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裡赴俄談合作 共商應對敘危機
5月7日,美國國務卿克裡抵達莫斯科,展開就職后首次訪俄之旅。有輿論指出,克裡此行旨在同俄羅斯領導人充分交換意見,改善僵持中的美俄關系。除商談反導問題和經貿合作外,美俄還就應對敘利亞危機進行了重點探討。克裡在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會談時表示,兩國在敘利亞問題上有重大共同利益,包括保持地區穩定和阻止極端勢力活動,希望雙方能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訪問期間,克裡同俄方達成共識,同意在日內瓦舉行新的國際會議,爭取通過對話方式實現敘利亞和平。
兩年來,敘利亞政府和反對派之間的武裝沖突愈演愈烈。無辜的敘利亞平民飽受戰火蹂躪,流離失所,昔日的美好家園幾乎淪為焦土。盡早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混戰,不僅是敘利亞人民的渴求,也是國際社會的期盼。作為敘利亞問題的重要相關方,美俄兩國倡議舉行國際會議,讓人們看到政治解決危機的一縷曙光。然而,歐盟外長會議決定解除對敘利亞的武器禁運,以便反對派獲得武器彈藥,為美俄的努力蒙上一層陰影。更為關鍵的是,關於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的去留,以及過渡政府的組成,有關方面的意見分歧尚未消除。新的日內瓦國際會議,能否順利舉行,又能否解決實質問題,正考驗著各方的誠意。
二、朴槿惠會奧巴馬 美韓同盟再提升
5月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會見來訪的韓國總統朴槿惠,雙方舉行首次正式會晤。談及朝鮮半島問題,奧巴馬重申美國對韓國的安保承諾。美韓兩國元首聲稱,不會容忍來自朝鮮的威脅和挑舋,但同時也表示不會關閉談判的大門。朴槿惠第一次以韓國總統身份訪美,適逢美韓同盟建立60周年。當天,她和奧巴馬共同簽署發表《紀念韓美結盟60周年聯合宣言》。雙方一致決定,將美韓同盟的定位提升至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兩國在東北亞地區和全球事務中的合作。
作為冷戰初期的產物,美韓同盟並未隨其結束而宣告解體,反而日趨緊密。目前,美韓同盟已經超越國家安全層面的合作,擴展到政治、經濟、文化、國際事務等多個領域。不過,無論是應對朝鮮半島問題,還是處理同日本關系,或是參與其他國際議題,由於彼此關切不同,美韓兩國的政策主張不盡相同。此外,美韓雙邊合作中尚有諸多問題等待化解。所以,兩國元首雖有意提升美韓同盟的定位,但其未來發展仍面臨不少牽絆。
三、菲射殺台灣漁民 海峽兩岸齊譴責
5月9日,台灣“廣大興28號”漁船在屏東縣鵝鑾鼻東南方約180海裡處海域作業時,突遭菲律賓海岸警衛隊射擊,導致一名船員死亡。事件發生后,海峽兩岸的炎黃子孫同仇敵愾,義憤填膺。台灣方面向菲律賓政府提出道歉、賠償、懲凶等要求,敦促其限期做出答復,否則採取制裁措施。大陸方面強烈譴責這一野蠻行徑,要求菲方立刻開展調查,給受害漁民一個交代。針對受害方合情合理的要求,菲律賓方面不但敷衍塞責,配合消極,還強詞奪理,歪曲事實。耍盡一番無賴之后,迫於壓力,才不得不予以正視。
這次台灣漁民不幸遭到槍殺,看似是一起偶發事件,實則是菲律賓日漸肆意妄為使然。明知“廣大興28號”只是一艘普通漁船,且並未侵犯菲律賓領海,菲方公務人員竟然朝其開火,甚至追趕掃射,簡直是濫用武力!最近幾年,仗著有外國勢力的撐腰,菲律賓政府狐假虎威,狂妄自大。有恃無恐之下,該國一意孤行,到處煽風點火,不斷惹是生非。菲律賓當局若不改弦更張,難免有朝一日自食其果。屆時,恐悔之晚矣。
四、巴選舉塵埃落定 謝裡夫意外大勝
5月11日,巴基斯坦國民議會選舉如期舉行。選舉期間,巴國內暴力襲擊事件接連發生,緊張氣氛籠罩全國。所幸未發生大的動蕩,選舉方才得以總體上平穩完成。根據選舉委員會最新公布的結果,在國民議會272個直選議席中,巴基斯坦穆斯林聯盟(謝裡夫派)獲得了124個席位。由於所得席位大幅領先於其他政黨,謝裡夫派已雄踞國民議會第一大黨位置。曾經兩度出任總理的謝裡夫,有望第三次執掌巴基斯坦政權。目前,謝裡夫正著手籌組新政府,隻待走馬上任。
謝裡夫領導的政黨意外大勝,遠超巴基斯坦內外輿論先前預料。誠然,該黨在旁遮普省執政取得的出色成績,為其贏得選舉大有助益。然而,廣大選民急於換將的迫切心情,對其勝出又不無幫助。執政五年,人民黨未能兌現當初的選舉承諾。多數選民轉而寄希望於謝裡夫派,盼其能改變國家羸弱之局。當然,選舉本身蘊含著相當多的偶然因素,亦不能忽視。因此,議席分配的多寡,並不全然反映各政黨現有實力。謝裡夫派可以慶祝勝利於一時,卻無沾沾自喜的資本,更不能坐享其成。面對重重挑戰,尚需迎難而上,積極作為。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收獲民心。
五、吳登盛訪問美國 美緬關系引關注
5月17日,緬甸總統吳登盛啟程訪問美國。這是時隔47年來,緬甸國家元首第一次正式訪美。除了同美方領導人舉行會晤,吳登盛還在美一連發表三場公開演講,分別接受美國之音等多家媒體專訪,積極介紹改革中的緬甸,尋求美國社會的認可。在兩國元首會談中,美國總統奧巴馬贊揚緬甸政府採取改革舉措,吳登盛則表示將繼續推進國內改革,呼吁美方早日取消制裁措施。21日,美緬兩國簽署《貿易與投資框架協議》,強化雙方經貿合作的意圖明顯。
隨著緬甸國內改革進程的啟動,美緬關系近年出現轉圜。2012年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緬甸,雙方關系驟然升溫。不過,美國雖表面上對緬甸的民主化改革稱贊有加,但一直抱以觀望態度。正因如此,美國迄今尚未完全解除對緬甸的制裁。目前,美國輿論中批評緬甸人權狀況的聲音仍不絕於耳。吳登盛這次獲邀訪美,遭到一些美國國會議員的反對,顯示美國國內對當下的緬甸仍有不同看法。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看來,美緬關系的全面解凍和徹底改善,絕非一次訪問所能實現。
六、中國新總理出訪 首選印巴論友誼
5月19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動身前往亞歐四國,啟動上任以來首次出訪行程。到達第一站印度以后,李克強廣泛同該國朝野各界人士見面晤談。他說,天空中的幾朵雲彩,遮不住中印兩國友好的燦爛陽光。圍繞邊界問題,中印兩國總理進行了坦誠交流,一致同意在問題解決之前,共同維護邊境安寧。結束對印度的訪問之后,李克強又於22日踏上巴基斯坦的土地。盡管該國大選剛剛落幕,新政府尚未組建,但全國上下以非同一般的熱情,歡迎李克強一行。中巴之間全天候的戰略伙伴關系再次彰顯。正如李克強所說,中巴友誼是鑽石般的友誼,是金不換的友誼,是常青樹般的友誼。
選擇南亞作為新總理第一次出訪目的地,表明中國重視發展同這一地區國家的關系。印度和巴基斯坦,同為中國重要鄰國。毋庸諱言,由於歷史和現實因素的疊加影響,三國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當中國總理到訪伊斯蘭堡之時,印度個別媒體稱,北京意在利用巴基斯坦制衡印度。其實,這種擔憂實在大無必要。中國奉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政策,絕不走以鄰為壑的道路,更不會在鄰國之間挑撥是非,圖謀漁翁之利。李克強此次出訪的精心安排,清楚展現了中方希望與印巴兩國友好共處的良好願望。
七、金正恩遣使來華 朝鮮表態願對話
5月22日,朝鮮勞動黨第一書記金正恩派遣崔龍海以特使身份來華訪問。目前,崔龍海擔任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常委,人民軍總政治局局長,地位顯赫。故而,崔龍海這次銜命訪華備受矚目。在會見崔龍海時,中國領導人鄭重指出,朝鮮半島無核化和持久和平穩定,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中方立場十分明確,不管局勢如何變化,有關各方都應堅持半島無核化目標,堅持維護半島和平穩定,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崔龍海說,朝方願與有關各方共同努力,通過六方會談等多種形式的對話協商妥善解決相關問題。
一段時間以來,朝鮮半島局勢持續緊張,輪番升級。朝鮮釋放出願意對話的信息,無疑有助於使半島局勢朝趨緩方向發展。然而,過去的經驗一再証明,倘若對話僅是口頭宣示,或是為達特定目的而實施的策略,而不採取切實的行動,到頭來隻能是一場空。從新聞報道來看,朝方並未公開明確對話的前提,致使外界有頗多猜測。有分析認為,假如朝鮮試圖以不棄核為條件參與對話,則與會談所指向的半島無核化目標大相徑庭。況且,美韓兩國迄今還沒有做出積極回應。半島局勢的未來走向,尚難揣測。
八、中瑞簽署備忘錄 結束自貿區談判
5月24日,中國和瑞士在伯爾尼簽署《關於結束中國瑞士自由貿易協定談判諒解備忘錄》。中國同歐洲大陸國家之間的首份自貿協定,預計將於不久問世。目前,中瑞兩國正在各自國內履行相關程序。一經雙方正式簽署協定,瑞士將對中國99.7%的出口產品立即實施零關稅,中方將對瑞方84.2%的出口產品最終實施零關稅。如果加上部分降稅的產品,瑞士參與降稅的產品比例是99.99%,中國則是96.5%。
歷經九輪談判,中瑞自貿區談判終於得以結束。諒解備忘錄的簽署,可謂來之不易。中瑞兩國經濟互補性強,雙方建立自貿區,必然為拓展經貿合作開辟廣闊空間。瑞士雖不是歐盟成員國,卻是歐洲自由貿易聯盟中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中瑞之間率先建成自貿區,無疑將對深化中歐經貿合作發揮促進作用。中瑞自貿區談判的順利完結,又可起到示范效應,推動中國同其他國家自貿區談判進程。當前,美歐大刮貿易保護主義之風。中瑞兩國逆風而進,也能為削減全球貿易壁壘有所貢獻。
(執筆:張偉杰)
(《當代世界》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