羅書記,更有千千萬萬的好書記、好干部,他們用腳丈量大地,用心與百姓交流,為我們的扶貧工作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向那些奮斗在基層、為民奉獻的干部隊伍致敬!

(三)蓬勃的團隊人

這次駐村調研,我們團隊6人來自不同的部門,為了共同的目的,完成共同的任務,我們分工合作,一路上有汗水淚水,也有歡聲笑語,一路走來,我們齊心協力,分享體驗,分擔責任。黃艷副司長帶頭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輕裝簡出,跟著她入貧困戶,看著她認真聆聽百姓的心聲,回答老百姓的提問,並時刻關注著我們團隊成員安全,心裡一下子有了一個新的標杆,一個新時期扶貧工作者的標杆。1987年出生的於淼是個北京土生土長的女孩,從未到過農村,而在整個行程中她毫無怨言,與大家一同吃住,樂觀開朗,帶給我們的是朝氣蓬發的氣息。而張偉因為住戶家裡的窗戶沒有玻璃,夜裡睡覺被吹凍感冒,問他時,他輕描淡寫地說道“老百姓都能住,我也能住”。而調研爬山路時,我們相互提攜,一天緊張的行程下來,晚上無論多晚,我們小組仍要開碰頭會,總結一天的工作,談談一天的感受。就是這樣一個團隊,給當地的干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聽到他們說“北京的干部,真行”,我知道這不僅是承認,更是我們團結、扎實、蓬勃奮進的團隊精神受到了稱贊!

三、路在何方?——夢想與未來

黨的十八大重申“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第一次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設定五項具體指標,為億萬中國人清晰勾勒出“中國夢”的美好藍圖。十八大報告同時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在農業,難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圓“中國夢”首先要圓“農民夢”。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發展到現在,農民有許多希望有待實現:想讓孩子有一個好的學校就近上學﹔希望村裡有一個好的醫院就近看病﹔希望能夠就地找一個好的工作,不用再到老遠的地方打工﹔希望能享受到城市裡的公共服務﹔希望能有一個好的生態環境……隻有百姓實現了安居樂業,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那麼我們的小康社會才是真的實現。

那麼老百姓的夢誰來圓?這一方面即需要國家有好的政策引導,另一方面更需要一支堅定的干部隊伍甩開膀子干事。“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小康社會需要億萬農民勤勞苦干,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闖出一片新天地。除此,還另有一群人的身影,那就是我們,扶貧人!

十八大為扶貧開發事業的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賦予了新的內涵,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做出的庄嚴承諾,承載著全國人民對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既然選擇了扶貧行業,那麼就讓我們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添磚加瓦,為消除貧困這份崇高而偉大的事業付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責編:單莞婷(實習生)、高雷)


相關專題
· 中央國家機關“我與十八大”主題征文選登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