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中央國家機關“我與十八大”主題征文選登>>中國社會科學院

從“兩位一體”到“五位一體”

——談十八大精神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指導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方喜 
2013年07月30日15:2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從“兩位一體”到“五位一體”

中共十八大一個重要“新提法”是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布局”表述為“五位一體”,這一重要表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又一重大創新成果,作為關乎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理念,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義。我想從文化理論的角度談談這一戰略理論對以“文化”為研究對象的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理論指導意義。

從黨有關文化發展的指導思想與方針政策的發展的角度來看,其實,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提法,就已經涉及這一思路,而十八大“五位一體”的表述則是對這一思路更為凝煉而清晰的概括。歷史地看,黨一直高度重視文化的重要作用:在改革開放早期就強調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發展方針,可以說強調的是“兩位一體”的發展理念,后來出現過文化與經濟、政治“三位一體”的理念,加入“社會建設”又出現了“四位一體”,再后來又加入“生態建設”,直到十八大直接提出“五位一體”的戰略理念——由此可見這一戰略思想乃是黨領導全國人民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和規律所取得一個重要的歷史性成果,值得我們倍加珍惜。

我覺得,“五位一體”的戰略思想對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指導作用,也具有戰略性,而這種戰略性,突出地體現在對突破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科分化所造成的弊端、在學科交叉與融合中使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建設獲得突破性發展等,具有重要的直接的指導意義。從文化理論的角度來看,“五位一體”中的文化建設又有兩種發展方式,即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而有關文化產業的研究既關乎“文化”研究,又關乎“產業”或“經濟”研究,可以說,文化產業本身就體現了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的一體化——而從學術界的現狀來看,有關包括文學藝術在內的文化研究與經濟學研究,在學科上可以說是壁壘森嚴,盡管黨和國家不斷倡導學科交叉研究,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深入、系統的學科交叉研究並不多見於。而現在來看,不突破學科分化,我們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在“五位一體”的戰略框架中來展開相關探討,或者說,“五位一體”的戰略指導思想就不可能在哲學社會科學相關研究中得到真正全面、深入的落實。下面我從“五位一體”的角度,簡單談談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

“文化”是“五位一體”的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保持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等等之間的協調、均衡,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要求,對於推動我國社會整體和諧均衡發展至關重要。我們必須從文化與政治、經濟之間關系結構的新變化及經濟社會的新轉型的高度,來理解十八大“五位一體”的基本精神:20世紀下半葉以來,西方發達國家所經歷的新的經濟社會轉型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文化與經濟的日趨交融,這既體現在工業設計、品牌、廣告營銷等在傳統經濟活動中所佔份額和所發揮作用越來越大上,也體現在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上,在今天新的時代條件下,所謂“文化”已不再是經濟發展的“外部”因素,而是已日趨融入經濟活動之中而成為推動經濟發展重要的“內部”因素了。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乃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的必然需要。清醒而充分地認識當今社會的新變化,增強轉型意識,轉變文化建設的發展思路,同時也轉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等方面的發展觀念,可以說也是全面貫徹落實十八精神的一個重要要求。

一般來說,文化產業隻有在物質生產、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才能充分發展起來,而文化產業的發展又將促進文化與經濟更深層次的交融,並對實體經濟及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等產生越來越深刻的影響。首先,作為經濟問題,文化產業的發展必然帶來經濟整體結構的變動,而在經濟整體結構中,如何處理好作為“符號經濟”的文化產業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要:如果兩者關系協調,文化產業的發展會帶動實體經濟的發展,並使經濟整體結構更加優化﹔但如果兩者關系協調不好,文化產業的過度片面發展也會對實體經濟的發展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一方面,文化產業的發展是推動產業轉型的重要要求,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經濟,文化產業的發展一定程度可以緩解我們當前所面臨的實體經濟的產能過剩的問題。從整體上來說,增加其中的文化含量,確實是提高國家產業體系整體質量的一個方向和方式,但是,另一重要方向和方式是增加其中的技術含量——以此來看,后者或許更為基本也更為重要,如何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也至關重要。總體來說,我們不能因為把過多的社會財富投入到文化產業領域,而影響技術創新和發展所需社會財富的投入或配置。

其次,文化產業的發展又並非單純的經濟問題,同時也是極其復雜的社會政治問題,而其作為社會政治問題的復雜性,至少體現在兩方面:(1)文化產業的產品傳播與“觀念的傳播”密切相關。從國內已有的教訓來看,一些流行的娛樂文化產品,可能並非出於“政治”目的,而只是出於“經濟”或“商業”目的,自覺不自覺地傳播錯誤的價值觀,從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形成負面影響。如何協調好文化的產業化、商業化運作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之間的關系,是包括意識形態工作在內的各方面工作面臨的重要時代課題。在這方面,我們已有一些教訓,當然也積累了一定的成功經驗,不斷地總結這些經驗教訓,趨利避害,對於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獲得了高速的發展,同時有關文化發展的理論研究也有大的發展,這些文化實踐和理論當然有著極強的意識形態色彩,但同時也涉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發展的一般性規律。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以開闊的全球視野,總結和反思西方當代文化產業發展實踐中的經驗教訓,批判性吸收西方當代文化研究中的理論資源,有助於我們在文化產業發展研究方面的理論創新,進而也有助於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快速而健康的發展,而理論工作者在這方面大有可為。(2)文化產業的發展又與“財富的流轉”密切相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結構調整必然會相應地引起社會財富巨量、高速的轉移,從而使社會整體利益結構發生變動——從國外已有的教訓來看,包括文化產業在內的符號經濟的過度發展、社會財富從實體經濟中的過多轉移,會引發貧富分化等社會政治問題﹔再者,當代西方發達國家的所謂“過度消費”,很大程度上是指對不再是為了維持基本生存的“文化商品”的過度消費,而在無法割斷的產業鏈中,文化商品的生產和消費,必然促進物質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這最終必然會產生相應的生態后果。我們不能忽視產業結構調整、文化產業發展中財富流轉所衍生出的相關社會政治和自然生態后果。再如,西方大量的流行文化產品涌入我國,使財富流轉向西方,同時也輸入了西方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對我國的文化安全形成挑戰——文化產品的全球流通與傳播,既非單一的經濟問題,也非單純的文化問題。

總之,文化與經濟的日趨交融及其對社會政治產生的復雜影響,是文化發展實踐及其理論研究以及其他各方面工作都要面對的新的挑戰,當然同時也是一種新的機遇。全面貫徹落實十八精神尤其“五位一體”戰略指導思想,必須始終充分重視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協調發展﹔從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的角度來看,隻有超越學科分化、增強跨學科研究的自覺性,才有可能為這種全面協調發展提供有益的理論支撐,而十八大“五位一體”的戰略思想對於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有直接的重要指導作用。

(責編:單莞婷(實習生)、高雷)


相關專題
· 中央國家機關“我與十八大”主題征文選登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