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綜合報道

在微博平台唱響主流聲音

人民日報新聞協調部微博運營室黨小組
2013年07月11日10:3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微博運營室副主編苗苗發言

“@人民日報”於2012年7月22日在人民微博、新浪微博平台正式開通。開通運營43天,粉絲總數突破100萬﹔2013年1月1日零時,@人民日報在騰訊微博平台上線。目前三大平台粉絲總數超過1500萬,已成為全國最大的一個媒體微博。

如果說粉絲數反映了一個帳號的規模,閱讀量可能更能表現出微博的活躍度和影響力。人民日報法人微博每發一條微博的平均轉發超過1300次,最高轉發超過20萬次。從理論上講,平均每次轉發的背后,可以帶來100-500次閱讀,這樣一條微博的閱讀人次可在2000萬-1億之間。

面對微博這個未知大於已知的全新領域,人民日報法人微博繼承人民日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努力發揮作為黨治國理政重要資源和重要手段的作用,堅持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推進,在微博平台樹立了權威、理性、親和的形象,成為網民心目中的“正能量”代表性力量。

新媒體,新在哪?一是新在傳播形態。通過一次次轉發,網友的選擇讓有價值的信息和觀點浮起,改變了以往媒體單向的信息發布。沒有粉絲,就意味信息和傳播的無效。追求有效表達是根本。二是新在輿論環境。信息豐富與信息失真,觀點表達與觀點極化,情緒交流與情緒泛化,面對這樣一個平台,主流聲音和正能量會不會淹沒在眾聲喧嘩中?將近一年的探索,其實也在為這樣的疑問找答案。

第一個問題,說不說,怎麼說?

新媒體輿論場眾聲喧嘩,作為主流媒體,我們如何發聲?友好還是討好,親和還是迎合?我們的答案是充分發揮青年黨員的骨干作用,牢牢把握正確方向,積極引導網絡輿論。

“鼠標一點,轉發萬千”,越是復雜的輿論環境中,越要保持堅定的信念和清醒的頭腦。對待網上各種極端情緒,努力用科學理性、公平正義求取“最大公約數”,用黨報的聲音和主流價值觀引領互聯網,確保主流聲音影響網絡平台。從黨的十八大、全國兩會到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出訪,從江蘇啟東、浙江寧波、雲南昆明的群體性事件到釣魚島風波、蘆山地震……在一系列國內國際重大、突發、敏感事件面前,我們通過及時、動態的報道,展現了人民日報的社會責任感,也體現了@人民日報微博這支以80后為主體的年輕黨員過硬的政治素質和職業素養。

最初,我們經常收到私信,問的都是同樣的問題:小編,你們是人民日報的臨時工嗎?是人民日報外包的公關公司人員嗎?當然不是。@人民日報背后,是成立於2012年6月的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微博運營室。人員不多,年齡最大的出生於1979年,最小的出生於1989年,但都是從各部門挑選的政治比較過硬、業務比較熟練的編輯,多數都經過報紙夜班一線鍛煉。參與微博工作后,我們反復討論怎樣在新崗位發揚黨報的好傳統,建立健全了政治學習制度、信息傳遞制度、內容審核制度等,多次組織“如何提高責任心”、“如何維護真實性”等專題討論。我們把“人微言重”四個字作為自警,寫在辦公室的黑板上。而工作一旦出現差錯,我們就認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一點也不含糊。

第二個問題,如何讓別人聽你說。

我們的答案是:充分發揮青年黨員的年齡優勢和知識結構的,以網言網語,與網友積極互動。微博是什麼?是140字的自媒體。互動、交流是微博的基本特征。而年輕人群是微博的主要用戶,能否獲得他們的認可,是一個微博賬號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

成立之初,我們按照黨中央領導同志提出的“三貼近”要求,以及報社領導提出的“在融合中引導,在引導中融合”的辦博方針,高度重視同網友的互動,主動使用“網言網語”,結合青年網民的需要,推送信息,發布微博。比如,11月11日“光棍節”,我們發布“寫給單身的你”,告訴大家“無意單身就認真起身找尋,結伴而行亦需苦心經營”。臨近高考,又會發布“人生的要緊處,往往隻有關鍵幾步。這段日子中,你承受的所有負擔,都將變成未來的禮物,你經歷的所有辛苦,都將照亮未來的道路。”今年高考成績公布后,我們及時發出:人生的答案不該只是大學,四年后你在乎的不再是分數,而是成長為怎樣一個最好的自己。

針對網友在評論、私信中的建議、批評,我們以親和、虛心和寬容的態度與之開展互動。“謝謝您的關注,我們會繼續努力”,“您的建議很好,我們一定認真改進”,“這個問題是我們忽略了,下次一定改,您也繼續多提寶貴意見”。放下身段,放軟身段,清新、活潑的內容,平等、親和的態度,為人民日報法人微博贏得了關注,也拓展了人民日報在青年人群中的影響力。

第三個問題,明天以后,怎麼說?

微博、微信之后,下一個可能流行、可供使用的新媒體形式是什麼?如何跟上新媒體的發展趨勢,讓新媒體為我所用?我們的答案是,發揮青年黨員創新意識,保持創新敏感,創新內容、創新工作方法、創新技術平台。

技術決定戰術,戰術決定成敗,這是新媒體的特點。誰把握了技術趨勢,掌控了平台渠道,誰就把握了新媒體傳播的制高點。唯有不斷創新、不斷探索,傳統媒體人才可能在新媒體領域謀得一席之地。我們從一開始就將“政治敏感、新聞敏感和技術敏感”並列為微博編輯的三大必備素養,保持人民日報法人微博的創新活力。人民日報微博上線以來,充分發揮年輕黨員對新媒體、新技術的敏感,時刻跟蹤技術創新,依托人民日報社技術資源,不斷提升技術應用能力。2012年11月6日,由人民網支持的人民日報社法人微博運營室暨報網融合實驗室建成並正式啟用。

@人民日報高度重視在學習與總結中提升團隊的創新活力。一方面,不斷總結自身經驗教訓,積極主動地向兄弟媒體微博進行學習借鑒。另一方面,在每周例會制度基礎上,組織團隊業務研討,邀請專業人士講解互聯網的最新趨勢和成功案例,通過學習,不僅拓展了每個人的視野,更進一步提升了團隊的活力和凝聚力。

事實証明,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傳遞信息、交流觀點的重要平台。在這樣的平台上,既可以交流私人感情,也為傳播主流聲音提供了新的渠道和載體。微博只是一個工具、一個平台,我們不登錄,別人就必然會登錄。改善網絡輿論生態,是主流媒體的責任,是黨和人民交給我們的任務。面對放大負面情緒的“偏激共振”,面對總能跑在真相前面的“謠言法則”,面對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腐敗猜想”,面對追求點擊、嘩眾取寵的“眼球情結”,我們將一如既往,挺身而出,做出有力的回應,力爭使人民日報法人微博成為互聯網上海量信息的挖掘機、偏激情緒的緩釋劑、社會心態的壓艙石。

(責編:高雷、姚奕)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