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服務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是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執政黨建設新目標和新任務。新時期為什麼要提出建設服務型執政黨?什麼是服務型執政黨?如何建設服務型執政黨?這些基本問題目前沒有現成的答案,既需要我們通過深入的理論研究和不斷的實踐探索來回答,也需要學習借鑒國外建設服務型執政黨的有益經驗。筆者曾於2012年赴新加坡訪學,專題研究新加坡執政黨人民行動黨,有一個體會:一方面,中國與新加坡的國情具有天壤之別,中國共產黨與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黨情也迥然不同,對其成功經驗不能照抄照搬﹔另一方面,執政黨建設存在共同規律,人民行動黨建設服務型執政黨的理念和做法對我們黨推進服務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建設
服務型執政黨的理念和做法
新加坡原是英國殖民地,自1959年實現自治后,實行多黨制和議會內閣制,在議會大選中獲得多數席位的政黨方能獲得組閣權,成為執政黨。人民行動黨在新加坡獨立后的歷次議會大選中都獲得勝利,連續執政至今。該黨憑借什麼實現長期執政?筆者分析認為,作為一個執政黨,人民行動黨的成功之道最根本的在於:它不僅在理念上把自身自覺定位為服務型執政黨,而且在長期的執政黨建設實踐探索中形成了一整套體現服務型執政黨理念的制度和做法,通過全黨努力取得了新加坡大多數民眾比較滿意的執政業績,使得其執政具有廣泛厚實的民意基礎。
人民行動黨雖然沒有明確提出要建設成為服務型執政黨,但是有自覺為國為民服務的執政理念。該黨黨章開宗明義闡明其立黨目標是“黨應成為全心全意為國家和人民的福利進步服務的國家運動”。[1]據該黨解釋,之所以要取人民行動黨這個黨名,是因為它是“為人民而行動的黨”,其執政的基本信念是心系群眾、關懷草根。[2]該黨之所以秉持立黨為民的理念,是因為其創始人、開國總理李光耀非常清楚,執政黨的地位和權力來自於人民的支持和信任。他曾說過:“假如我們掌握政權時,不為人民爭取更好的生活而奮斗,只是填飽幾個人的腰包,我們一定會滅亡。”[3]可見,該黨明白,一個政黨,一旦失去大多數人民的擁護,就必然失去執政地位,走向衰敗,乃至滅亡。
基於服務型執政黨的理念,人民行動黨在長期的執政黨建設實踐中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做法。具體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把治理國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贏得民心作為執政黨的第一要務和最重要的服務內容。新加坡國小民寡,自然資源匱乏,連喝水都主要靠馬來西亞供應。獨立初期,西方評論家稱新加坡是一個“勉強成立的國家”,斷言“獨立的新加坡是沒有前途的”。但是,事實擊碎了這個悲觀預言。今天的新加坡已經發展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國家。可以說,沒有人民行動黨,就沒有新加坡﹔沒有人民行動黨的有效治理,就沒有新加坡今天的發展成就。
曾任人民行動黨秘書長的吳作棟在該黨成立45周年之際曾撰文指出,“根本就沒有別的體系可以取代行動黨,無論那是個政黨還是其他的體系,它們都無法像行動黨這樣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行動黨不只是個普普通通的政黨,它是一個能維系全國的國家主要體系”,“新加坡還有其他的重要體系,像民事服務、新加坡武裝部隊、全國職工總會和人民協會。新加坡也有國家機關,例如司法界、公共服務委員會、為捍衛少數民族利益以及維持宗教和諧而成立的總統理事會。但它們都是被賦予特殊功能的機關。它們的功能不是治理國家,它們也不可能治理國家。它們缺乏凝聚多元社會不同族群的功能,隻有行動黨能做到這點,並有能力為國家制定議程”。[4]這段話清楚地說明,在新加坡的國家治理體系中存在多個主體,但是最重要的還是人民行動黨。正是因為人民行動黨把一個先天不足難以治理的新加坡建設得比較好,才得到了新加坡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才能連續執政至今。
治理國家,以發展經濟為先。建國初期,人民行動黨政府根據新加坡地小國貧、資源匱乏、工業基礎薄弱等基本國情,提出了“生存第一、經濟立國”的基本經濟國策,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施政綱領,大力發展經濟。與此同時,人民行動黨政府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新加坡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做得最出色的是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標。目前大約87%的居民住在政府建設的組屋裡。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這個政策是在很多人當時都未能填飽肚子的20世紀60年代擬定的。此外,還以中央公積金為主要依托,建立了集養老、住房和醫療於一身的社會保障體系。之所以要制定、出台這些政策,是因為該黨認為,“讓人民在自己的國家享有權益,他們多數會在大選時投票支持那個能夠給國家帶來安定與繁榮的政黨。黨必須能夠使選民信服,它重承諾,講信用,而且所許下的並非一些短期性的承諾。”[5]
第二,做負責任的執政黨,決策和施政注意平衡各方的利益,注重社會的整體利益和國家的長遠利益,強調服務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人民行動黨於1959年獲得執政地位並長期執政之后,努力將自己建設成“代表國內各方面的利益”的政黨。在該黨看來,隨著新加坡的社會發展越來越快,越來越成熟,就會出現不同的利益團體,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執政黨,行動黨的首要任務是確定、維護和捍衛社會的整體利益。例如,在種族平等問題上,人民行動黨重視平衡照顧不同種族利益。“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國家,主流政黨便注意讓三大種族——華族、印度族、馬來族,都在國會有代表。主流政黨不容人口佔多數的種族壓榨少數民族,它保証一人一票的制度不會造成多數種族壓迫少數民族。”[6]
人民行動黨還強調作為負責任的執政黨,必須為國家的長期利益做出正確的決定,而並非隻考慮支持度或政治上的權宜之計。該黨認為,負責任的執政黨應以國民和國家的長期利益作為執政的出發點。李光耀在總結其從政經驗時指出:“要受人尊敬,不要討人喜歡:拒絕避重就輕。為了人民的長遠利益,即使有些政策在短期間不受歡迎,政府也毫不猶豫地付諸實施。我們從來不會忘記,受歡迎的治國方法,並不意味著政府的每一個行動,都必須受到人民的歡迎,而是意味所有符合公眾利益的政策,必須及時加以擬定,以便它們所帶來的好處,能夠在下一屆大選來臨前獲得人民的賞識。”[7]在其看來,這樣做,可能會使執政黨暫時失去一些選票,但當人民意識到執政黨所做的決策都符合他們的長遠利益時,執政黨最終能夠贏回失去的選票,並且擴大人民對執政黨的支持。
第三,實行“政黨小,政府強”、“政府在台前,政黨在幕后”、直接與間接相結合的服務模式。人民行動黨的執政方式的特點是執政黨在政治上很強大,但在組織上很精干,機構很小,極少專職干部。
人民行動黨為民服務的方式既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而且以間接方式為主。直接的方式,最突出的就是新加坡人民行動黨設置的社區發展基金。社區基金是人民行動黨在基層設立的福利性機構,為社區提供一些政府基層組織所不及的服務,在社區開辦行動黨幼兒園、托兒中心、兒童圖書館、電腦輔導班等,還為選區提供一些福利如保健計劃、學生獎學金等,總之居民需要什麼,就主辦什麼活動。[8]
所謂間接的方式,就是執政黨不直接提供服務,而是通過政府、群眾團體等來開展公共服務。人民行動黨牢牢掌握內閣與國會等大量行政資源,但刻意堅持“凸顯政府,弱示政黨”的運作原則,嚴格將黨的職能與政府、議會區分開。人民行動黨嚴守法律設定的活動界限,不僅通過政府和國會執行黨的意志,還通過職工總會(“職總”)和人民協會(“人協”)等群眾團體來強化黨的影響力。[9]此外,人民行動黨還成立了青年團、婦女團組織,將青年人、婦女組織起來,成立了外圍組織“行動黨之友”,將支持本黨卻不願或不能入黨的人團結起來。這不僅擴大了黨的群眾基礎,而且通過這些組織開展的活動,擴大了黨的社會影響。
第四,建設高效、廉潔、充滿活力的執政骨干隊伍,保証服務的公信力和執政地位的持久力。人民行動黨始終把廉潔視為黨的生存之本,將道德品質列為黨員選拔標准中的首要因素﹔借助政府相關法規對黨員干部的行為進行嚴格約束﹔將議員置於群眾嚴密監督之下﹔對踏過紅線者“零容忍”,即使是資深領袖、政府高官也同樣毫不留情。由於態度堅決、措施得當、處罰嚴厲,人民行動黨比較成功地解決了一黨長期執政條件難克服的腐敗問題,在群眾中保持較高威信。
人民行動黨把“創造一個自我延續的權力結構”當作重要目標,並將其制度化,每次大選都要推出四分之一的新人參選,為內閣提供預備梯隊。黨的最高領袖以身作則,主動規劃新老交替工作。李光耀於1990年交班給吳作棟,2004年李顯龍接任第三任總理,2011年贏得大選勝利后,李顯龍也正在內閣團隊中物色和培養第四任總理。但接班人並非由前任領袖指定,而是提交整個領導層討論決定,以確保其獲得整個團隊的擁護。同時,接班過程是漸進式的“軟著陸”,以保証黨的執政理念和政策的延續性。這比較好地解決了一黨長期執政條件下保持執政骨干隊伍活力的問題,使得執政地位得以持久延續,避免發生人亡政息的現象。
第五,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制度化、規范化、經常化。人民行動黨議員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聯系、服務群眾的制度。最典型的是長期實行的“議員接待日制度”、議員走訪選民制度。每周一次的議員接待選區民眾的活動,是人民行動黨的所有議員必須遵守的一項制度,上至總理、部長(新加坡實行議會制政體,議員才可以擔任政府要職,因此新加坡歷屆總理、部長都具有議員的身份),下至一般議員都不例外。人民行動黨議員在一個國會任期內還要進行大量走訪工作,挨家挨戶敲門拜訪選民,詢問和聽取意見。定期接見和走訪選民制度經過持之以恆地實施,使民眾切實感受到執政黨就在自己身邊,願意傾聽自己的聲音和提供幫助,從而密切了黨與民眾的聯系,鞏固了黨的群眾基礎。每次大選前,人民行動黨都會勸退一些群眾工作不力、群眾評價不高的現任議員,使台上精英保持對群眾的“敬畏之心”。
第六,與時並進,改革創新,不斷改進和完善服務手段和方式方法。在2011年5月舉行的第十二屆國會大選中,人民行動黨贏得87個議席中的81個,繼續以絕對優勢蟬聯執政,但得票率為獨立以來最低的60.14%,並且自設立集選區以來首次丟掉一個集選區。該黨領導人李顯龍在選后表示,這次大選是一個分水嶺,表明新加坡政治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在新的形勢下,人民行動黨必將面臨更多、更嚴峻的挑戰,其既有的服務之道也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
為了適應信息化時代,人民行動黨高度重視互聯網的作用,在黨的網站和Facebook等社交網站上及時更新黨的資訊內容並注意搜集民意反饋。針對年輕人對人民行動黨“老氣橫秋”的批評,李顯龍等高級領導人親自開微博。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也是執政黨的未來。為了抓住年輕人的心,人民行動黨青年團經常舉辦非黨員與人民行動黨議員的對話會,讓年輕人進一步了解人民行動黨的組織結構和核心政治價值觀。1965年國家獨立后出生的新生代國會議員組成了一個“P65小組”,通過成立興趣小組、設立服務中心、簡化青年組織結構以及設立“P65博客”網站等方式,直接與青年選民交流。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建設
服務型執政黨的啟示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建設服務型執政黨的經驗對中國共產黨推進建設服務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提供了有益啟示。
第一,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必須扎扎實實地推進服務型執政黨建設。政黨的主要目標是執掌國家政權。已經執政的政黨的主要目標是實現長期執政。要實現這個目標,根本的問題是要獲得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支持。而要獲得群眾的支持,就必須真心實意地為人民群眾服務。不管在哪一種政黨體制下,人民群眾的支持與否都是政黨興衰成敗的決定性因素。在競爭性政黨體制下。選民的選票是公眾對政黨支持與否的晴雨表,是政黨能否繼續執政的通行証。在非競爭性政黨體制下。公眾對政黨的支持度,或許不像選舉制下的選民的選票來得那麼直接,那麼顯而易見,但人心的向背同樣可以決定執政黨的前途命運。所以,要實現長期執政,就必須扎扎實實地推進服務型執政黨建設。
第二,建設服務型執政黨,最主要的任務是治理好國家、不斷改善民生。服務型執政黨的最突出的特征是將服務作為其主要職能。而執政黨最重要的服務任務是治理國家、改善民生。治理國家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一個長期、復雜、艱巨的任務,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治理等在內的系統工程,是全面的、均衡的治理。治理好國家,必須以發展經濟為基礎,以改善民生為目的。沒有經濟實力,無從改善民生。不改善民生,發展經濟就得不到人民群眾的認可和支持,也是不可持續的。
第三,建設服務型執政黨,必須採取科學的服務模式。執政黨的主要職責是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建設服務型執政黨,並不是意味著執政黨直接提供服務。特別在我們國家的政治體系中,是由政黨、政權、軍隊和參與國家政治活動的人民群眾團體構成的大系統。這些組織都是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不過它們在整個政治服務系統中所處的地位、發揮的作用、承擔的職能是有差別的。黨是國家政權機關、人民團體、群眾組織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體制和機制實行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在全局工作上,黨總攬但不包攬,協調各方但不取代各方,各方的工作仍由各方去辦,各方之間的事由黨協調。在重點工作上,黨主要抓方向、方針,政府抓方案、方法和具體實施。在工作方法上,黨既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協和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照法律和章程獨立負責、協調一致地開展工作,及時研究並統籌解決他們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又要通過這些組織中的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黨委的重大決策和工作部署。
第四,建設服務型執政黨,必須建設一支服務意識自覺、服務能力過硬、服務作風優良、清正廉潔、充滿活力的執政骨干隊伍。要把建設服務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目標和任務落到實處,關鍵在人。加強和改進干部隊伍建設,既是服務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服務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的重要保証。這就必須夯實其立場、情感、能力、作風、制度根基。要使黨員干部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立場,進一步增進對人民群眾的感情,提高服務能力,改進服務作風。要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充分發揮制度的保障作用,通過制度來管服務、促服務,把服務這個“軟任務”變成“硬任務”,實現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經常化。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黨校黨建教研部副教授)
[1]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黨章. http://www.pap.org.sg/about-pap/party-manifesto
[2] 人民行動黨. 為人民而行動的黨(1945-1999)[M]. 1999: 5.
[3] 李光耀. 李光耀40年政論選[M]. 北京:現代出版社,1994:扉頁.
[4] 人民行動黨. 為人民而行動的黨(1945-1999)[M]. 1999: 2.
[5] 人民行動黨. 為人民而行動的黨(1945-1999)[M]. 1999: 21.
[6] 人民行動黨中央執行委員會. 人民行動黨 (1954-1979)[M]. 1979: 42.
[7] 李光耀. 李光耀40年政論選[M]. 北京:現代出版社,1994:154.
[8] 蔡定劍. 向新加坡學什麼?[N]. 中國青年報,2005—11—09.
[9] 張曉明.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在黨建方面的主要做法及其革新[J]. 中直黨建, 2011,9.
(《當代世界》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