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鐵東區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立足實際,做好結合文章,全面實施“五區”戰略,為實現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跨越趕超、率先隆起奠定堅實基礎。
實施特色立區戰略,提升核心競爭力。作為四平市工業經濟重要承載區,鐵東區堅持發展特色產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打造“一核三帶”核中核為發展目標,以市委確定的“一煙、二油、三車、四光電”發展方向為依據,不斷引進大項目,逐步形成特色產業集群。在做強專用汽車、光伏光電、風電等現有優勢產業的基礎上,積極引進上、下游產業進園區,延長產業鏈,全力推進奇瑞工業園項目建設進度,實施“以商招商”策略,吸引零部件、配套商落戶鐵東,成立奇瑞重工配套工業園,打造縱向產業集群。加強園區整體規劃,逐步引導相關產業集聚,推進專用汽車產業園、機械裝備產業園、光電產業園、生物農業產業園等產業園區建設,建立產業孵化、總部經濟發展、生物農業研發3個基地,加快推進九洲光電LED晶體切磨拋、台灣光機光電產業園、華銳風電、中廣核風電三四期等項目,形成橫向產業集群。
實施項目強區戰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全面實施投資拉動、項目帶動戰略,以項目建設為支撐,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實現主動發展、科學發展。用重大項目推進工業化進程,突出“山門-葉赫-石嶺”3鎮經濟帶、鐵東經濟開發區、專用汽車產業園區、平東老工業園區載體作用,著力推進中國電力建設集團四平市線路器材廠異地改造、中廣核風電三四期等新建項目進度,加快五防輕體隔牆板、干細胞產業化等續建項目建設步伐。用涉農項目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農產品深加工項目建設,實行農場化經營,建設高標准生態農業示范區和示范田,打造精准農業示范基地,引導農民種植高附加值經濟作物,繼續發展以哈福-塔山沿線為集中區的梅花鹿產業,推廣哈福有機溫室大棚模式,發展觀光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用服務業項目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圍繞工業加工、農業產業、商貿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等主要領域,通過發展五星級酒店、房地產開發、商業綜合體和銀行証券等現代服務業,逐步調整三次產業比重,構建更合理的產業格局。
實施旅游旺區戰略,加快建設美麗鐵東。科學配置本地旅游資源,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形成科學利用與有效保護有機結合的良好局面,助力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突出發展“兩品牌”、“三特色”,著力打造“自然生態旅游”和“滿族民俗風情旅游”兩大品牌,深度發展“特色山水”、“特色文化”、“特色休閑”,盡快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將四平山門中生代地質公園、山門風景區、葉赫風景區、塔山森林公園和石嶺鎮特色旅游項目進行整體規劃,逐步形成集旅游觀光、科普教育及科學考察為一體的生態旅游路線。深度挖掘歷史文化,把納蘭性德詩詞文化、民俗文化、考古發掘與旅游文化相結合,通過召開文化研討會、文化筆會、攝影大賽等各種學術研討和聯誼活動,邀請名人名家來鐵東創作採風和演出,不斷充實鐵東旅游的文化內涵。加快人文景觀建設,全面推進國際溫泉度假城、滿族一條街、亞視影視基地項目建設步伐,促進歷史與現代的完美融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實施創新活區戰略,促進城鄉均衡發展。以創新驅動,激發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在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同時,兼顧發展的平衡性。思路創新,落實城鄉一體化,以“美在四平、麗在鐵東”為目標,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特色城區﹔加強生態建設,鞏固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成果,鞏固打擊非法侵佔集體林地成果,發展林下經濟,實現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良性互動的大好局面。科技創新,增加產品附加值,鼓勵傳統產業加強技術改造和嫁接改造,加大新產品和技術研發力度,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開展國際標准化認証,努力培育國家、省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文化創新,提升文化軟實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實施富民興區戰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是我們黨奮斗的目標,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落腳點,通過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實現發展成果人人共享。弘揚創業文化,轉變就業理念,健全城鄉創業服務體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勵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自主創業,支持民營中小微企業成長壯大。實施再就業工程,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繼續開展“春風行動”,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居民再就業能力。妥善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切實保障外出務工農民合法權益,通過訂單培訓、定向培訓等方式,提高農民實用技能,拓寬就業渠道,確保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