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中央國家機關“我與十八大”主題征文選登>>中國地震局

彰顯四個意識  促防震減災事業長足發展

安徽省地震局震害防御處科員  程鑫
2013年07月30日15:3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彰顯四個意識 促防震減災事業長足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面對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對新的歷史條件和考驗,全黨必須增強憂患意識,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必須增強創新意識,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必須增強宗旨意識,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須增強使命意識,求真務實,艱苦奮斗,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這“四個意識”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最后的殷殷囑托,是新時期對廣大黨員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時也是各級政府部門能夠長期引領地方發展、努力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保障。作為地震部門,如何結合實際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不斷實現防震減災工作的可持續性大發展,筆者認為,必須深刻領會、牢牢把握、認真落實這“四個意識”,切實做到將憂患意識放在震情工作上,將創新意識融入在事業發展中,將宗旨意識投入在為民服務上,將使命意識貫穿在各項工作中。

憂患意識,是防震減災事業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精神傳統之一,它代表著一種高尚風格,體現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憂患意識作為一種文化傳統,淵源至深,從一定角度來說,正是中華文明孕育和包含的憂患意識,才使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衰,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憂患意識體現的更是一種居安思危的高超智慧。“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不就是告誡世人和國家要常有憂患意識嗎?翻開歷史看看:唐太宗告誡太子,“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這種憂患意識,是他經常提醒自己用憂患意識來治理國家,所以他才能從諫如流,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偉業﹔而唐玄宗,精明了幾十年,在厭倦了憂患意識后,糜爛生活,溫柔鄉裡,最終迷失自己,死於安樂,為安祿山之亂動搖了大唐盛世的根基。

安徽省作為經濟發展迅速的少震省份,復雜多變的震情形勢、艱巨繁重的維穩任務以及日益增長的社會要求,都深刻警醒了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還面臨著諸多困難、挑戰和風險。縱觀震情,自2005年以來,九江地震、定遠地震、肥東地震、安慶地震、桐城地震接連來襲,整個華東地區的地震活動此起彼伏,作為地震人,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我們的防震減災工作中依然存在著諸多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例如省內的地震監測、預警項目建設仍需進一步提速,抵御、應對大震的能力亟需進一步加強。因此,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不斷提高地震監測預報水平,逐步夯實災害防御的技術,大力提升應急救援能力,將“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理念深深地扎根於我們的震情工作之中。

創新意識,是防震減災事業永葆先進的不竭源泉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個人保持蓬勃朝氣和昂揚銳氣的力量源泉。創新是一種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是一種勇於探索的工作態度,是一種不斷追求卓越、追求進步、追求發展的理念。古書中就有著很多對創新的闡釋,《廣雅》中有“創,始也”,《魏書》有“革弊創新”,《周書》有“創新改舊”,《大學》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到與時俱進,從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敢探索到科學發展的大膽實踐,不斷開展社會主義的理論創新、道路創新和制度創新。實踐証明,善於用創新才能破解前進道路上的難題,隻有創新才能順應時代的潮流,才能謀求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防震減災事業的發展進步,必須要堅持創造與創新。正如科技謀劃中,安徽省地震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突出重點、綜合防御的發展方針為導向,立足於我國華東地區震情形勢,制定了“一場一帶一站”的宏觀科技戰略,全面促進我省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再攀高峰﹔隊伍建設上,我們不斷強化軍地聯合、區域聯合、部門聯合基礎,並首創性的建立了與人防協作、災評工作局校聯合的全新模式,在全省上下形成政府主導、軍地協調、專群結合、全社會參與的防震減災工作格局﹔學術研究上,近年來在國際國內刊物中發表各類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數百篇﹔交流合作上,我們已走出國門,與蒙古、菲律賓、新西蘭、台灣等多個國家(地區)開展了地震合作項目和科技研討交流……回顧安徽局建局來四十年的風雨歷程,其本身就是創新意識不斷升華的具體體現,也正是因為安徽地震人的凝心聚力,銳意進取,真抓實干,奮勇爭先,才真正把簡單的事情做得不簡單,把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

宗旨意識,是防震減災事業蓬勃發展的重要基石

什麼是“宗旨意識”?《中國共產黨章程》做出了最好的闡釋:“中國共產黨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為實現共產主義奮斗終身”。古往今來,順民心則政興,逆民心則政廢。中國共產黨80多年的發展歷史和實踐告訴我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它貫穿於我們黨的全部理論與實踐,是黨存在與發展的力量所在,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從張思德、雷鋒到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牛玉儒、任長霞等,都把為人民服務當作畢生的追求。新時期下,增強宗旨意識,更應該用“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來詮釋,努力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用人民賦予的權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保障工作。

事業的發展如果失去了為民服務的宗旨,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防震減災是集科技型、社會性、基礎性為一體的公益性事業,是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決定了我們要面向社會、面向大眾,將“以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為根本宗旨”貫穿於我們的一切工作之中。多年來,安徽省地震局不斷加快推進防震減災法規體系建設,強化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不斷探索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區和農村防震保安工作新方法,社會綜合防御地震災害水平穩步提升﹔多年來,我們堅持將防震減災宣傳教育作為提升社會抵御地震災害的有效抓手,利用各種渠道、各種途徑持久廣泛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和教育,全社會的防震減災意識不斷提高﹔多年來,我們開展了形式多樣、規模不同的地震應急演練,提高了政府應對地震災害事件指揮能力、處置能力和群眾自救互救能力,全社會的防震減災能力明顯增強。

使命意識,是防震減災事業揚帆遠航的精神之本

使命意識是一個國家歷史傳統、精神情感等方面的積澱和傳承,是人們認同歸屬的精神家園和溝通交流的橋梁紐帶,作為一種凝聚力、創造力,使命感深深熔鑄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振興的每一個歷程之中。“一諾猶重,黃金賤於白圭”、“海岳尚可傾,口諾終不移”,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勇敢地擔當起帶領中國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既受命於民,使命意識時刻不能忘記,使命大於天,使命厚於地,使命重如山,使命深似海,我們應當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面壁十年圖破壁,心無旁騖做事情,踏石留印,抓鐵有痕,鍥而不舍、聚精會神地把黨和國家的發展大業推行前進。

完成使命是防震減災的根本任務,是地震事業存在和發展的理由。然而,我們腳下還有很長的路,根據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和發展目標要求,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具備綜合抗御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大中城市、經濟發達地區的防震減災能力力爭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我們不能忘記地震預報是當今世界科學難題,其探索之路仍將艱難曲折、布滿荊棘……我們肩負的歷史使命是黨和人民的重托。為圓夢地震人的使命,我們必須著力打造海陸空一體的立體地震監測網絡,必須知難而進勇攀地震預報科學高峰,必須切實保障城市、工程建設和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必須不斷加強地震緊急救援能力建設,必須打造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矢志不渝的向著每一個目標前進。

人們常說,一滴水可以透視太陽。安徽省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四十年,是艱難的四十年,也是輝煌的四十年,足可以折射出我們國家在中國共產黨執政六十多年來的“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巨大變化。當前,防震減災的宏偉藍圖已經繪就。讓我們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引,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古訓,彰顯“四個意識”,開拓進取,扎實工作,努力提升防震減災綜合能力,繼續譜寫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新篇章,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國富民強“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責編:單莞婷(實習生)、高雷)


相關專題
· 中央國家機關“我與十八大”主題征文選登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