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

聽老區人民心中的中國夢

杜軍玲
2013年07月19日14:01   來源:人民政協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中國夢,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的聚合。

全國目前有28個省、1599個縣有革命老區,老區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55%,老區面積佔全國的33%。這55%的老區人,他們有怎樣的夢想?他們如何走向自己的夢想?

7月2日至8日,本報記者隨同“中國夢·老區行”媒體採訪團,從沂蒙山革命老區到紅色娘子軍戰斗的土地,再到秦巴深處的四川廣元,尋訪、聆聽、記錄,今天的紅色土地上萌生的每一個故事。

一隻羊:鋪就老區致富路

在山東省安丘市柘山鎮虎眉山南麓陽春乳業“十萬隻奶山羊養殖示范基地”,董事長董玉坤和記者分享了他最近的開心事兒:6月底,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以下簡稱老促會)與陽春乳業簽訂協議,3年投資5個億,幫助公司做大做強,盡快在A股上市。

董玉坤的開心事兒,不只是他一個人的快樂。十年前,當這位出身農家、在軍營鍛煉多年的年輕人辭去公職,開始創辦公司時,他想的就是要做一件比一個人賺錢更有意義的事情:靠養奶山羊,讓老區百姓走上致富之路。

目前,採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奶山羊村+銀行”的發展模式,陽春乳業柘山養殖基地輻射周邊1000多個自然村,存欄奶山羊近10萬隻,覆蓋5000養羊戶。

董玉坤給記者報了一筆賬:公司免費給養羊戶送羊,農民隻需要割草喂養、放羊,再由公司在村裡建擠奶廳收奶。一隻羊按照每天產奶5斤算,一年200天,產奶1000斤。公司按照每斤2.5元收購,農民單賣奶一項,一隻羊就收入2500元,再加上賣羊羔的錢,一隻羊收入3000多元。剛開始因為經驗不足,一隻羊淨利潤一年大約1000元,干上一二年有了經驗,一隻羊一年就能掙到1300-1600元。一家如果養上五六十隻羊,年收入就能有個七八萬。

正在基地羊舍忙碌的村民尹立香也滿含笑意地給記者算了算自家的小賬。以前,她家和很多農村家庭一樣,自己在家養幾隻土羊,種點花生,丈夫在外打工,一年省吃儉用,一家能攢下兩三萬元。2011年,公司找到她,問她願不願意養羊,羊棚、水電都不要錢,隻要出力養羊。“我一開始根本不相信,怎麼會有這樣的好事,不要一分錢。后來,我想了想,干脆賭一把,要是不掙錢,就當玩了一年好了。”一開始,她隻要了60隻羊,因為山羊水土不服,第一個月產奶很少。抱著遲疑的態度,她繼續養了兩個月,沒想到,第三個月,她就賺了1萬多!欣喜若狂之余,尹立香趕緊又用公司提供的無息貸款買了100多隻羊。

現在,尹立香有兩個羊舍,400多隻羊。除了她和老公,忙不過來的時候,她會請兩個幫手,每人每月支付1500元的工資。問起收成,尹立香笑得更開心了,“原來我一年能賺十幾萬,今年養的又多了,純收入能到30萬了!”

富裕起來的尹立香,有一顆感恩的心。當記者問到尹立香還有什麼夢想時?她毫不猶豫地答了一句,“以后我想捐點錢。”

消費式扶貧:助力老區中國夢

去年,中國老區特產網總經理徐安心和同事一起,參加了和中國老促會一起推動的一項特別的活動:深入老區,征集老區名優土特產。這一趟下來,有7000多家老區企業希望在老區特產網上開設自己的網店。“這些產品我們還要請第三方進行檢測,保証質量。估計2014年下半年能陸續上線。”徐安心說,現在已經有200多家老區企業和網站簽訂了協議。

在實際的走訪中,徐安心和同事們發現,革命老區擁有品種繁多的各種名優特產資源,但常常因為交通不便等原因,很多鮮果等除了自家吃,便是大都爛在地裡。而且因為物流滯后,市場意識差,市場推廣手段落后,這些優質的土特產很難“走出去”面向廣大的消費者。所以,在中國老促會的支持下,爭取一些扶持政策,他們借助“網店(中國老區特產網)+實體店(連鎖店)”的商業模式,希望憑此打通土特產的流通環節,讓革命老區企業和農民的土特產,變成實實在在的財富。

在介紹網站銷售模式的時候,徐安心提到了一個有些新鮮的詞匯:“消費式扶貧”。他說,公司嚴把土特產准入口,實行原產地發貨,零庫存銷售。這樣能保証產品的綠色、健康、新鮮。在這個網購平台上,消費者購買老區的土特產越多,老區生產廠家生產的就越多,老區的農民種植的就越多,從而獲得收益更多,進而實現對老區從輸血向造血的改變。

這個模式的效益正在日益顯現。目前,中國老區特產網供貨廠家遍布全國28個省份,僅去年一年就實現銷售額1.2億元。

不讓“老區夢”掉隊

偉大的中國夢,在四川省廣元市市長王非和他的同事們的勾勒中,有一幅清晰的畫面:建設天藍地綠、百業興旺、安居樂業、誠信友善、政通人和的“美麗廣元、幸福家園”。但他也很清楚,這個任務有多麼艱巨。

廣元老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有了長足發展。但由於歷史和自然的原因,這裡依然是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存在產業支撐嚴重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基本公共服務缺乏、城鎮化水平低和生態環境脆弱等發展制約因素。到2012年,農村還有絕對貧困人口49萬余人,佔其農業總人口的20%。王非市長和廣元市老促會會長賴明揚都向記者提到了一個數字:要和全省、全國人民實現同步小康,廣元每年的發展速度至少要保持在14%-15%。這是一個充滿期待的數字。這不只是廣元老區的期待。

“農民收入增長,老區脫貧人口超過18萬人﹔老區特色產業發展較快,比如儋州市的一個村共399戶,但近300戶都專門建起了海南知名的花梨木工藝品加工坊﹔老區建設了不少具有當地鄉土風情特色的生態文明村﹔基礎設施日漸完善,通電率已經達到100%﹔公共服務發展也較快……”海南省老促會名譽會長王信田向記者介紹“十一五”期間海南老區建設取得的成績時,表情怡然。

但說起海南老區的幾大難題,還是讓王信田眉頭皺起。首先是行路難。如今東方市的一個村還沒通路﹔其次是飲水難。現在老區還有64萬人沒有喝上安全水﹔看病更是大問題。雖然老區許多村都建了衛生室,但“沒有醫生護士,就一個空屋子”。最讓王信田痛心的是上學難。“我們去過一個初中,一張桌子坐10個學生,書都擺不下。住宿的孩子更可憐,一張小床要睡兩個孩子,海南這麼熱,這些孩子多難受。”

如何讓老區人民的夢想不再遙遠?

“全國走一步的話,我們要走兩步才趕得上。”83歲四川省老促會會長馮元蔚爽朗地說,不斷加大對老區的扶持非常重要,特別是加大對老區的宣傳。要讓老區以外全國其他地方更多人來關注老區,更要喚起老區人民奮發圖強,發揚老區精神。

“老區伸手向國家要點東西,我看不為過。因為它貧困,因為過去貢獻太大,彌補東西太少。所以過去一位老同志講過一句話:要用還債的心情來扶持老區。提點要求不為過,但是就老區廣大各級組織、干部、老百姓來講,主要的不能靠這個,還要振奮自己的精神,要發揚我們的紅軍傳統精神,要自力更生,迎頭追趕,隻有這樣,才能夠腳踏實地地走下去。”說到這裡,馮元蔚這位彝族老人又笑了,“中央提出中國夢,講得很通俗,老百姓都懂。中國夢是大夢,下面小夢也很多,若干小夢湊起來才是中國夢。老區夢是中國夢小小的一部分,老區夢說到底,就是怎麼樣千方百計在全國大踏步前進中,千萬不要落后,緊緊跟上全國夢的步伐,不要掉隊!”

不讓老區夢掉隊,這不只是老區人民的夢想,也在成為全國人民的行動。董玉坤的陽春乳業,徐安心和同事們的老區特產網……老區,是全國人民的老區。

(責編:張湘憶、秦華)


相關專題
· 中國夢·老區行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