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華西第二醫院,地震寶寶“朱華西”平安降臨。吳小川攝
剛出生的楊宇航。王海燕攝
地震當天出生的“車棚寶寶”。
“震生寶寶”6號。丁偉攝
昨日下午,天全縣人民醫院帳篷病房裡,多出了許多新生兒。在他們病床后方的帳篷布上,寫著“震生寶寶”字樣,從1號一直編到了11號。他們都是地震后的兩天裡,在該院帳篷產房裡誕生的。為了銘記,有3名寶寶的父母,為兒子起了帶有“震”字的名字,兩人名為“震生”,一人名為“震”。
醫生淡定做完“地震手術”產婦抬腿下了產床
26歲的高詠梅躺在病床上,一直瞄著肩膀旁的兒子,滿眼溫柔流露。母子倆的病床后,貼著一張“震生寶寶1”的標簽。“寶寶是20號早上7點31分出生的。”高詠梅說,所以納入“震生”范疇,是因為地震發生時,她還沒下手術台,正在做產后傷口縫合。
“一下子就搖晃起來,我還以為是她痛得發抖。”產科醫生張曉玲說,當時她便問高詠梅,“是不是痛,還是因為緊張?”看到高搖了搖頭,又看到天花板晃得厲害,張曉玲才明白過來是地震。這時,產房裡另兩名醫生也反應過來,大家望了一眼又埋頭繼續干活,張曉玲安慰高詠梅,“是地震,很快就會過去,放鬆點不要害怕”。
盡管沒有“很快過去”,且天花板掉了下來,一些器械也倒在了地上,3名醫生仍堅持在手術台前。幾分鐘后,地震過去,產房裡一片狼藉,張曉玲終於縫完傷口,利索地打了個結。“好了。”聽到醫生如釋重負的宣布,高詠梅一下坐了起來,然后抬腿就下了床。張曉玲頓時瞪大了眼睛,“一般來說,要休息一會兒,還要醫生幫忙,產婦才能下床”。
“寶興媽媽”天全待產全家躲過垮房災難
高詠梅手術時,旁邊的一張手術台上,許玉霞也在待產。“都能看到孩子的頭了。”婦產科主任吳中蓉說,但生產被地震打斷,大家將高詠梅推出大樓后,又冒險返回來將許玉霞接出去。醫院壩子裡,帳篷搭建的臨時產房很快立起,終於,上午8點50分,許玉霞生下了一個8斤9兩的大胖小子。
“如果不是好幾個醫生幫忙,還生不下這麼重的娃呢。”許玉霞連說幾個“不容易”,為銘記這份“來之不易”,她和愛人決定給孩子起名“孫震生”。與許玉霞夫婦的想法一致,6號“震生寶寶”的母親韓杰嶺,也和丈夫一起決定為孩子起名“余震生”。“我准備給兒子起名王震。”4號“震生寶寶”的父親王春貴說,他們一家來自寶興縣靈關鎮,家中房屋在地震中垮塌了,但一家人卻因到天全來生孩子躲過一劫,“兒子一出生就給我帶來好運,以后一定還會越來越好”。華西都市報記者丁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