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高層動態

回良玉: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 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大好形勢

2013年02月04日09: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的十八大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出發,對解決好新形勢下的“三農”問題作出了戰略部署。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領會、深入貫徹落實,努力鞏固和發展來之不易的農業農村大好形勢,奮力開拓“三農”工作新局面。

  一、充分肯定農業農村發展的巨大成就

  2012年,在全國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再創歷史新高,農民增收實現“九連快”、再創歷史紀錄,農村民生又有大的改善,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穩”的基礎、“進”的亮點,也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三農”發展持續向好喜人態勢的承接和延續。

  1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出台了一系列加強“三農”工作的重大舉措,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在中華民族農業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實現大幅增產。糧食生產成功打破豐歉波動的傳統周期,2012年達到11791億斤、比2003年增產3177億斤,連續9年增產、連續6年超萬億斤,時間之長、幅度之大歷史罕見﹔農業生產成功打破“糧經消長”的傳統格局,棉油糖、果菜茶和肉蛋奶、水產品等全面發展。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長足進展,農業整體素質和綜合效益有了大幅提升。二是農民收入增長創造歷史紀錄。預計2012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800元、比2003年增加5178元,年均增加575元,增幅之大前所未有﹔年均增長8.6%,增速之快歷史少見。尤其可喜的是,農民收入增速連續3年超過城鎮居民,中西部地區增速普遍超過東部地區,多年期盼的城鄉和區域收入差距縮小的態勢初步呈現。農村貧困人口生存和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三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邁出重大步伐。10年來全國新建改建290萬公裡農村公路,解決3.96億人飲水安全問題,新增沼氣用戶3180萬戶。1020萬農戶從首次開展的農村危房改造中受益。農村用電條件大為改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成。生態狀況整體惡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四是農村社會事業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村學生開始接受真正意義上的免費義務教育,農民看病就醫有了基本保障,農民養老方式正在經歷重大轉變,農村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幾千年來廣大農民學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有所濟的夢想,正在變為現實。五是工農城鄉關系發生深刻變化。公共資源更多向農村配置,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一體化進程加快,城鄉統一的就業市場基本形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速度加快,城鎮化率超過50%,工業對農業的拉動作用、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六是農村社會呈現安定祥和新局面。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得到加強,村民自治制度不斷完善,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扎實推進,黨群干群關系明顯改善,社會治安進一步好轉,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可以說,黨的十六大以來這10年,是農業發展最快、持續向好的10年,是農民得到實惠最多、各項權利擴大落實的10年,是農村面貌變化最大、統籌城鄉發展邁出實質步伐的10年。大家普遍認為,“三農”發展迎來了又一個“黃金期”。農業農村發展的巨大成就,為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重要支撐,為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全面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推進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也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和促進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回首10年歷程,“三農”工作成績來之不易、非同尋常。這10年,干旱、洪澇、台風、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接連發生,加入世貿組織后農業面臨的競爭壓力驟然加大,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蔓延帶來的風險不期而至,農村資源要素約束日益加劇,“三農”工作面臨的困難之多、壓力之重、挑戰之大是多年少有的。我們有力有序有效地加以應對化解,最大程度降低了不利影響和損失。同時我們緊緊抓住工業化、城鎮化大發展和綜合國力、經濟實力大提升的難得歷史機遇,辦了很多事關農業農村長遠發展的大事、關系億萬農民切身利益的好事,很多具有劃時代和裡程碑意義,為促進農村又好又快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注入了強大動力。

  一是與時俱進推進理論創新,確立了科學的“三農”工作指導思想。我們深刻認識“三農”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的基礎地位和關鍵作用,確立了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准確把握我國所處歷史方位,作出了“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和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制定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導方針﹔科學遵循現代化建設一般規律,提出了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大任務,明確了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全面審視世情國情農情變化,規劃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藍圖,確立了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發展方向。 

  二是順勢而為推進政策創新,構建了系統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全面取消“農業四稅”,結束了2600多年農民按地畝繳稅的歷史﹔實行“農業四補貼”,開創了政府直接補貼農民的先河﹔徹底放開糧食購銷,邁出了農業市場化改革的關鍵一步﹔出台糧食最低收購價、重要農產品臨時收儲、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等措施,構建了農業風險化解機制﹔取消糧食風險基金地方配套、中西部地區公益性建設項目縣及縣以下資金配套,實行主產區財政獎補,建立了促進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激勵機制﹔實施林業、草原等生態效益補償,探索了生態建設保護機制。 

  三是堅持不懈推進制度創新,形成了明晰的統籌城鄉發展制度框架。在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上,堅持穩定而不折騰,明確提出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保障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堅持完善而不跑偏,健全土地流轉機制,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社會化服務﹔堅持創新而不停滯,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將基本經營制度拓展到林地和草原。在農村公共事業上,堅持推動基本公共服務上山下鄉、進村入戶,義務教育“兩免一補”率先在農村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基本藥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建立,短短幾年時間建起了世界上覆蓋人口最多的社會保障網。在對待農民工問題上,實現了從多方限制到善待服務、從制度性分隔到制度性接納的轉變,農民工工資報酬、就業服務等問題逐步得到解決,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舉家進城落戶。實現了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城鄉居民平等權利進一步體現。 

  四是有力有序推進工作創新,建立了高效的農業農村發展推進機制。立足全局謀劃“三農”,堅持想大事、謀大事、辦大事,主動在發展戰略中把握“三農”工作方向,積極在總體布局中找准“三農”工作定位,著力在宏觀調控中加強“三農”薄弱環節。統籌兼顧抓住關鍵,既全面部署、面上推進,又突出主題、重點突破,每年都集中力量辦幾件事關當前、影響長遠的大事。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順應天時地利發展農業生產,根據社情民意提供公共服務,突出區域特色推進農村建設,針對差異性科學施策,尊重規律性因勢利導,把握階段性循序漸進。加強協同提升合力,強化“米袋子”、“菜籃子”地方行政首長負責制,完善涉農部門工作協調機制,暢通社會力量參與渠道,形成上下聯動、左右配合、齊抓共管的格局。強化執行狠抓落實,堅持宣傳動員先行、典型示范帶動、監督檢查保障、績效考核激勵等多種方式,著力提高工作執行力、政策到位率、農民滿意度。 

  10年來農村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創造了豐碩的理論成果,積累了在發展中人口大國解決“三農”問題的寶貴經驗,開辟了中國農業農村發展歷史新紀元,初步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為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准確把握黨的十八大關於“三農”發展的戰略部署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要求,強調要“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明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這是我們黨統攬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指導現代化建設的大思路、大戰略,是推動農村改革發展的行動綱領。必須清醒看到,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中最薄弱的環節仍然是農業現代化滯后,經濟社會體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鄉二元體制障礙明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最嚴重的制約仍然是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過大。中央突出強調促進“四化同步”和城鄉發展一體化,著眼點就是夯實農業基礎、補上農業現代化這個短板,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好農村發展這個重點難點。我們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健全“四化同步”和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體制機制,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切實加快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特別要准確把握幾個重大問題。

  (一)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這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雖然糧食連年增產,但農產品供求仍然處於“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緊缺”的狀況。這個重大判斷,既是對過去一個時期我國農產品供求關系的客觀總結,也是對未來我國農產品長期供求趨勢的科學把握。今后隨著人口總量增加、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費升級和農產品的工業及能源用途拓展,全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將持續增長、對質量安全的要求將不斷提升。與此同時,農業生產進入高成本、高風險和資源環境約束趨緊、青壯年勞動力緊缺的歷史階段,各種制約因素增多、持續穩定發展難度加大。綜合看,我國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存在著不可低估的風險和隱患,我們必須始終保持高度警醒。

  新時期發展農業生產,關鍵是要全面強化各項政策,營造有利環境條件,使務農種糧和重農抓糧有效益、不吃虧、得實惠。一要不斷加大農業投入力度。大力加強高標准農田和水利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創新,繼續推進農業機械化,不斷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防災減災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二要不斷理順農產品價格。根據農業生產成本上升情況,通過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運用重要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和儲備調節機制等措施,保持農產品市場價格穩步提高、並快於成本上升幅度,讓農民種糧務農獲得合理利潤。同時對城鄉低收入群眾給予補助。三要不斷增加農業補貼。要隨著國家財力增長不斷擴大農業補貼規模、完善補貼機制,使之成為發展農業的有效政策工具。同時,要善於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通過適時適度進出口保持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但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應能力必須牢靠地建立在我們自己身上。

  (二)積極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展,農業農村發生了深刻變化,已到了通過創新農業經營體制以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歷史時期。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必須“守住一條底線、抓住兩個關鍵”。“守住一條底線”,就是要充分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能限制或強制農民流轉承包土地。“抓住兩個關鍵”,一是要著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既要注重引導一般農戶提高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又要注重扶持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二是要著力發展多元服務主體。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三)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要進一步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一要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繼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提高標准和水平。推動城市優質教育、衛生、文化資源向農村覆蓋,提高社會事業均衡發展水平。繼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實現城鄉制度並軌、水平標准統一。二要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多措並舉解決農民和農村企業貸款難問題。推進征地制度改革,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確保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長遠生計有保障,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不突破。三要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大對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的支持力度,增強其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和容納能力,實現就地就近市民化。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要有計劃、有步驟地讓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對暫未落戶的也要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四要維護好農民的合法權益。核心是要在尊重農民進城留鄉自主權的前提下,維護好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這三項權利是法律賦予農民的神聖權利,是農村集體所有制的根本體現,也是農民進退有據的重要保障,任何人都無權剝奪。

  (四)在“收入倍增”中著力促進農民增收。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盡管這些年農民增收實現了“九連快”,但仍低於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盡管近3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縮小,但收入差距仍處於歷史高位。即使2020年實現了城鄉居民“收入倍增”,收入差距過大問題仍難以完全解決。今后一段時間,農民收入至少應與城鎮居民收入同步增長,並力爭超過。為此,要從戰略上研究採取綜合措施。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向農民傾斜,促進農產品價格、農民工工資穩步提高,不斷增加農業投入和對農民的補貼。要充分挖掘農業增收潛力,著力擴大非農就業增收空間,努力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三、切實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各項工作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繼續做好“三農”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中央指導農村工作的文件以“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為主題,突出推進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創新這一著力點,對農村改革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安排。

  2013年農業農村工作的目標任務是: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創新添活力。就是要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再獲豐收,確保農民收入增長勢頭不減弱,繼續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增進農民福祉﹔要進一步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體制障礙,大力推進從農業生產經營、社會化服務到農村公共服務、鄉村治理等領域的機制創新,進一步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為此,一要繼續抓好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切實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繼續提高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適時啟動重要農產品臨時收儲,發揮市場流通對農業生產的帶動作用。二要繼續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快推進農村水、路、電、氣、房等建設,加大森林、草原等保護和建設力度,加強農村垃圾、污水等治理。大力發展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做好農村社會保障工作。深入實施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三要繼續深化農村改革。積極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者,加大對農民合作社的政策扶持。穩步推進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農村金融、征地制度等其他各項改革。繼續做好農村改革試驗區工作。四要繼續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適應農村社會結構加速轉型的新形勢,進一步健全鄉村治理機制,加強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強化農村基層民主管理,保障農民利益、維護社會穩定。

  解決好“三農”問題,是一項關系現代化建設全局的偉大事業,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我們要堅持不懈加強和改進對“三農”工作的領導,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不能動搖、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力度不能減弱、農村的改革發展步伐不能放慢,舉全黨全國之力持之以恆強化農業、惠及農村、富裕農民,推動“三農”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