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期刊選粹>>《當代世界》

營造“開放、文明、友好、包容”良好氛圍,凝聚湖北對外工作“正能量”

■ 章笑梅�文
2013年07月26日08:2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時下,“正能量”成為當今中國社會最熱議話題,它給人積極向上的信心和希望,鼓舞人不斷追求幸福生活,契合了人們積極向善、奮發有為、實現美好願景的精神需求,反映了人們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和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強烈期待。當前,湖北省上下正在“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氣神”,以昂揚的精神狀態,務實的工作作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全國“兩會”和湖北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搶抓湖北十年黃金發展機遇期,加快推進“五個湖北”(富強湖北、創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建設。那麼,什麼是湖北對外工作的“正能量”?湖北對外工作應如何更好地凝聚“正能量”,加速全面推進對外交流與合作?

對外工作的“正能量”來源於“開放、文明、友好、包容”思想文化的熏染與發展理念的導引,表現為一種“開放、文明、友好、包容”的良好氛圍,一種全面推進對外交流與合作的積極姿態,一種經濟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的水平、成果和形象。隻有“開放、文明、友好、包容”的環境和氛圍,才能形成一個強大的磁場,吸引更多的世界各地的人員、資本、資源和各種元素“走進來”,同時鼓勵和支持更多的人員、企業、資本及各類元素“走出去”,與外界形成一種積極交流、良性互動局面,促進本地區在發展理念、經貿往來、人文交流、社會治理及社會風貌等方面始終與國際前沿保持同步,從而使湖北以“九省通衢”的獨特魅力、中部崛起戰略支點的強大氣場,日益成為海內外觀光訪問、投資興業新的熱土,呈現出更加強大的生機與活力。

開放:對外工作“正能量”的前提條件和客觀需要

開放(open),即解放思想,敞開大門,解除不必要的限制和禁令,通過“走出去”、“引進來”,開展國際間、區域間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等各方面合作與交流,促進事業發展與文明進步。開放既是一種發展戰略,又是一個實踐過程。它包括“走出去”和“引進來”兩個方面,是兩者的有機統一。任何一個國家、地區或一座城市的發展都需要積極地參與到國際化的進程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流與合作,使自身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與世界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相互聯系、相互融合。

歷史與實踐証明,閉關鎖國隻會阻隔一個國家或地區與外界的物質、能量與信息的交換,限制其生存質量和發展空間,唯有開放才能使其充分吸收借鑒國外的先進文明成果,並傳播、弘揚本國或地方的文化特色與發展成就,實現國家或地區間的經貿合作、人文交流、文明融合與傳播。因此,開放是聚集對外工作“正能量”的前提條件和客觀需要。開放的正能量,就是它所具有的為人們開闊視野、激發能動性、拓寬發展路徑、增加創新與增效機會等提供可能性的功能。所謂“閉關鎖國是死路一條”、“改革開放是必由之路”等論斷,就是從正反兩方面對開放這種正能量的肯定。

黨的十八大把“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作為重要內容,強調必須堅持推進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經濟開放與文化交流是對外開放的主要內容。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曾在2010年湖北省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發展不夠加開放不夠,仍然是湖北省最大的實際。他要求在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問題上,要搶先搶快,奮起直追,要做到四個字——“敢”、“真”、“先”、“全”。他在省第十次黨代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今后五年要把“改革開放創新實現新突破”作為具體奮斗目標之一,堅持把凝聚內在力量與爭取外力支持結合起來,力求對內對外開放不斷擴大。他要求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實行外資、外貿、外經、外包、外智“五外”聯動,積極承接國際資本和沿海產業轉移,大力引進戰略投資者、高端人才和國內外知名品牌,大力引進先進的市場理念和管理經驗,加快出口基地建設,支持省內優勢企業“走出去”,努力實現“世界為湖北用、湖北為世界用”,開拓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擴大開放、加快發展、跨越發展就成為構建戰略支點的必然選擇和重要突破口。扎實推進“敢開放、真開放、全開放、早開放”戰略,努力打造國家中心城市和更加國際化全球化的湖北, 是湖北改革與發展的歷史必然和戰略選擇。

文明:對外工作“正能量”的基本內容和目標

文明(civilization),是指人類所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在本質上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觀念以及不斷進化的人類本性的具體體現,是人類審美觀念和文化現象的傳承、發展、糅合和分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總稱。與“野蠻”相對而言,文明是在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物質基礎較為豐富時表現出來的狀態。現代文明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等諸多方面。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明程度是由公民的文明理念、文明素養、文明行為等公共文明水平來具體體現的。文明素質與文明行為是指人們符合社會道德追求、有益於社會和諧與發展進步的言行舉止。一個地區或社會的文明程度和文明氛圍對其國際形象和對外交往有著直接關系和影響。試想,一個野蠻、落后、不講誠信、缺乏安全感、沒有文明禮儀的社會,人們避之唯恐不及,還談何吸引力和對外交往合作呢?相反,當你踏入一個文明社會,你立即體會到的是親切、友好、處處有規范、人人受尊重,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這就是社會文明的力量所在,由此可見文明道德無論對個人還是對整個國家和地區是何等重要。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我們理應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增強文明意識,講究文明禮貌,通過文明交往不斷提升自己的文明素質與形象。

對外開放就是為了吸收借鑒人類文明發展的最新成果,推動我國現代化建設,促進我國文明發展進步。也就是說,加強國際文化交流、促進各種文明融合與發展,正是對外開放工作的核心價值所在。因此,從最根本的意義上來看,對外開放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就是促進我國社會文明進步、提高全民文明素質。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拓展為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這是總攬國內外大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新部署,實際上也指明了新時期我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吸收借鑒人類文明發展的最新成果,提高本地文化影響力與文明程度,正是對外工作的基本內容與目標。

友好:對外工作“正能量”的必然選擇

友好(friendly),是一種親善和睦的社會交往方式,一種積極向善、真誠合作的待人處事態度,也是一種充滿人性魅力和人文關懷的傳統美德。和平發展是當今世界發展大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友好、合作、共贏是適應和平發展大勢的要求。通過友好交流與合作,實現互利共贏,促進和平發展,是四者之間的內在邏輯。十八大報告重申,我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上述和平外交政策決定了我們必須以友好方式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使友好交流與合作成為我國對外工作的基調或常態。實際上,交往與合作關系除了利益考量之外,還會受到參與者思想交流與情感溝通等人文因素的影響。如果從友好願望出發,以友好姿態開展對外交往,就會對良性合作關系的形成、互利共贏目標的達成,產生感染催化作用和建設性影響。

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扎實推進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公共外交主要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各界普遍參與,借助傳播和交流等手段,向國外公眾介紹本國國情和政策理念,向國內公眾介紹本國外交方針政策以及相關舉措,旨在獲取國內外公眾的理解、認同和支持,爭取民心民意,樹立國家和政府的良好形象,營造有利的輿論環境,維護和促進國家根本利益。民間外交是指民間組織、團體或個人在國際上廣泛交流,向世界各國人民傳遞友誼、表達善意。顯然,無論是開展公共外交,還是進行民間外交,都需要秉持友好態度,採取友好交流與合作方式,通過加強溝通、增進理解、促進正確認知、形成良性互動來完成,否則很難奏效。

開展公共外交及民間外交,是我們黨站在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它將越來越成為省市級外事部門的重要職能與任務。我們應當高度重視並切實做好公共外交及民間外交工作,通過加強友好交流與合作,樹立湖北人守法、誠信、謙讓、友善、包容的良好形象,為湖北發展爭取更多支持、更多合作、更多機遇,盡可能維護和延長戰略機遇期。這也正是“友好”的價值與正能量所在。

包容:對外工作“正能量”的基本准則

包容(inclusive),本意是藏,指寬容(寬容大度)、容納(包羅萬象)。在孔子看來,包容就是“仁”,就是以大愛之心去愛每一個人。包容也指“和諧”,就是以博大胸懷與萬物同生長。包容應當建立在相互理解、彼此信任的基礎之上,否則就無法構成包容關系。

“包容互鑒”的思想是在傳承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和總結當代國際關系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中國自古倡導“和而不同”,指在堅持原則基礎上不強求一致,承認、包容乃至尊重差異以達共存共榮。將這一思想運用到國際關系中,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發展道路多樣化,尊重和維護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十八大報告指出:“我們主張,在國際關系中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其中“包容互鑒”就是我國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准則之一。

“包容互鑒”有助於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國家發展道路多樣化。文明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特征和客觀現實。當今世界有200多個國家、60多億人口、2500多個民族、6000多種語言及多種宗教共存。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各國的利益融合不斷加深,和平、發展、合作日益形成主流。國際間隻有同舟共濟、合作共贏才能正確處理相互關系,隻有相互包容才能形成良性互動、互利共贏的局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將“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三者統一於推動構建和諧世界、維護國家國際公平正義的全過程,促進各種文明的共存共榮,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另一方面,“包容互鑒”有助於消除矛盾沖突的思想根源、促進世界的持久和平。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種文化或價值觀對另一種文化或價值觀的排斥拒絕甚至仇視敵視,往往是造成世間矛盾沖突的深層次思想根源。積極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認真踐行“包容互鑒”主張,有助於維護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存在和演進、消除各種矛盾沖突的思想根源、推動人類的健康發展與進步。

寬厚能容忍、原諒不計較,需要以更加寬廣的胸懷和開放的心態,吸引、融合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讓古典的、現代的、民族的、世界的文化都匯集在這裡,相互理解、滲透、交融,求同存異、兼容並蓄,真正實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樣才能實現經濟的“包容性增長”,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實現與世界的共同繁榮。

“開放、文明、友好、包容”的對外開放氛圍,是一個地區軟環境、軟實力的綜合體現,其中蘊含著這一地區的人文精神和價值追求。它不僅是這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具體反映,也是當地民眾精神境界與道德素養的生動展示。建設一個“開放、文明、友好、包容”的對外開放環境,關系到塑造充滿自信與智慧的國民氣質、可愛與可敬的國家形象及包容與典雅的外交形象,對於弘揚地方特色文化,提高地區國際化水平,積聚全球高端人才、優質資源和先進文化,促進湖北跨越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作者系湖北省外事僑務辦公室副主任、研究館員) 

《當代世界》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責編:楊媚、權娟)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