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以加強作風建設開局、起步,作出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深得民心民意。作風轉變要轉實就必須把小事做實。
筆者曾有幸參加了由中央統戰部組織的赴香港第十九期中國少數民族州長研討班的學習。其間,先后參觀了香港政府部門、立法會、廉政公署及教育、科技、公共服務、中介機構等13個部門,聽取了11場次的專題講座,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法律、管理等多個領域,收獲頗豐。
生產力促進局作為香港政府重點支持的中介服務機構,所承擔的開展制造科技、環保科技、信息科技、管理系統培訓四個領域工作職能,都非常具體實在。他們不僅為企業發展提供企業所需方面的服務,而且研究瞬息變化的形勢為企業不斷創造新的商機,不僅幫助企業架起科技向現實經濟實力轉化運用平台,而且還為企業提供管理型人才的培訓。如果說政府職能要轉變,就必須大力培育各類中介服務機構。我的理解是當前在政府職能轉變過程中,從政府角度來說,明確有所為,有所不為,尤其是明確不該做什麼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基於以上感性的認識,對我們政府部門當下轉變作風,強化服務啟發很多:
一是要處理好內容和形式的關系。現在我們工作中還存在著內容與形式並重的傾向,有時候形式化的內容還略勝於實際的內容。比如開會就很典型,不管什麼會議似乎各級領導都請到出席,才能顯示出工作任務的重要性。另外,還存著把召開會議作為落實工作任務的一條有效經驗,加以總結的現象。當然,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但過於追求內容和形式的完善結合,勢必影響工作任務的落實﹔
二是處理好政府部門與社會中介機構的關系。應該說政府是社會這一龐大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善,政府部門要轉變職能,思考我們不該做什麼比思考我們該做什麼更為緊迫。也就是要真正的從原有大而全的政府職能中,將哪些職能徹底分離出來,通過培育社會中介結構,真正地把原本不屬於政府職能的社會工作交由社會中介機構來承擔,完成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過渡。與此同時,應該樹立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和通過廉潔自律降低經濟成本,是一種間接的經濟活動的理念,通過政府部門的高效運轉來真正服務經濟,為發展經濟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三是處理好法治和人的素質提高的關系。法治、廉潔、制衡、自由是香港之所以成為國際金融貿易中心主要因素,而法治被列為香港成功因素之首,說明法治作用的重要性。法治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而法制要靠人來實施。從這個角度來看,對人的教育,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同樣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國家近年來在法制建設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對法律的普及教育,人民學法守法意識的培育還滯后於法制建設本身,如目前還存在著法盲、知法犯法、有法不依等現象。因此,應該在普及法律知識的過程中,研究如何把法律知識普及與人的素質的提高結合起來,隻有人的素質提高,才能激發人們學法守法的自覺性,才能真正營造出良好的法治環境。
(作者系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