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
“伙伴關系”源自北約
“伙伴關系”概念始於冷戰結束后,“伙伴外交不是中國獨創。”王巧榮研究員表示,冷戰剛結束,北約推行“和平伙伴關系計劃”,與非北約國建立伙伴關系,伙伴關系的提法源於此。1994年后,俄和西方蜜月期結束,北約東擴,歐洲不再提“伙伴關系”概念。
中國一直沿用“伙伴關系”定位雙邊關系。1997至1998年,“伙伴外交”比較活躍,中國與俄、美、法、歐盟建立伙伴關系。
中美
“伙伴關系”一波三折
作為重要對外關系,中美“伙伴關系”一波三折。1997年至1998年間,中美首腦互訪,兩國致力於建立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但之后小布什卻將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隨后中美關系陷入低谷。
2002年后,中美關系表述有所變化,先后為:“建設性合作關系”、“致力於共同努力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關系”、“新型大國關系”。外交學院戰略與沖突管理中心主任蘇浩曾指出,中美關系措辭上,美國至今比較消極,所以中國也很謹慎,將關系定為“經濟伙伴關系”。
中俄
“伙伴關系”獨一無二
相較美國,中俄間“伙伴關系”用詞獨特,為“全面戰略協作伙伴”,中國沒有和其他國家使用這樣稱謂。王巧榮研究員認為,中俄使用“協作”這個詞,而非“合作”,是由於中俄作為相鄰大國,在很多國際問題上有協作關系,但大國間完全合作做不到,能夠相互支持和協商已經很好。(記者 儲信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