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舉辦非洲會議 公布援非新舉措
6月3日,為期三天的第五屆東京非洲發展國際會議在日本橫濱閉幕。會議由日本政府和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共同主辦,共計51個非洲國家應邀與會,其中有39位領導人親自出席。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會上宣布,未來五年將向非洲提供320億美元資金,其中包括140億美元的政府開發援助。會議發表的《橫濱宣言》指出,民間是非洲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需要維護非洲的和平與穩定,為地區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東京非洲發展國際會議首次於1993年舉辦,每五年舉行一次。20年來,日本政壇走馬換將,不知其幾矣。在這期間,日本對非政策雖略有變化,卻基本持之以恆。日本不遺余力發展同非洲關系,開拓市場,獲取能源,尋求支持,各種利益考量不言自明。然而,日本大力提升與非洲國家的合作,稀少遭遇國際社會非議。在不多的批評聲中,主要集中於援助方面,指責其有時口惠而實不至。固然,日本囿於一己之私,弄得鄰裡不睦,關系緊張。不過,其的確善於在鄰國之外樹名立望。此番,非洲國家近乎悉數到會,可謂東京一呼,應者雲集。日本苦心經營對非關系,實有可取之道。
二、中美領導人會晤 加州庄園話合作
6月7—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奧巴馬相聚加州安納伯格庄園。本次非正式會晤,雙方有兩次面對面的接觸和交流,在一起的時間總共超過八個小時,堪稱中美關系史上的創舉。習近平主席表示,他同奧巴馬總統舉行會晤,主要目的是為中美關系發展規劃藍圖,開展“跨越太平洋的合作”,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圍繞雙邊關系及重大地區和國際問題,中美兩國元首坦誠深入交換意見,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取得積極成果。
近年來,中美關系逐漸密切,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合作層次日益提升,合作程度愈趨深化。然而,中美關系的發展並不順遂,波折時而顯現。有輿論認為,中美兩國戰略互信的基礎薄弱,戰略互疑呈現上升勢頭。當前,中美關系何去何從,成為雙方的重大戰略抉擇。放眼全球,一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關系穩定與否,不僅關乎兩國人民福祉,更攸關亞太地區和整個世界安危。正因如此,雙方如何相處,動見觀瞻。中美兩國需要拿出政治智慧,勇於歷史擔當,走出大國沖突的老路,開創新興大國與既有大國和平共處的先河。若此,誠為世界之福,人類之福。
三、伊朗大選勝負定 魯哈尼當選總統
6月14日,備受關注的伊朗總統大選順利舉行。本次選舉,報名參選者達數百名,而獲准入圍者僅有八人。其中,改革派隻有區區一人,余者皆來自保守派陣營。臨近選舉之時,改革派鑒於勝算不大,不得已選擇退出,轉而支持與自身立場相對接近的哈桑•魯哈尼。魯哈尼曾任伊朗首席核談判代表,被視為溫和保守派。如此一來,選舉變成了保守派內部強硬與溫和兩大路線之間的較量。翌日,伊朗內政部公布選舉結果,魯哈尼的得票率為50.71%,以絕對優勢當選該國第11屆總統。魯哈尼發表講話稱,未來將在外交事務上採取較溫和的方式,願同外部世界進行建設性互動,避免遭受國際制裁,但不會向西方國家低頭,呼吁國際社會尊重伊朗。
魯哈尼一戰功成,奪得總統寶座,伊朗政治有望出現新氣象。與強硬保守派相比,其在信守保守派基本理念的基礎上,更傾向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緩和與西方國家關系,扭轉不利的國際環境。當然,伊朗的真正決策者乃是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總統隻在政治生活中扮演有限的特定角色。哈梅內伊掌控伊朗政局二十余年,雖經改革派和保守派總統輪流執政,自身地位卻巋然不動。魯哈尼不是哈梅內伊最中意的人選,然其勝出后,后者隨即表示祝賀,顯示選舉結果不會給伊朗政局帶來嚴重沖擊。未來,伊朗的內外政策必然有所調整,但現有政治體系的存在,決定難有天翻地覆之變。
四、土民眾抗議持續 強壓制難以奏效
6月17日,土耳其五大工會聯手組織工人大罷工,共約80萬人走上該國主要城市的街頭,聲援延續多日的民眾抗議活動,譴責政府實施的強制清場行動。自5月底以來,由於反對伊斯坦布爾地方政府拆毀該市加濟公園,大批市民聚集塔克西姆廣場表達抗議。起初,土耳其政府訴諸強力措施,試圖一舉平息抗議活動。不料,事與願違,反而助燃民眾心中的不滿之火,抗議活動迅速蔓延至全國,一發而不可收拾。
此次抗議浪潮,不僅讓土耳其當局始料不及,也使國際社會愕然。按說,十余年來,正發黨領導下的政府勵精圖治,治國不可謂無方。當前,土耳其經濟發展蒸蒸日上,對外關系熠熠生輝,地區大國嶄露頭角。本次來勢洶涌的民眾抗議,事先毫無征兆。故而,抗議爆發之初,土耳其政府未能審慎察之,認定其不會激起大的風浪。然而,禍常發於所忽之中,亂常起於所不足疑之事。強力壓制之下,經過互聯網的推波助瀾,一隅之抗議,旦夕間升級為舉國示威,愈演愈烈。若無內部之憂,外部勢力縱然百般蠱惑,注定也是枉然。一個看上去欣欣向榮的國家,緣何民眾抗議不止,足堪思之。
五、八國集團開峰會 共識難覓成果少
6月18日,為期兩天的八國集團峰會在北愛爾蘭厄恩湖畔落下帷幕。峰會結束之時,八國領導人共同發表《厄恩湖宣言》,倡議各國在公平稅收、開放貿易和提高透明度等方面做出努力。關於敘利亞問題,由於分歧嚴重,各方未能達成一致意見,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峰會發表的聯合公報隻做了原則性表述,呼吁盡可能以政治方式,共同推動敘利亞內戰的結束,支持盡早召開日內瓦國際會議,但未提及會議的具體時間。
若沒有俄羅斯的陪襯,八國集團是名副其實的富國俱樂部。昔日,作為一個基本由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八國集團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時移則世異。隨著新興國家的群體性崛起,八國集團的作用日漸式微,風光不再。論代表性,八國集團遠不如二十國集團。面對層出不窮的區域和全球性問題,八國集團愈發鞭長莫及,難以發揮實質作用。長此以往,八國集團淪為明日黃花,恐是大勢所趨。
六、塔利班與美對話 阿政府憂邊緣化
6月18日,阿富汗塔利班發言人証實,該組織當天在卡塔爾首都多哈開設和談辦公室。隨后,美國官方確認將在多哈同塔利班會談,旨在實現阿富汗和平。當然,美國開出了和談的條件,要求塔利班必須切斷和“基地”組織的聯系、結束暴力以及接受阿富汗憲法。有報道稱,巴基斯坦從中發揮了牽線搭橋的作用。不過,美國試圖直接同塔利班對話的舉動,引起阿富汗政府的憂慮,擔心被邊緣化。阿總統卡爾扎伊做出強烈反應,決定暫停兩國安全領域的協商。
阿富汗戰爭已宣告結束多時,該國局勢卻遲遲未能穩定。塔利班勢力非但沒有銷聲匿跡,反而大有卷土重來之勢。其佔據有利地勢,依托盤根錯節的復雜聯系,不僅繼續在阿富汗大行其道,還日益在巴基斯坦興風作浪。眼看無法將這一力量徹底根除,急於從阿富汗抽身的美國,無奈中隻好選擇與其和談。然而,塔利班聲勢日隆,行情看漲,正待價而沽。究竟是否放棄抵抗,內部意見不一。阿富汗政府則進退維谷,既希望由己主導國內和平進程,又無力改變唯美國馬首是瞻的現實。左右阿富汗局勢的三股力量,正展開新一輪博弈。即使和談得以舉行,也必然漫長而艱辛。
七、美棱鏡計劃曝光 揭秘者全球逃亡
6月23日,美國中央情報局前雇員斯諾登乘機離開藏匿一月有余的中國香港,飛抵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在港期間,斯諾登披露了美國政府代號為“棱鏡”的秘密監控項目,指稱美國情報機構直接進入網絡公司的中心服務器裡挖掘數據和收集信息。更有甚者,美國還設法侵入一些國家的網絡系統,竊取相關資料。隨后,美國以盜竊政府財產、未經授權泄露國防信息和故意泄露機密情報為由,正式起訴斯諾登,誓言將其緝拿回國。目前,斯諾登雖輾轉至俄羅斯,但接下來的去向成謎。
最近以來,美國不斷抨擊別國攻擊其網絡系統,致使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斯諾登的爆料,實足証明了美方是徹頭徹尾的賊喊捉賊。實際上,美國是全球計算機技術的執牛耳者,獲取網絡資源幾如探囊取物。以現實狀況而言,若美國缺乏高度的自我約束,其他國家遭受網絡攻擊的事件就難以杜絕。網絡空間沒有固定邊界,可也不是無主之地。一國絕不應肆意竊取別國之信息,以損害對方權益來保障本國安全。美國聲稱自身是網路攻擊的受害者,裝出一副可憐樣子,試圖佔據互聯網的道德制高點,國際社會不可不察也。
八、曼德拉病情危篤 南非上下共祈禱
6月23日,南非官方表示,因肺部感染入院的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病情惡化。消息一經發布,南非人民不分膚色,不分老幼,紛紛為曼德拉祈禱。即將迎來95歲生日的曼德拉,晚年體弱多病,數次入院診治。三年前,曼德拉現身南非世界杯閉幕式,全場觀眾不約而同地起立致敬。之后,再無公開場合的露面。這位集剛毅與寬容於一身的南非斗士,理念主張雖非人人贊同,但贏得世人普遍尊重。他的身體狀況,時刻牽動著各國人民的心。
因為反抗罪惡的種族隔離制度,曼德拉曾身陷羅本島監獄達27年之久,意志始終不曾被消磨,鑄就了無可匹敵的光輝歲月。種族隔離制度結束以后,深孚眾望的曼德拉成為新南非首位黑人總統。執政期間,推行種族和解政策,為創建一個多元和諧的彩虹國度而殫精竭慮。當連任唾手可得之時,他選擇急流勇退,主動放棄權杖。離任以后,鮮少過問政事,而是以年邁之軀奔波勞碌,斡旋地區沖突,直至淡出公眾視野。在南非各族人民心中,曼德拉業已化作國家團結的象征,人們希冀不老的傳說降臨到“馬迪巴”身上。然而,人生總會有涯,大樹終歸凋零。不論能否轉危為安,曼德拉不屈不撓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崇高精神,早已彪炳史冊,必將與天壤同久,與日月同光。
(執筆:張偉杰)
(《當代世界》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