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地方要聞

海南歷史上的“隕石之謎”

陳 彬  劉 襲
2013年02月25日09:08   來源:海南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狀如大腦的雷公墨。

大型層狀雷公墨。

靈芝形雷公墨。

白沙隕石坑遺跡。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杰 攝

2月15日,一場隕石雨,在俄羅斯不期而至,立即掀起全世界的軒然大波。

這場意外,也迅速攪熱了隕石收藏市場。嗅覺敏銳的商人們聞出了商機,在網上出售各種隕石產品,有些隕石的標價甚至高達數千萬元。難怪眾多隕石收藏者驚呼:這天上掉下來的不是餡餅,卻比黃金還貴———是金價的40倍之多。

在海南歷史上,也有過隕石墜落的現象,除了著名的白沙隕石坑,方志裡也不乏相關記錄。如明代正德《瓊台志》就記載到:“弘治十一年(1498)七月十一初昏,有星自東南流於西北,聲響如雷。”這很有可能就是一次隕石墜落,但具體位置未提。

歷史上,一些大小不等的“天外來客”,也曾光顧過海南。

白沙隕擊坑,有專家考証后認為,它來源於70萬年前的一次隕石撞擊地球事件。與之相應的是,在海南島上很多地方,散落著一些被稱作“雷公墨”的石頭,80萬年來,這些黑色的石頭,靜靜地躺在瓊州大地,雖然這些年來不斷被人挖掘,但有關它們的神秘身世,卻一直是個謎。

隕石價格貴比黃金

俄羅斯隕石墜落事件發生后,引發了收藏熱潮。市場上的價格可謂“一山還比一山高”。

記者在淘寶網站輸入關鍵詞“隕石”,發現有1.2萬件商品,這些打著隕石招牌的商品,價格高低錯落,最便宜的隻要1元,貴的標價近1000萬元,號稱天然罕有捷克黑隕石。

網上甚至還有一些店主出售俄羅斯空降隕石碎片,10克左右的隕石要價8600元,並在信息中注明:“本隕石碎片是今年2月15日墜落在俄羅斯車裡雅賓斯克地區的隕石碎片,本人托俄羅斯那邊的朋友撿到並發布在淘寶。”另一家網店則標價8萬元,並注明:“早上剛從國外空運回國,重約3公斤,有收藏眼光和收藏能力者可以咨詢。僅此一塊,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10克左右的隕石要價8600元,平均一克800多元,比黃金還貴。這東西真這麼值錢?其實,對隕石稍有了解的愛好者都知道隕石價格不一,並沒有固定價格,多數隕石並不是很昂貴,價格遠低於黃金,低的幾塊錢一克,高一些的百十元不等。

而比較珍貴的月亮隕石和火星隕石,價格高的時候甚至攀升至每克數千美元,遠高於黃金和鑽石。

一些隕石收藏行家稱,目前人類在地球上尋獲的隕石,可分為墜落隕石與發現隕石兩類。那些經過大氣層時被觀測到而得以尋獲的隕石,稱為“墜落隕石”。而那些無聲無息地來到地球上,多年以后才被人們尋獲的隕石,叫做“發現隕石”。記者查尋資料了解到,到2011年6月為止,全世界收藏的墜落隕石標本大約有1096顆。

隕石也曾撞擊海南

中國從夏代開始,就有了隕石墜落的記載。在海南各地方志中,亦不乏此類記載。

清咸豐三年(1853年)六月,在崖州(今海南南部地區)發生了一起罕見的天文事件,一顆隕石墜落在孔汶村前,體積有一頭牛般大,“其聲如雷,光射裡許,片時方晦。”(光緒《崖州志》)

對於這些“天外來客”,古人皆視為罕見之物。據康熙《定安縣志》記載,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定安仙屯村,有隕石墜落在一片田地裡,當地官府聽說后,立即派人將石頭取走,收藏在府庫裡,但這些石頭至今下落不明。

1992年,中科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王道經研究員在研究海南島的成礦構造時,通過遙感圖像解譯發現白沙地窪盆地中有一個酷似隕擊坑的“環形鑲邊坳陷”,經過一番實地考察,並邀請島內專家共同進行了為時3年的研究,最終確認了大約在70萬年前,一枚巨大的隕石塊體在高速穿過大氣層后,自高空墜落於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東南9公裡的國營白沙農場處,砸出了一個巨大的隕石坑。

據《海南島白沙隕擊坑》一書作者王道經估算,這枚隕石塊直徑大約380米,而這麼大的一塊隕石,在劇烈撞擊地面時所產生的能量,相當於360顆投放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而被隕石砸出的大坑,直徑足有3.5千米,經受70萬年的風化剝蝕,至今雖遭破壞,但基本特征仍保存較好,特別是其自然剖面清楚,便於對各種沖擊現象和景觀進行考証觀賞。

然而,由於各種原因,白沙隕擊坑雖經科學家權威証實,卻未能繼續獲得國內乃至國際更廣范圍的認可。隨著時間推移,白沙隕擊坑宛如曇花一現,現在很多人甚至都沒聽說過。

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尋找、論証境內可能存在的隕石坑。雖然先后報道過一批疑似隕石坑,但一直沒有找到隕石撞擊的關鍵証據。2010年,據國內權威媒體報道,位於遼寧鞍山的岫岩隕石坑,成為我國首個被証實的隕石坑。

從世界范圍來看,自20世紀60年代初地球表面第一個隕石坑———美國巴林杰隕石坑被証實以來,至2009年1月,世界上已發現176個隕石坑,直徑由數十米到近三百公裡不等。

“雷公墨”究竟何方神聖?

在海南各地,分布著一種黑色的小石頭,當地人歷來稱之為“雷公石”或“雷公屎”。這類石頭不僅在海南、廣東、廣西等地普遍散落,東南亞各國甚至遠到澳大利亞也都有分布。

文贊是海南一名雷公墨的收藏者,他在海南省國土資源系統長期從事地質工作,對雷公墨頗有研究。文贊介紹,海南各個市縣幾乎都發現有雷公墨,小的有10多克,大的有20多公斤。“最重的雷公墨被我收藏了,有47斤。”文贊說,他自己收藏的雷公墨數不勝數,算起來有幾噸重。

雷公墨主要分為層狀和滴液狀兩種基本形態,前者多分布於三亞等南部地區,后者則多分布於文昌、瓊海、萬寧等東部地區。在文贊收藏的雷公墨中,記者看到了這兩種形態的石頭,果然物如其名,石體猶染黑墨,用手觸摸,質地十分堅硬。層狀的“塊頭”普遍較大,紋理明顯而獨特﹔滴液狀的則比較小,飽滿致密,適合加工成工藝品。

雷公墨成分以二氧化硅為主,普遍在70%以上。“海南的雷公墨收藏者很多,但主要還是以個人觀賞愛好為主,並未形成統一規范的價格市場。”文贊認為,這些石頭很值得收藏,不僅有科研價值,還有很高的工藝價值。

文贊收藏的那塊47斤重的“雷公墨”,是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道鎮一名村民在2007年撿到的,幾經轉手后,文贊從別人那花了數萬元才買下來。2004年,瓊海有人拾獲一塊一斤重的“雷公墨”,當時叫價10萬元。

據地質工作者初步調查,這類石頭是玻璃隕石,大約形成於80萬年前,來源於同一場隕石撞擊事件,但關於它們產生的方式,學界歷來爭論不止。目前主要集中在兩種對立的學說,即地球成因說和月球成因說。地球說者認為,其是隕石或者彗星沖擊地球,地表岩石熔融、濺射、迅速冷卻而形成﹔月球說者則認為,其是月球受天體撞擊時,產生的熔融物進入地月空間后,被地球重力場俘獲而洒落地表。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文贊提供)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