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央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后的蛇年“年考”:不少人不再被吃不完的酒宴、送不完的年禮所困擾,而是有更多時間聊天敘情、走親訪友。
這是神州大地經歷近一個月的“霧霾”后的節日反思:市民燃放爆竹減少,多城市取消煙火晚會。在喜慶年俗和環境質量的糾結中,不少人自覺調整了過年方式。
嚴禁干部相互走訪拜年、大量公車封存、倡導干部主動走基層……2013年的春節,人們從不變的濃濃年味中,覺察到了不少“微變化”:更務實的作風、更環保的民俗、更節儉的消費、更溫情的相聚。
遏浪費:“年年有余”到“一掃而光”的改觀
在中央“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號召下,“節儉”成為2013年新春的首要關鍵詞。廣電總局節前叫停送禮廣告,要求各級電視台在春節期間,刪除所有鼓吹送禮、有面子的廣告,以止浪費之風。
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地,各大飯店接連遭遇退訂潮。一些機關和國企取消了節日期間的公務宴請。
節儉新風得到群眾的普遍叫好與響應。中國烹飪協會日前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近期超過30%的餐廳浪費明顯減少。
全國各地年夜飯和春節家宴也刮起了“節儉實惠”風。一些知名餐飲連鎖企業不僅取消了實施多年的包房費、“最低消費”﹔不少飯店還推出“半價菜”“拼盤菜”。年夜飯奉行的“年年有余”,演變為迎新春“一掃而光”。
長期研究“三公消費”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葉青說,我們還有一億多農村扶貧對象,節儉有現實意義,關鍵是民間要倡導,公款消費更要加強約束。
轉作風:公車私奔到公權約束的轉變
嚴禁講排場、比闊氣﹔嚴禁相互走訪拜年﹔干部走基層要輕車簡從,不搞迎送﹔嚴禁用公款、公車旅游……2013年新春,來自各級政府的“禁令”,不僅道出群眾的心聲,很多干部也舉雙手歡迎。
一位公車司機感嘆,以往每到春節,他都要“時刻待命”服務領導和其“家庭需求”。而今年,省裡、市裡都下發規定,春節公車封存入庫,他可以踏踏實實地在家過個年了。而針對網傳《廣州城管粵A85E21風馳數百裡來南沙永樂農庄執法?》一事,廣州市南沙區13日晚表示:值班隊員違規在非執勤時間開執法車到農庄用餐,已責成當事人停職檢查。
其實以前也強調不准公車私用,節日期間封存。今年春節為啥初顯成效?專家認為,關鍵還是執行力有保障、問責到位。當然,管住車輪上的腐敗,還有賴更多的制度設置、群眾監督和社會檢驗。
倡環保:“鞭炮狂響”到“美麗無聲”的取舍
蛇年初一的廣州,曾經連續點亮大年夜18年的燦爛煙花沒有飛起,取而代之的是一場“廣味”音樂燈光秀。廣州市政府表示,取消煙火晚會一是為避免燃放焰火對城區大氣環境的影響,二是節約。據了解,2012年燃放煙花開支高達1000萬元。
在春節這個中國最重要的節日裡,震耳欲聾的爆竹聲有所減弱。越來越多市民關注到,燃放煙花后的殘留物,將直接導致空氣顆粒物增加。
截至除夕,北京市煙花爆竹銷售量比去年同期下降近四成﹔除夕夜至年初一,上海市區清除煙花爆竹垃圾約700余噸,較之去年下降兩成。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謝少東教授說,持續霧霾引起了公眾廣泛關注,自發覺醒才好自覺從我做起,從點滴改變生活行為。“環保是大家的事,需要全民參與,更要培養意識。”
易年俗:“年味外包”到“傳統回歸”的糾結
這個春節,為讓市民“年有所樂”,很多城市開展了花燈展示、游園燈會、綜藝演出、動漫表演和民俗表演等文體活動。不要把一起烹飪的樂趣交給飯店,也不要把拉家常的親熱交給電視——越來越多的人體會到:“年味不可外包,我們要親自過年!”
在外工作每年都要趕回上海老家的李先生告訴記者:“年味,就應該是親情的回歸、溫暖的陪伴。”(記者陸文軍 周琳 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