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中央國家機關“我與十八大”主題征文選登>>國土資源部

土地利用與生態文明之思考

——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心得體會
國家土地督察南京局   劉殿成
2013年07月29日16:4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土地利用與生態文明之思考 ——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心得體會

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大次全國大會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特別是胡錦濤胡錦濤總書記所作的題為《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大會報告,主題鮮明、內涵豐富、高屋建瓴,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戰略性、理論性、實踐性,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政治綱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行動指南,也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

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共黨員,我為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而歡欣鼓舞,為黨的十八大取得的豐碩成果而倍感自豪,為黨的十八的描繪的宏偉藍圖而無比振奮。最近一個時期以來,我參加了局黨組織的集中學習和專家輔導,反復研讀黨的十八大報告,深感鼓舞士氣、催人奮進、受益良多,所思所獲不一而足。聯系自己所從事的國土資源管理和土地督察工作,在此就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多處提及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談點思考體會。

一、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深化發展規律認識的新成果

生態,本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是自然規律支配下的一種客觀存在。人類社會在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即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和生存發展理念,為生態文明。

人類對生態文明的認識,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深化。在石器時代,人們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質生產活動主要靠簡單的採集漁獵,人類是自然生態系統中平等的一部分,影響有限,處在一種原始的、自然的平衡狀態。1萬年前,鐵器的出現使人改變自然的能力產生了質的飛躍,人類社會進入農業文明時代,人類對自然生態特別是對地表植被的影響和控制逐步加劇,當然主要通過物理的方式產生影響。300年前,英國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現代化生活,生產力水平飛速發展,人類在“征服自然”的夢想中對自然環境、生物種群產生決定性影響,取得一定支配地位。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類對自然生態的影響和控制越來越大,由於對人地關系規律認識的局限,導致了大量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災害頻發、物種消失、生存環境惡化的嚴峻形勢,倒逼人類反思,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由此產生,並被普遍接受,人類對生態文明的認識進入新的階段。

我國傳統文化中早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主張征服自然,而且強調相生共存,這是生態文明的重要文化淵源。但是,到了近代,隨著國力衰萎,傳統文化中的科學思想也受到冷落,一度陷入文化迷茫。即使新中國成立后,受認識局限,我們也曾經違背自然規律,“插秧插到水中央,種田種到山頂上”、“大煉鋼鐵”、“人定勝天”,對我國脆弱的生態環境和尖銳的人地矛盾造成難以挽回的影響。好在我們黨能夠及時認識錯誤、修正錯誤,回到實事求是的路線上來。

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相繼提出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等新的發展理念和戰略舉措﹔

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 “綠色發展”被明確寫入“十二五”規劃並獨立成篇﹔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五位一體”的總布局的戰略高度來論述……

縱觀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幾十年來的歷程,可以看出黨對發展的內涵和目標、對人地關系和自然規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逐步深化的過程,充分體現了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思想路線,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尊重實踐、尊重自然、尊重規律的科學精神,也彰顯出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負責的精神。

二、以生態文明為導向,改進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開辟專章詳述,思路明確,要求具體。我國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又有大面積的國土屬自然環境惡劣、生態脆弱地區,土地利用行為極易引發生態問題。在我國邁向現代化強國的進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通過國土開發承載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建設生態文明、倡導綠色發展,對我國土地利用來講是迫切而又艱巨的任務。

(一)當前土地利用中的幾個生態問題和傾向。概觀我國目前的土地利用現狀,有幾個不利於生態文明的問題和傾向,需要關注:一是土地利用方式與資源稟賦不匹配、不協調,國土開發在空間上缺乏有效統籌,因地制宜不夠,導致生態產能較高、光熱水土匹配較好的優質耕地資源被大量用作建設用地,而部分產能較低、生態脆弱地區卻用來進行農業生產﹔二是城市用地攤大餅式擴展,建設用地無節制增長,中間缺少有效的生態緩沖和隔離,影響了城市本身的生態功能,導致大城市宜居水平、環境質量下降,也對周邊生態產生影響﹔三是耕地資源缺少休耕輪作,化學肥料用量大,土壤質量下降,后備資源過度開發,開荒、填湖、埋塘、圍填海造地,導致生態多樣性、景觀多樣性降低,影響地表行蓄洪功能,造成水土流失,破壞生態環境。

(二)堅持生態文明導向,改進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做好當前形勢下的生態文明建設,關鍵要用好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方法——統籌兼顧,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我們主張生態文明,不能無為而治,通過放棄發展維持“自然生態”。必須立足我們的國情和發展階段,通過發展解決生態問題,通過我們的辛勤勞動,順應自然規律改造自然,不僅滿足了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需求,而且達到更高程度、更高水平的生態平衡狀態,實現和諧的人地關系,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 。落實到土地利用工作中, 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問題,都要落到地上。資源總量剛性制約,資源需求剛性上升,主要矛盾客觀存在,生態文明如何兼顧、如何實現,考驗著我們的政治智慧、統籌能力和管理水平。

近年來,我們在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中有很多方面,已經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勇於探索,並取得了一系列破解難題的思路和經驗,值得我們進一步堅持和深化。

一是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大力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實施耕地“建設性”保護。解決吃飯問題是土地利用的首要任務,是人地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解決吃飯問題很重要的是要提高耕地質量和產能,對優質耕地必須嚴格保護。目前大力開展的土地綜合整治,通過對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達到優化用地布局、提高耕地產能、穩定生態環境、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綜合效益,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值得長期堅持。同時,在滿足農作物生產的同時,可以充分發揮耕地的生態功能,營造良好宜居的田園風光和生活環境。

二是必須堅定不移地走節約集約用地之路。貫徹生態文件建設的要求,必須擯棄貪大求全、大手筆建設的用地思路。現代文明的目標不是高樓林立、廠房密集,更不是村村點火、處處冒煙,而是追求宜居、和諧、可持續的社會狀態。對我國來講,正在經歷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在資源空間十分有限、生態環境脆弱的背景下,隻有通過節約集約用地,走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之路,才能實現破解資源約束,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才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三是必須因地制宜,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土地利用要尊重自然規律,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在土地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全面實施國土空間開發總體戰略,從國家層面根據勞動地域分工和生產力布局,確定土地開發利用方向,構建開發、保護、整治“三位一體”格局,推進全域立體開發,全國一盤棋,堅決避免開發區遍地開花、產業結構趨同惡性競爭、新城區盲目擴張、后備資源無序開發的問題。正確處理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空間與優質農用地資源高度重疊的問題,通過低丘緩坡、工礦廢棄地復墾、城鎮土地二次開發等方式,減少建設對優質耕地和生態空間的擠佔。

三、發揮土地督察作用, 給力生態文明建設

作為中國特色的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土地督察機構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中責無旁貸,大有可為。生態文明關乎國家利益、長遠利益,土地督察機構重要職責之一就是確保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生態文明本是土地督察職責的應有之義。當前,土地督察事業正處在“及時總結規范、持續探索創新、不斷完善發展”的關鍵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為我們更好地履職盡責提出了新思路、開辟了新領域。響應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應該成為土地督察效用最大化的重要拓展方向。一是拓展對土地利用方式合理性的督察,進一步突出對土地利用環節的督察﹔二是積極宣傳督促引導督察區域轉變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發展理念,科學合理用地﹔三是加強調查研究,深化對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態特征的認識,為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政策建言獻策。

以上是我個人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的一些思考,不當之處,敬請同志們批評指正。

(責編:高雷、權娟)


相關專題
· 中央國家機關“我與十八大”主題征文選登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