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時代先鋒

大慶新鐵人——記中國石油大慶鑽探工程公司哈法亞項目部經理李新民(上)

2013年06月24日09:21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李新民在巡查設備。資料照片

有一種事業,注定與繁華城市遠離,沙漠、戈壁、深山、荒原是成就事業的舞台,這就是石油勘探開發﹔有一種人生,注定與輕鬆舒適無緣,“臟、累、苦、險”是每天工作的寫照,這就是石油鑽井工人﹔有一種精神,在上世紀60年代因大慶1205隊隊長王進喜而傳播,激勵著百萬石油工人,成為中國工人精神內涵的象征,這就是“鐵人精神”。

“鐵人精神”跨越國界,成為世界石油行業的精神力量。兩年前,一家國際著名石油公司將董事會開到了大慶,幾十名董事在“鐵人”紀念館參觀思考﹔“鐵人精神”穿越時空,代代相傳,在不同時期被賦予新的內涵,始終熠熠生輝。

“新鐵人”──中國石油大慶鑽探工程公司哈法亞項目部經理兼鑽井二公司DQ1205隊隊長、黨支部書記李新民,是新時期產業工人實現中國夢的優秀代表,在他身上,有著激勵人心的精神和力量。

創造奇跡的“新鐵人”

他,帶領大慶1205鑽井隊累計鑽井1800多口,總進尺250多萬米,相當於鑽透了283座珠穆朗瑪峰﹔他,帶領鑽井隊勇闖蘇丹、伊拉克,在海外市場屢建奇功。

李新民,大慶新鐵人,是如何創下一個又一個石油鑽井奇跡的?

“我1967年出生在黑龍江省泰來縣的偏僻農村。1990年中專畢業后,幸運地來到王進喜生前所在的1205隊工作,2003年成為1205隊第18任隊長。23年的時間裡,我沒有離開過1205隊,石油鑽井基層隊的各種崗位我幾乎都干全了。每到一個崗位,我都讓自己的技術過硬。”6月20日,記者在採訪“新鐵人”李新民時,他用朴實的話語概括了自己20多年的工作歷程。

身材敦實、語言朴實、目光沉穩,很多石油人說,李新民與鐵人王進喜有著極高的“相似度”,都是當之無愧的“硬漢”。

“23年的時間裡,我在國內工作了16年,在海外工作了7年。我最深的感受是,國內打井要有一股勁,一股不服輸的勁﹔國外打井要爭一口氣,為國爭光的氣。”李新民說。

從蠻荒的鬆嫩平原,到中東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李新民的鑽井隊一次又一次面臨復雜的情況,但讓他無比自豪的是:“我帶的隊伍沒有一個人在井上操作時受過傷,沒有出過一次安全事故。”

作為鐵人隊的帶頭人,在苦臟累活面前,李新民總是搶在先﹔遇到危險和困難,他總是沖在前。擔任隊長以來,李新民每年有270多天盯守在井上,有2800多小時跟班作業。

2004年1月,在1205隊鑽井進尺向200萬米大關突破的關鍵時刻,井架立管游壬刺漏,如果不及時修復將造成卡鑽的嚴重事故。李新民系上安全帶爬上井架,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寒風中進行應急處理。戴手套用不上力,他就甩掉手套。20多分鐘后,故障排除了,而他的雙手凍僵了。

作為隊長,李新民始終認為鑽井要苦干,更要巧干。掌握鑽井新工藝、新技術,是他永遠追求的目標。

在李新民的帶領下,1205鑽井隊不斷創造新輝煌。2003年,首次打出叢式定向井﹔2006年,以提前20天的戰績,完成了大慶油田首口長水平段取心井施工任務,成為一支具備多種井型施工能力的鋼鐵鑽井隊。

2006年3月,李新民帶領1205隊進入蘇丹。在5年多時間裡,先后創出23項高指標和新紀錄,兩度獲得蘇丹政府授予鑽井施工隊伍的最高榮譽“PDOC杯”。

2010年10月,中國石油中標伊拉克戰后石油第一標,李新民被選派到哈法亞油田,負責大慶鑽井項目。由於連年戰亂,伊拉克油田設備毀壞嚴重,許多油井隻有30多年前粗略勘探的地質資料。他組織團隊成員查找資料,分析地質情況,加強與甲方的技術交流,認真落實施工方案,每天穿著20多斤重的防彈背心,戴著重重的鋼盔,在拿著沖鋒槍的安保人員的護送下,坐上防彈汽車,往返於工地。他們的隊伍隻用47天就成功打完3167米的水平井,比設計節省了19天,一舉創出哈法亞地區的鑽井新紀錄,為哈法亞油田提前15個月完成一期目標作出了重大貢獻。

“從在國內打井創紀錄,到勇闖海外立標杆,我們用實際行動讓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旗幟高高飄揚,用業績証明鐵人隊伍用在哪兒都是一塊好鋼。”李新民告訴記者。

“新鐵人”是如何煉成的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面臨許多艱難的時刻,在困難面前的態度決定著一個人的成功和失敗。李新民,用他非凡的毅力和勇氣,將一個個艱難的時刻變成了一個個展示能力的輝煌瞬間。

“不怕困難,克服困難,迎難而上。”這是中石油伊拉克公司哈法亞項目現場副總經理韓飛對李新民最深刻的印象。

回憶自己20多年的工作經歷,李新民有幾個刻骨銘心的時刻。

“1990年6月,剛走出校門來到1205隊時,工具都是幾十斤上百斤。我身體單薄,力氣小,再加上技術要領掌握不到位,每次打大鉗都扣不上3個牙兒。當時班組經常搞競賽,有一次我替師傅上台打大鉗,卻怎麼也扣不上,隻能羞愧地走下鑽台。”說起當初的尷尬場景,李新民臉上還微微泛紅。

“從那以后,每次一甩完鑽杆,我就上鑽台練習打大鉗,一次不成十次,十次不成百次,胳膊掄腫了,手磨出了血泡。經過千百次的苦練,終於全面掌握了操作要領,打大鉗一把成。”僅一年,李新民就掌握了鑽井隊6個操作崗位的全部技能,成為“全能選手”。

“把井打到國外去”,是鐵人老隊長王進喜的遺願。為了准備“走出去”,李新民組建“青工崗位技校”。英語水平“零基礎”的李新民,像鐵人當年“識字搬山”一樣,用4個月“超人”般的學習震撼著每一個人。培訓結束時,項目組12名隊員全部通過了出國前的審核考試。

2006年2月,多年戰亂的蘇丹,是1205隊征戰國外第一站。“到蘇丹的前5個月,是我有生以來最苦最難的5個月,鋪蓋卷沒打開過,沒脫過衣服睡過囫圇覺。”李新民告訴記者。

一到蘇丹港,李新民的心就揪了起來:板房的門掉了,設備被海水嚴重浸泡,挂滿鹽霜。500多個部件、上百部設備、上千噸鑽具,平常需要十幾個人,最快也要半個月,才能清點搬運完。他們天天吃住在現場,加班加點。最終6個人隻用了6天,就完成了任務,創造了蘇丹港人數最少、用時最短的清關紀錄。

但到了井場,還沒等喘口氣,難題又來了:三台柴油發電機,兩台被海水嚴重腐蝕,鑽機無法開鑽。這時距合同規定的開鑽日期也隻有14天了。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李新民聯系了在蘇丹的所有中國鑽井隊,終於找到了一台准備大修的同品牌發電機,然后四處奔波修理找配件。

在被稱作“世界火爐”的蘇丹,從早到晚都在蒸桑拿,一天喝上十七八瓶水都不用上廁所,都變成汗水蒸發了。井場上到處都是鐵家伙,手一握,就燙起泡。晚上開了燈,周圍黑壓壓、密密麻麻都是蚊虫,有時遮擋得燈光都透不出來。蚊虫從領口、袖口鑽進來,爬到哪裡都是一溜血泡。但是沒有一個人有怨言,大家幾乎24小時連軸轉,千方百計修好了發電機,海外第一口井如期開鑽了。

戰后的伊拉克,到處都是戰爭的場景。2010年10月,李新民從巴格達機場到油田的路上看到,到處是坦克殘骸、被炸飛的輪胎,還有一排排土袋子壘出的隔離帶,刷著紅漆的那一側就是還沒清理的雷區,石油鑽井場從外到內設了五道防護措施。即使這樣,危險還是時有發生。有一次,一組倒班隊友在途中,一枚火箭彈穿車而過,在不遠處爆炸,險些車毀人亡。

“現在想來是挺危險的,但當時我們的腦子裡隻有打井,怎麼想辦法克服苦難,怎麼快打井,感覺不到害怕。”李新民帶領項目部創出了鑽井周期最短、機械鑽速最快等19項伊拉克鑽井新紀錄。

“我的夢想很簡單”

身在國外,他更加懂得什麼叫真正的愛國﹔走出國門,他更加體會到找油的艱辛。“我為祖國獻石油”,不是一句口號,更不是一句空話,要付出智慧和汗水,乃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在蘇丹和伊拉克,很多家庭都有槍,所以危險隨時可能發生。”李新民告訴記者。

2007年一個晚上,李新民在蘇丹油田現場突然聽到動靜,趕緊從窗縫往外看,幾十名武裝分子端著槍,直奔井場沖來,他迅速組織大家跑進集裝箱,在裡面呆了整整一天一夜才脫險。

“50%是一個國家石油對外依存度的紅線,目前我國已經達到近60%。去蘇丹,去伊拉克鑽井,再危險我們也得去。因為國家缺油,這是我們國有企業必須承擔的責任。”李新民說,“不論是生命禁區,還是技術極限,都擋不住石油人的腳步。”

“說起心中的夢想,我沒有想那麼多,作為石油工人,我就是要把我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當鑽工,我就要當一名合格的鑽工。當平台經理,我就是要把平台的每個工人都帶好。”雖然在鑽井平台上和海外險惡的環境下面無懼色,但被記者團團圍住採訪的李新民顯然並不喜歡太多地說自己,頭上不斷冒汗。

“走出去,到國際石油開採的競技場,我們會發現與國外著名公司的差距,比如一些大公司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他們制定了被國際普遍認同的行業標准,而我們在國內雖然有很多成熟的經驗,但沒有制定出國際標准。在國際市場競爭,要在短時間內讓外國人信服我們,靠什麼?這就需要我們平常積累,打鐵還需自身硬。”這是李新民朴素的想法。

“從隊伍發展看,我的夢想就是把我們的隊伍變成國際化的隊伍,隨便拉出去都能與國際大公司同台競技。樹立中國企業的形象,就要從我們基層隊一點一滴、一言一行做起。中國石油工人要給海外市場留下吃苦耐勞、技術水平高的印象,我們在操作中就要零失誤,與外國人打交道過程中要零失誤。而且要有理必爭,把咱們那些好的想法、好的技術傳播出去。”這,也是李新民的夢想。(記者 張 翼 孫明泉 特約記者 張士英)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人物事跡
· 【時代先鋒】“大慶新鐵人”李新民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