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1月22日發表的《孩子,你不該走——從呼市一位初一學生輕生看家長學校社會的教育觀念誤區》,報道了內蒙古呼和浩特實驗中學14歲的初一學生強強(化名)背著書包從11樓跳下身亡的故事。據警方推測,輕生的原因是他期末考試排名從全年級的290多名落到了600多名,不堪忍受壓力所致。
這是一樁慘痛的悲劇。更為慘痛的是:對這樣的悲劇,人們多少已經熟視無睹、麻木不仁。因為悲劇在重復之后,沖擊力會被逐漸消解。感謝光明日報,以頭版頭條的報道,重新敲擊人們的心靈,並引導開展深入的討論。
深圳市疾控中心《深圳市青少年心理問題調查》的結果顯示:12.1%的受訪學生表示曾考慮過自殺,2.2%的學生曾採取措施試圖自殺。產生自殺行為的原因中,24.4%的學生認為是學習壓力過大。2008年—2010年間,僅深圳就有16名中小學生自殺。這樣驚人的數據,怎能不讓人痛惜。本來,花季應該充滿陽光和歌聲,那應該是滿懷夢想、憧憬未來的青蔥歲月。是怎樣的壓力,讓孩子們選擇了這條不歸路?
家庭 穿過“虎媽狼爸”的喧囂,鼓勵孩子獨特成才
顯然,壓力首先來自於他們的父母,來自於所謂最愛他們的親人。許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或把成功狹隘定義為考分,或把自己未曾實現的夢想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讓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這樣的父母,高舉著“愛”的旗幟,落實著“害”的舉措,根本沒有把孩子看作一個活生生的、獨立的人。
當成長的空間被壓力填滿,被遏制的生命就很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等到父母驚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世界,哪怕父母也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時,往往悲劇已經發生。正如強強媽所說,如果再給她一次機會,她絕不會逼著孩子學習,絕不會讓孩子非上“名校”不可,絕不會再搶走孩子的周末……
所以,為孩子們的成長留出足夠空間,首先要從家庭做起。教育是辯証的科學,在這個語不驚人誓不休、隻求偏頗惹眼球的年代,我們的父母應該學會穿過“虎媽狼爸”的喧囂,學一點基本而正確的教育理念:一方面,父母要放棄對孩子的過高期望值,尤其是不能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另一方面,父母要無限相信孩子的潛力,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天賦、挖掘生命的潛能,鼓勵孩子自信大膽、堅定地走自己獨特的成人、成才之路。父母應該堅信,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所有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他存在的理由,所有的孩子都有機會成長為真正獨一無二的自己。當孩子成為他自己,潛能必將得到發揮,孩子必將感到幸福,這時,成功就只是幸福的一個副產品。
同時,成長比成績更重要。父母應該更關注孩子的心靈和人格成長。現在,許多家庭教育是一俊遮百丑。隻要考試分數好,父母就百般寵愛,給予各種獎勵,甚至“教育”孩子不要把自己的學習方法教給其他的孩子。如果分數不理想,其他方面取得再優異的成績,也會不分青紅皂白地受到懲罰。這樣教出來的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自私,越來越隻關注自己,甚至漸漸地會對家人都不關注。厚德方可載物,這樣的孩子,就算考分再高,無疑也走不遠。
學校 讓知識與生活、生命共鳴,好教育不懼考試
其次,壓力當然也來自於學校。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一些學校已經失去了教育的理想。由於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分數和升學率成為衡量學校的唯一標准。“考試才是真功夫,分數才是硬道理”,成為學校信奉的教育哲學。在一所學校的教室,甚至寫著“人生總要長眠,何必今日多睡”的“勵志”語錄。有人說,現在學校被“綁架”了,綁繩就是“升學率”。但是,這樣的學校又綁架著誰呢?學生。這樣的教育已經畸形,過於重視知識的掌握,人性的溫暖在哪裡?這樣的教育試圖用統一的大綱、統一的教材、統一的考試為每個人塑形,本來具有無限發展可能性的人,最后培養成怎樣的人?這樣的教育用分數、用考試,用升學率、就業率等冷冰冰的單向度指標衡量,學生的個性、創造性從哪裡得以成長、發揮?這樣的教育用簡單的分數排名代替多元的評價,逼著孩子做沒完沒了的作業,強迫孩子沒日沒夜機械重復練習,孩子的心靈如何得以豐盈?這些無疑是違反教育規律的行為,卻打著教育的旗號,堂而皇之反復上演。
前不久,我參加了一次呼喚中國“好教育”的論壇。我認為,好教育首先應該讓孩子有身體心靈成長的空間,與大自然親近的時間,與社會接觸的時機,應該讓知識與生活、生命真正共鳴。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校是兒童精神成長的場所,如果學校隻關心分數、成績,而對孩子們的思想、情感和意願不聞不問,這樣的學校是沒有出息的,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也是走不遠的。他形象地說,在這樣的學校,教師的一座講台有時會變成一堵高牆石壁,教師在牆壁后面向他的學生“敵人”發動進攻。但更多的情況則是講台變成被包圍的堡壘,“敵人”圍攻它,而躲藏在裡面的“指揮官”則感到手足無措。真正的學校,一定是關注孩子心靈成長遠勝過關注分數的學校。與此同時,我堅信,好的教育不懼怕考試。越是能夠尊重教育的內在規律,越是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效率就越高,成績就越好,這已經是被反復証明的事實。
因此,為孩子們的學業成長、心靈成長留出足夠空間,也要從學校做起。許多學校的校長訴苦,認為學校的空間很小,“慶父不死,魯難未已﹔考試不改,教育難興”。我一直認為,哪怕戴著“鐐銬”,也可以跳出精彩的“鐐銬舞”。關起學校的大門,校長就是國王。無論外部環境如何,勉力為孩子撐起一片成長空間,應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使命。
政府 教育是慢藝術,不可能“立竿見影”
最后,壓力來自社會,來自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在許多地方,政府像抓經濟一樣抓教育,像抓GDP一樣抓分數,用簡單的分數、升學率甚至高考狀元等指標來評價學校。社會和媒體也一哄而上,隻知用這些指標衡量學校的品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一個地方的教育質量、教學成績不可能像搞“政績工程”那樣“立竿見影”。而且,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生源,應該有不同的評價標准。無論評價學校還是學生,都應該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多大的進步,而不是簡單看他們的絕對分數。
所以,各級政府也應該積極行動,努力為學校鬆綁,從而幫學生減負。應當有效運用市場和法律手段管理學校,自覺適應政府控制模式向政府監督模式的轉變,而不應該一味追求分數,甚至於搞唯分數論,單純以分數評判辦學質量和效益。
教育的警鐘,因孩子們的生命而鳴。這一再鳴響的警鐘,是在告誡我們:認真反思和改進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步履還不夠快,步伐還不夠大,現在,正是刻不容緩的關口。(作者系全國人大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朱永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