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時代先鋒

第十七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馬劍霞:我為自己的青春而驕傲

2013年05月10日19:03   來源:新華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夢想的守望者

——記四川鄉村女教師、第十七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馬劍霞

“從18歲到現在,作為一個女孩子,我也想穿著花裙子、高跟鞋,去逛逛街,但我不后悔,我為自己的青春而驕傲……”今年的“五四”青年節座談會上,剛剛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榮譽稱號的馬劍霞談到動情處,清澈的眼眸噙滿淚水。

一身紅色的民族傳統服裝,頭發挽成發髻盤在腦后,誰能想到,這個美麗卻看上去有些瘦弱的彝族姑娘,才28歲,卻已經在大涼山深處的崎嶇山路上奔走了近10年。

從普通教師到學校校長,從“涼山最美山村女教師”到黨的十八大代表,10年間,馬劍霞走過了一萬多公裡的山路,也走過了花季青春。

2003年,從四川省彝文學校畢業次年,18歲的馬劍霞通過教師招聘,成為四川省雷波縣大坪子鄉中心校教師。

大坪子鄉是縣裡唯一不通公路的鄉,學校就建在山上。去學校,首先得爬山。海拔1600多米、坡度超過60度,所謂的路不過是半米寬的羊腸小道,有時要手足並用,更要注意山上的飛石,一不小心就會摔下懸崖。

第一次踏上通往學校的“艱險”山路,馬劍霞猶豫了,但為了“不要學校的老師擔心”,她還是堅持繼續向前走。5個多小時后,終於到達學校,一隻鞋已經不見了……

去,還是留?小馬沉默了。但當孩子們手提裝書的塑料口袋,打著赤腳,怯生生地望著她,吃力地從牙縫裡擠出“馬老師”三個字時,從小生活在貧困家庭的馬劍霞百感交集,疼惜,感動,一種強烈的責任感讓她決定:“留下來!我要給他們最真誠的關愛,盡我所能去幫助他們。”

山裡的孩子很少開展課間活動,更別說課外活動。馬劍霞就從教做課間操開始,著手豐富孩子們的業余生活:建立紅領巾廣播站、手把手地教舞蹈和美術……在她的策劃、組織下,2004年,中心校舉辦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六一”活動。

那天,學校裡人山人海,聚了700多人,有的家長趕了四五個小時的山路﹔那天,山裡娃娃們第一次明白,竟然有一個節日是屬於他們自己的……

為了不讓一個孩子失學,在鄉干部的幫助下,馬劍霞用3個月走了數百公裡,一家一家訪,一戶一戶談﹔針對學校建校后隻有一至四年級,很多學生讀完四年級就隻能不斷復讀的現狀,馬劍霞奔走於縣、鄉、村之間,終於在2007年開辦起了五、六年級。

努力換來信任,汗水澆灌出花朵——不僅學生逐漸回流,而且在2008年7月,中心校破天荒地有了第一屆17名小學畢業生,結束了建校以來沒有小學畢業生的歷史。20歲出頭的馬劍霞被縣教育局任命為中心校校長,成為全縣最年輕的女校長。

如今的大坪子鄉中心校有8名教師,110多名學生。在馬劍霞的爭取下,雷波縣從不多的財政收入中特批了10萬元給學校用於校舍屋頂和牆面翻新,社會熱心人士給學校送來了筆記本電腦、學生過冬的棉服和課桌椅……

“從山外到大坪子鄉中心校的大路,已經修了三分之一,通車后,隻要半個小時,就能從山腳到學校。”馬校長自豪地說,她的一個夢想即將實現。

路通了,她的另外一個夢想也將實現:建一所寄宿制學校。到時,孩子們就不必天天行走在陡峭的山路上,能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已經28歲的她還甜甜地想,路通了,那些以前對大山“望而止步”的后生們也會來到學校門口,自己也可以有個“另一半”來依靠。

10年前,一路泥濘走進大山,她開始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生活﹔10年間,懷著夢想守望大山,她收獲了孩子們純真的笑顏,換來了學校的改變,把文明的夢想種在山裡孩子的心間﹔10年后,教過近400名學生的馬劍霞,帶著孩子們走出大山,登上了全國教師節晚會的舞台……

“越是處於遙遠的角落,越能感受到夢想的親近。”都市的繁華絢麗擋不住追夢的腳步。5月4日,結束兩天團中央組織的優秀青年座談交流活動,馬劍霞就急匆匆地趕回大坪子鄉中心校。

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走累了,她也得拽著馬尾巴“借借力”。她說,我愛北京,可我希望有更多山裡的孩子都能來北京。(新華網北京5月10日電 記者 賈楠)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相關專題
· 人物事跡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