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綜合報道

生態畜牧業:讓草原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2013年02月25日14:21   來源:青海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草原生態環境惡化,牧區人口不斷增長,牲畜數量成倍增長,使我省草原退化、惡化、沙化日益嚴重。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全省4.74億畝可利用草原十多年間每年平均以十多萬畝的速度退化,這種狀況如再持續,將來青海的牛羊吃什麼,牧民如何生活?

面對一系列尖銳矛盾和問題,在2007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生態立省”戰略,陸續啟動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天然林保護、長江黃河源區水土保持、沙化土地治理、退耕造林種草、荒山造林種草、治理水土流失等舉措,經過多年努力,全省生態系統功能明顯恢復。為了緩解草畜矛盾,省政府推出“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禁牧草場2.45億畝,對退化草場實行禁牧補助,對禁牧區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實施草畜平衡獎勵、對牧區、半牧區人工種草實施牧草良種補貼,對牧戶實行生產資料綜合補貼。並結合游牧民定居工程,使2.7萬牧民從草原搬遷到城鎮,減輕草場壓力,使草畜平衡矛盾得到有效緩解。

特別是,在2008年我省提出加快推進牧區生態畜牧業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以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為前提, 以科學合理利用草地資源為基礎,以建立草畜平衡機制為手段,以組建牧民合作經濟組織為切入點,以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為核心,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為目標,堅持分流牧業人口與減畜相結合,加快推進現代畜牧業建設,從體制機制上闖出一條符合我省實際的生態畜牧業發展路子。

這是有史以來在牧區進行的一次調結構、轉方式的重大變革,集中起來,就是通過發展生態畜牧業著力解決傳統畜牧業經營方式落后、組織化程度不高、發展方式單一、人畜矛盾難以協調等一系列突出問題,努力實現分散經營向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專業化管理、產業化發展的轉變。

從2008年開始,按照集約化、規模化、生態化的發展要求,我省開始選擇7個村進行生態畜牧業試點,由此第一家牧區生態畜牧業經濟合作組織誕生。到2010年在全省牧區推廣,截至2012年,全省生態畜牧業經濟合作組織已覆蓋牧區883個純牧業村,入社牧戶11.46萬戶,流轉草場1.95億畝,整合牲畜837.5萬頭(隻)。基本實現了牧區、牧業、牧民三者協調發展,凸現了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

在這場變革中,各地結合本地特點和自身實際,探索出了股份合作制、聯戶制、大戶制、代牧制等經濟合作組織形式,創造出了種草養畜型、減畜禁牧型、轉產轉業型、資源經營型、基地輻射型、能人帶動型、三產主導型等適合當地條件的畜牧業發展模式。例如:海南藏族自治州塘格木鎮更尕村生態合作社針對草原沙化嚴重,自然條件和草原生態環境惡劣的實際情況,在現有畜牧業經濟發展思路的基礎上,結合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機制政策,探索發展沙漠經濟,形成了發展多種經營為主的生態畜牧業建設模式﹔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梅隴村生態畜牧合作社不斷調整和優化畜群結構,加大非生產畜出欄力度,大力實施草原滅鼠治虫、牧道治理和草原補播工程,草原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從2008年至今,全省天然草場核減超載牲畜456萬羊單位,基本實現草畜平衡。絕大多數合作社實現“兩減”(減人減畜)“兩增”(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的目的。以2011年新建的300個合作社為例,入社牧民人均收入達到5102元,新增679元,較上年增長15.4%,比全省農牧民人均收入高494元。

在科技的有效支撐下,2011年牧區推廣牦牛種公牛5000頭、綿羊種公羊1.4萬隻、山羊種公羊0.2萬隻﹔牦牛選育面擴大到25.15萬頭、藏羊選育面擴大到52.5萬隻,半細毛羊鞏固面擴大到95萬隻,絨山羊改良面達到58萬隻。通過調整、重組和優化畜群結構,全省還組建了8個牦牛種牛場、8個藏羊種羊場、7個半細毛羊種羊場、2個絨山羊種羊場,年提供優良種畜2.2萬頭隻。

在採訪生態畜牧業建設之前,記者始終有一個疑問,牧區實施草原生態獎補機制后,草場小了,牲畜少了,如何保証市場需求?在採訪中,當記者向省農牧廳負責人提出這個問題時,他說,這個問題不必擔心,我們已經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具體說,就是在生態畜牧業建設中,我省按照“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產,減畜不減收”的原則,結合各地區的優勢實施優勢互補和產業結構調整,在科學地分析了農區和半農半牧區資源承載能力的基礎上,全面推進“牧減農補”戰略,目前海東地區已具有飼養3000多萬頭隻牛羊的適度規模的草食區,民和玉米種植面積由過去的1000畝擴大到30萬畝,為“牧減農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採訪中,省農牧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今后兩年中,全省將以開展生態畜牧業合作社能力建設為核心,推進草場規范合理流轉,牲畜高效合理生產經營,提高資源優化配置水平。同時將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建設延伸至牧區412個半農半牧村和352個有草地畜牧業生產的農業村,實現生態畜牧業建設牧區全覆蓋。屆時,通過調結構、轉方式,全省將走上一條基本實現保護草原生態與牧業持續增產和牧民有效增收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記者/羅連軍)

(責編:吳斌、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