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中央國家機關“我與十八大”主題征文選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做中國夢的建設者

——十八大報告踐行心得
中國房地產報社 焦玲玲
2013年07月30日10:1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做中國夢的建設者 ——十八大報告踐行心得

2012年11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勝利開幕,胡錦濤總書記作的報告激動人心,為我們描繪了美麗的未來畫卷——我們的“中國夢”!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帶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現場。習近平定義“中國夢”--實現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而且滿懷信心地表示這個夢想“一定能實現”。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實現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人人都可以添把力。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就像當年周恩來總理少年時提出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樣,作為基層新聞工作者,在中國夢藍圖的激勵下,構建自己的中國夢,需從基層做起,從點滴做起,有清醒的認識,專業的判斷,不獵奇、不媚俗、不跟風,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傳遞正能量,凝聚社會共識,做好中國夢的建設者。

夢:做行業裡的新聞人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各行各業的發展,而行業的發展更需要大方向的指引,因此行業報的新聞工作者不僅需要專業度,更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提高引導能力,以正確的輿論引導行業的良性發展。

因此,踐行中國夢,我認為對於行業裡的新聞人很有必要。新聞人要有新聞敏感,對形勢發展有專業的判斷。習近平提出中國夢的同時,還進一步明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

領導人以務實的態度、實干的精神,來踐行國家的中國夢。

然而國內的一些媒體似乎並沒有及時轉變,在今年兩會期間新任總理李克強答記者問時,有的記者提出刻板化的問題,與李總理的清新、簡潔回答形成反差。整個新聞界開始反思:固化的、刻板的思維模式迫切需要改變!

別人的問題就是自己的問題,作為行業報的新聞工作者,我也開始審視自己的報道,例如找選題的出發點是否適應當前務實之需,在具體的新聞採訪過程中是否也存在套話問題,在寫作中是否也有嘩眾取寵之意。

思維之變需要過程。但是我們也看到可喜的變化,針對北京植樹這一選題,我看到北京幾家大眾報紙,有兩三家已經不再只是大照片展示領導,出現更多的是普通群眾的身影。

帶著問題思考、觀察新聞行業之變,是對自己負責,對行業負責。在行業報的專題報道中,我也開始多聽取專家的意見,與行業內企業展開交流,不斷積累,形成自己對行業發展的專業看法,在稿件內以比較客觀的方式清晰梳理行業發展的規律,從而引導行業良性發展。

行:在報道中學會報道

然而,作為房地產行業的新聞工作者,尤其是作為新入行的新聞工作者,面臨產業鏈復雜交錯的房地產行業,有時候真的很難撥開雲霧看清問題的實質。

為了一篇稿子輾轉反側思考,為了辨別真偽與企業斗智斗勇,說實話,每篇稿子寫完內心總是充滿著遺憾﹔閑暇時翻閱之前的報道有時真有不知者無畏的感覺。

曾子在《大學》中講到,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遺憾與沮喪伴隨著自己成長,在糾結過程中夾雜著一點欣慰,那就是能在稿子中看到自己對行業認識的加深,寫作方式的提升。這或許就是自己努力堅持自己信念的結果吧。

另外,新聞的真實客觀是一個過程,單篇報道可能有遺憾的地方,但是由於報紙出版的連續性,在后續的報道中不斷認清事物,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最怕的一點就是,記者失去了對事物的好奇心。其實,路不怕長,就怕失去了走下去的心情。

新聞報道也是這樣,每天都有新事物的發生,每個發生了的事情還會繼續發生變化。在這樣的環境下,就怕記者失去了耐心與興趣,形成了自己的思維定式。

在報道中學會報道,一直是我對所有新聞選題都感興趣的一劑良藥。

剛入行伊始,做一個新聞選題的時候,採訪不同方的關聯人物時,我覺得每個人說得都有道理,這樣的結果就是,報道面面俱到,沒有一個核心點深入下去。

泛泛而談是行業報最大的忌諱。我在報道中逐漸摸索出一套我自己的路子,有針對性地問問題,讓自己來主導問題思路,讓不同方來相互印証。

將自己化被動為主動的過程,極大提升我做事情的積極性。這也是每篇報道都能吸引我的原因所在。

悟:做建設性報道

無論是做行業中的新聞人之夢,還是在報道中學會報道的踐行,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為行業做貢獻。

邵飄萍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一直是上學時代的夢想,認為隻有負面性揭露報道才能實現新聞人的價值。

在剛工作時,我會拿著政府下達的標准文件問企業,你為什麼不執行?當得知有的企業竟然不知道有這份文件存在時,我直接給企業定性為“無良企業”。

另外,一個行業的問題年年說,大家都知道問題的所在,但上到政府機關,協會組織,下到企業,都不去做。“事是好事,不過……”問起原因,得到最多的就是這句話。

我自己想不明白,就會一直記著這件事情,所謂社會問題單子就是在這種種的想不通積累下來的。

遇到行業中想做事情,並且在做事情的採訪對象,採訪結束之后,我都會將我的問題做咨詢。

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其實,行業中還是有不少人與我有同樣的困惑,但是鑒於接觸信息層面的不同,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明白了行業中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學會了聽到一件事情不會將其馬上定性。關鍵是,在與不同的人接觸中,明白了一件事情假如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總會是螺旋式上升,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隻要方向正確,就要慢火、溫火去燉,所謂的建設性報道,就是這樣的吧。

做建設性報道,一位行業前輩告訴我他最近讀了幾篇財經報道,發現諸多毛病,“要麼採訪不深或採訪對象不夠權威,要麼寫稿子角度有問題,或者闡述不夠專業。”

“調查記者僅有勇氣、正義和所謂的資源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耐得住寂寞,不斷提升專業知識和人脈積累,還要有對政治經濟法律及行業性問題進行學習。”如今,這句話就寫在我的採訪本上。

假如沒有做好基礎知識准備,去採訪一位行業專家,我認為是對專家前輩的不尊重,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努力學習,善於學習,做建設性報道,驀然回首,會發現有許多問題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

最后,記得一位清華的建筑師告訴我,方向很重要,尤其是在職業發展中選擇錯了方向,會影響你的思維方式,到最后發現時想要扭轉就已來不及了。

因此,在偉大中國夢的指引下,我也在慢慢編制自己的小夢想,享受自己慢慢成長的每一段時光,完成這一階段該完成的職責,順勢而行,不沉迷過去,不狂熱地期待未來。不管經歷著怎樣的掙扎與挑戰,我都堅持相信未來。

(責編:高雷)


相關專題
· 中央國家機關“我與十八大”主題征文選登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