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綜合報道

費興耀:“看到百姓笑臉,心裡總歸開心”

簡工博
2013年05月19日11:14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費老師,今天這麼多人啊?那我改天再來。”

“小費,你面孔有點紅,注意休息,當心你的高血壓哦!”

“老費啊,我今天沒事情,就是來看看你的。”

每到接訪日,市人大信訪辦副主任、接訪處處長費興耀面前就排起長隊。看他和上訪群眾打交道,更像老朋友之間話家常,難怪有人指名道姓要找他。最多的一次,他一天接待了133名來訪群眾。

一些久拖不決的信訪難題,經他從中協調,終於一一化解。他和所在團隊還把群眾來信來訪當作了解民生的窗口,從中可以捕捉社會熱點,深入調研后形成信訪情況專報,為從根本上化解矛盾提供翔實可靠的依據。

費興耀沒有什麼秘訣。“歸根到底一句話——心裡要裝著老百姓。”

10本筆記本,記滿百姓訴求

2009年調入市人大信訪辦時,有人跟費興耀說:“這個工作不好干。”

費興耀不信。當了18年派出所民警,時至今日,新華路街道不少老居民仍惦記這個半夜抱著兒子來調解矛盾的民警。當選上海市平安英雄時,他評價自己是個“快樂警察”——為居民帶來快樂,自己也快樂。

同樣跟群眾打交道,剛到信訪辦的費興耀卻“快樂”不起來了。不少上訪群眾情緒激動,訴求多樣。而且信訪問題不是一個人捋起袖子就能解決的,需要協調督促多個部門解決。

千頭萬緒,總要理出頭緒。

他在過去做群眾工作的基礎上摸索了一套“一二三四五”新辦法——

一檔,即檔案,他把信訪群眾的信息、案由、文書等各項基礎資料整理成檔﹔二簿,即記事簿和聯絡簿,每起來訪的進程、步驟、要點信息全部記錄在案﹔三懂,即懂得群眾語言、群眾心理和溝通技巧﹔四會,即會調處糾紛、化解矛盾、主動服務、宣傳發動﹔五心,就是對待上訪群眾的熱心、同情心、誠心、決心和恆心。

4年多的信訪接待工作,費興耀記了十大本厚厚的筆記本。翻開這些筆記本,每起來訪他都用紅、橙、黃、綠等顏色的熒光筆分類標注,綠色是個人信息,黃色是進展階段,橙色是最新反饋,結案的用紅色標注日期……案件進展和要點一目了然。

就算暫時沒有辦法解決的難題,費興耀也全部記錄在案:“今后政策變動或是條件成熟,這些問題能夠解決了,就能第一時間通知當事人。”

突出法律剛性的前提下,費興耀特別強調“情”和“理”。

年過八旬的老趙夫婦,2005年兒子因車禍去世。老人對法院判決兒子遺產分割的結果不服,拒絕將兒子遺體火化,同時不停上訪,要求法院改判,提出天價賠償。費興耀接手此案后,確定法院判決無誤的同時開始跟老人交心,除了詳細解釋法律知識,他自己掏錢買禮品,休息日上門看望老人。接觸的時間長了,趙志良夫婦越來越相信費興耀。在費興耀的解釋與溝通下,老人逐步轉變了對法院判決的態度。在長達6年的上訪后,老人終於同意將兒子遺體火化,取消天價賠償,接受各方為其籌集的救助款。案子結了,老人找到費興耀,要跟他拍張合影。如今,老人經常和費興耀通電話,有空還跑到信訪辦來聊聊。

漸漸地,費興耀又恢復了“快樂”本色。這樣的快樂也感染了來訪群眾,有時群眾來找他不為詢問進展,就是跟他打聲招呼。聽說費興耀身體不好,還有人四處尋訪,給他送來“祖傳秘方”。

一輛“老坦克”,轉出解決辦法

當社區民警時,費興耀就被居民稱為“當代馬天民”。他利用休息天騎上自行車,走街串巷,問情況、調糾紛。如今,自行車被他從新華路帶到了黃陂南路。

一次,費興耀接到一位老人來訪:“樓下裝修影響我安全,這事怎麼沒人管?”老人家住二樓,一樓鄰居裝修后讓老人擔心小偷能順著外牆爬上來,幾經溝通無果。 這時有人攛掇老人:“你要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一紙訴狀遞進了法院,老人未獲勝訴,鄰居徹底成了冤家。

費興耀騎著自行車去了法院,原來房子產權系老人兒子所有,樓下鄰居裝修前征得房主同意,還有錄音存証。

趁休息日,費興耀又騎車進了老人的社區。一樓鄰居也跟費興耀訴苦:自家經濟條件差,好不容易改善一下,實在找不到折衷方案。費興耀告訴鄰居:“你們家裝修工程順利,也是人家樓上兒子好心。現在老人不滿意,你們是不是也做出點讓步,幫他安裝個防盜窗?”說罷他又找到老人:“這件事,法院判得沒問題。現在他們願意幫你安裝防盜窗保証安全,你看怎麼樣?”考慮了3天,老人氣順了,答復費興耀:“有你來關心,防盜窗也不用裝了。”

騎著這輛“老坦克”,費興耀到群眾家裡調查情況,到相關部門商議解決之道。為解決一起歷時8年的勞動爭議案,費興耀騎車去了人保局、工商局、衛生局,一步步幫62歲的當事人王文富辦理所需的証明和材料。按照規定,王文富要辦退休需繳納足額的社會保險費用,但他已多年沒有工作。費興耀又騎著車四處奔走,商請妥善的解決辦法。這一次用了8個多月,費興耀與有關部門會面、協調、電話聯系24次。費興耀的鍥而不舍有了回報:相關單位設有救助經費,按規定可以從中補助一點,為王文富補齊社會保險費用缺額。

最近,費興耀正准備厘清盤活各項資源:“很多部門都有為群眾服務的相關政策,但不少群眾不知道。如果能把這些資源盤活,各單位都能跨前一步,有些問題解決起來效率就更高。”

200余份情況匯報,傳遞民聲

費興耀其實有點怵媒體:“你們一報道,信件就雪片般飛來,實在怕沒那麼多時間處理好。”他的辦公桌上,擺著一大摞尚未拆封的群眾來信,按信封從大到小堆疊,仿佛一座小山。“把信訪群眾當家人,把群眾來信當家信,把群眾反映的問題當家事”——這是費興耀的工作信條,也是人大信訪辦同事們的共識。

去年底,費興耀和同事們發現,涉及交通事故賠償的信訪持續不斷。他們對此著手進行調研,形成了一份12頁的調查報告:從2007年1月到2011年12月,本市涉及交通事故處理的信訪、投訴量達2214起,信訪人幾乎都是事故中受傷一方,而信訪問題集中反映在對事故責任的認定,搶救、醫療費用的支付,損害賠償協議無法履行等。而調研也發現,相關部門處理交通事故時先期墊付費用在操作中存在諸多難點。報告建議,本市應加快交通管理相關地方立法,研究人傷交通事故的社會救助機制等。近期,市財政局、市公安局等多部門聯合出台 《上海市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籌措辦法》,以加強本市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管理,確保資金及時足額籌措。

從群眾的來訪來信中捕捉共性問題,為人大立法和政府決策提供依據——這樣的調研工作,人大信訪辦一直在進行。近年來,已形成了200余份信訪情況匯報提供給人大常委會。涉及養犬管理、居改非、村委會選舉、法院執行力等一系列與民生相關的群眾意見和建議,通過信訪窗口進入人大常委會的視野。

都說信訪工作辛苦,什麼力量讓他堅持?費興耀說,關鍵是“心裡裝著老百姓”:“對我們而言,有些事或許只是舉手之勞。但對老百姓來說,可能是天大的事。看到老百姓的笑臉,心裡總歸開心。”(文中信訪人物均為化名)

(責編:方蕊娟、秦華)


相關專題
· 致敬基層好干部
· 特寫·側記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