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高層動態

習近平與鋼鼓樂隊同台表演

商西
2013年06月02日11:30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習近平饒有興致地同鼓手一起“演奏”鋼鼓。

  在歡迎儀式上,習近平登上檢閱台。

  習近平抵達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時,天空中飄著小雨。他一手撐傘,一手挽著夫人彭麗媛,面帶微笑地走下飛機,開啟履新后對美洲大陸的第一次訪問。主席夫婦風雨中同撐一把傘、習近平和特多國家鋼鼓樂隊同敲鋼鼓,一個個經典畫面令人深刻印象,也被廣大網民贊為“有愛”。

  撐傘偕夫人走下飛機

  風雨交加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專機抵達特多首都西班牙港。艙門打開,習近平與夫人彭麗媛一同微笑著出現,毫無長途飛行后的疲憊。下飛機時,彭麗媛挽著丈夫的手臂,習近平為她撐傘,兩人始終面帶微笑,一同踏上加勒比國家的土地。

  自己撐雨傘平易近人

  這幅畫面很快傳回國內,網友們紛紛轉載,覺得親切溫馨。

  “這是很好的一個畫面”,外交部前禮賓司代司長、中國駐斯洛文尼亞共和國首任大使魯培新說,“沒有警衛來給撐傘,主席自己和夫人一起撐傘,顯得我們中國領導人很平易近人,沒有架子。”

  有網友提到,因習近平右手撐傘,彭麗媛為什麼不站在丈夫的右側?“上次訪問俄羅斯和非洲國家,也都是這麼站的”,魯培新解釋說,夫人站在丈夫的左側,看上去更自然一些,也方便主席用右手向大家招手。

  他進一步解釋道:“如果不下雨的話,下飛機前習近平要和來機場歡迎的人們招手,他用左手牽著彭麗媛,右手就空出來了,而用右手招手比較有禮貌。如果夫人站在右側,主席就隻能左手招手,不大合適”。

  魯培新覺得,彭麗媛與丈夫手挽手下飛機“不做作,很自然”,顯得落落大方。

  總統和總理率隊迎接

  習近平抵達時,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總統卡莫納夫婦、總理比塞薩爾率大法官、參眾兩院議長、內閣成員、主要政黨領袖等政要到機場歡迎。習近平一一與歡迎的官員和友人握手致意。

  最高規格“頂尖”接待

  總統總理雙雙前來機場迎接,這樣的陣容在前不久中國國家總理李克強訪問巴基斯坦時曾出現過,當時被稱為“超高規格”。

  “這樣的迎接規格,當然是最高規格,頂尖的”,魯培新提到,特多的總理是一位女總理,她前來機場迎接,彭麗媛會覺得更親切些。

  “不僅總統去,政府首腦也去了”,中國前駐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大使楊優明也表示,這是最高規格的迎接,“沒有比這更高的了”。

  楊優明介紹,特多是共和制國家,不屬於總統負責制,總統雖然是國家元首,但更多是象征意義,總理是一國負責人,是大選中勝出的黨派領袖,握有實權。

  為何特多的大法官也前來機場迎接?楊優明介紹,在特多,領導人的“排序”依次是總統、總理、大法官、參議長、眾議長,因此大法官是僅次於總統和總理的國家“三把手”。這些重要政要悉數前來機場迎接,也是最高規格接待的體現。

  登檢閱台檢閱儀仗隊

  夜色中的皮亞科國際機場,紅毯鋪地,儀仗隊整齊肅立。習近平登上檢閱台,軍樂隊奏中特兩國國歌,鳴禮炮21響。習近平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國防軍總參謀長陪同下檢閱了儀仗隊。

  向軍旗鞠躬體現禮節

  魯培新介紹,登檢閱台是各國都有的慣例,“一般來說,元首夫人不參加檢閱,通常的做法是站在檢閱台下邊,也有極個別國家的元首夫人也一起參加檢閱。”

  在看電視畫面時,魯培新注意到一個細節,即習近平在檢閱儀仗隊之前,向特多的軍旗鞠了一躬。“剛一進入對方軍旗的地方,習近平就很有禮貌地向軍旗鞠了個躬,很懂得這個國際禮節。”

  魯培新介紹,一般領導人出訪檢閱儀仗隊時,要向對方國家的軍旗鞠躬,檢閱完之后還要轉過身來,向儀仗隊長招招手,表示謝意,“這都是禮賓程序,也是禮儀上的細節”。

  另外,魯培新介紹,閱兵是非常隆重而嚴肅的儀式,大都空著手,一般情況下不撐傘。

  親自上場“表演”鋼鼓

  在歡迎儀式上,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國家鋼鼓樂隊演奏起歡快的樂曲,歡迎中國貴賓的到來。習近平夫婦特意走到樂隊前駐足欣賞,習近平還走上前,拿起鼓槌和鼓手們一起敲擊鋼鼓,現場氣氛友好熱烈。

  一同敲鋼鼓親切自然

  “這個挺好的,非常親切”,魯培新提到,習近平不是招招手,而是“和當地人民融合在一起”,這樣的畫面感覺非常棒。

  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前駐英大使馬振崗認為,習近平與特多的鼓手一起打鋼鼓“是個很有意思的事兒”,因為鋼鼓是特多的特產。

  “我當年到特多聽過,很好聽,除演奏民間的歌謠外,像貝多芬的樂曲也能演奏”,馬振崗介紹,特多的鋼鼓樂隊上世紀80年代初曾到中國來訪問,在人民大會堂演出,當時好多人都很受感動,“據我所知,前幾年我們國內也組建了自己的鋼鼓樂隊”。

  馬振崗覺得,習近平此舉給人感覺很親切自然。“領導人與當地群眾近距離的接觸,非常親民,很受歡迎”,馬振崗說,一起敲鼓雖然只是個小小的細節,但體現出中國領導人“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親近”,就和前幾天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時看足球賽一樣,“都體現一種親切、平易”。

  □講述 鋼鼓的故事

  “我第一次聆聽鋼鼓樂演奏是在特多總統府。它不是想象中悶雷般的轟響,而是夾雜著潺潺的流水聲和清脆的金屬音,悠揚得讓人難以置信”。兩年前,時任中國駐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大使楊優明,就在《人民日報》撰文專門寫特多的鋼鼓。

  昨天,這位兩個月前剛剛卸任的大使,在電話中與記者聊起鋼鼓,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這幾天裡,我相信習主席和夫人,以及陪同人員、代表團成員,會經常聽到鋼鼓”,楊優明介紹,鋼鼓是土生土長的特多樂器,特多人民都會敲響鋼鼓,演奏場合很多,大到國宴、狂歡節、全國的鋼鼓樂比賽,小到婚禮、朋友聚會。

  “特多全國有二三百個鋼鼓樂隊,大的兩三百人在一塊兒演奏,小的十來個人就可以”,楊優明說,這次在機場為習近平主席演奏的,是特多的國家鋼鼓樂隊,水准很高。“我估計他們會把鋼鼓作為禮物贈送給習主席”。

  楊優明介紹,殖民統治時期,在特多的歐洲殖民者從非洲販來大量黑奴,他們從非洲過來時帶來了非洲鼓,后來殖民當局害怕他們因此串聯起來鬧事、反抗,就禁止敲鼓。

  “於是他們就想著找一個替代的,開始找了竹子,大小不一,敲的聲音也不一樣,后來又找來餅干桶、鐵皮桶”,楊優明介紹,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有了汽油桶,瞎敲敲,慢慢就敲出節奏來,於是不斷改進,通過截面的大小、厚薄產生高低音,就能組成樂隊了。

  楊優明介紹,如今鋼鼓不僅在加勒比廣為流傳,還傳到北美、歐洲和亞洲等地區。為紀念首批華人抵達特多200周年,2006年一支華人鋼鼓樂隊組建,演奏過《茉莉花》《康定情歌》《甜蜜蜜》等中國曲目。

(責編:李放、權娟)


相關專題
· 習近平活動報道專頁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