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出版的《邵陽日報》,在頭版刊登了兩份檢討書,作者是當地兩名官員。他們“深刻檢討”缺席市委經濟工作務虛會議,並保証今后類似事件不再發生。許多網友不禁發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原來,1月14日下午,湖南邵陽市召開市委經濟工作務虛會。會議提前下發的通知要求與會人員就如何加快發展等問題深入思考,到會上發表意見、建議。接近散會時,邵陽市委督查室的同志當場核實了“既沒有請假又沒有到會”的處級干部名單。1月15日,一則《通報批評》出現在當天的《邵陽日報》一版顯要位置,無故缺席的同志被公開點名。1月16日的《邵陽日報》刊發了兩名干部的檢討書。邵陽市委有關負責人稱,刊登檢討書是邵陽市委書記郭光文在會上要求的,目的是為了抓干部作風。
支持:“通報批評”有助於官員改作風
“黨報頭版登檢討”,輿論褒貶不一。不過,在許多當地群眾看來,這無疑是一件能夠督促干部轉變工作作風的好事。
有記者隨機在邵陽和長沙進行了採訪,受訪者中有95%的人都為此叫好:過去所謂的“通報批評”往往隻在小范圍的會上說說,未必能起到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作用,未必能收到舉一反三、吸取教訓的實效。這次把檢討登上黨報,才是真正的“通報批評”,是一種動真格的工作作風。這說明邵陽市委敢碰硬了!
南方網網友庾春雲稱贊:“會風不是小事。干部無故缺席會議,這是對責任的漠視甚至忽視,是失職的表現。把無故缺席者名單在黨報上曝光,這種從會風入手抓干部作風的舉措值得稱道。”
新浪網友“翼在天”認為,官員出錯在報紙上實名檢討,不失為輿論監督的新應用。對於沉疴要用猛藥,對於劣行要用狠招。轉會風就是要敢於動真格。
和訊網網友“沫水灣”則指出,在“形象”比啥都重要的今天,通過自曝“家丑”來“作秀”,不但需要勇氣,還需要有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決心。如果說官員的檢討書真能起到警示作用,那就說明這個“秀”至少比一些“隔靴搔痒”式的整頓作風更有效。對於這樣的“秀”,我們應該多一分支持,少一分指責。
反對:黨報不是公布考勤的“小黑板”
也有許多網友對“黨報頭版登檢討”的做法並不認同。
華龍網網友“遇合”認為,“公開檢討”之舉不是自發行為,所謂檢討也不過是迫於市委書記的官威﹔檢討的對象皆是市委、市政府、上級領導,卻不知更應向群眾道歉檢討﹔檢討的內容更是空無一物,甚至推卸責任、尋找借口,什麼“辦公室秘書履職疏忽”、“通知時交代不清”,半點看不出檢討誠心。《中國青年報》就此事發表評論稱,官員作風渙散缺會逃會,被領導勒令在黨報上公開檢討道歉,體現的是對上級威權的恐懼——— 不是借此樹立輿論的威嚴,而是強化領導對下級的絕對威權。再者,“黨報登檢討”這種懲罰方式讓人感覺很怪,於法無據,是對黨報功能的濫用。畢竟,媒體不是用來被指令登這種向領導道歉認錯的檢討書的。從本質上看,黨報頭版登檢討,很可能就是情緒化問責的結果。這樣的舉措,純粹就是相關官員拍腦袋拍出的結果,其背后是根深蒂固的人治思維——— 問責不是依據法律和錯誤大小,而是取決於媒體與社會的關注程度,取決於領導的個人喜好。由此而言,馴服“情緒化的大領導”比馴服“逃會的小干部”更重要,這是法治社會更為艱巨的任務。
在中國文明網網友劉昌海看來,黨報不是公布考勤情況的“小黑板”。作為黨委的機關報,黨報承擔著宣傳黨的綱領、路線和政策的責任,本應刊載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要事。缺席會議寫份檢討就上了頭版,有點小題大做。況且,兩位干部的檢討,內容虛浮不堪,裡面充斥著空話、套話。這樣應付了事的檢討寫得再多,也是形式主義,隻會浪費版面,讓群眾看笑話,損害黨報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檢討與問責,都應遵循規章制度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不良作風流弊已久。要想清除流弊、改進工作作風,僅靠“運動式”、簡單化的手段並不可行,關鍵還要靠制度建設做保障。
大江網網友雷鐘哲表示,“黨報頭版登檢討”,畢竟是“人治”而不是“法治”的結果,如果不是當地市委書記的要求,這樣的措施很難實施。僅僅止步於此,就難免會把“檢討”變成“情況說明”的機會,讓“無故”缺會成了“有故”缺會,“黨報頭版登檢討”這個創新手段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所以,改進干部作風,還得期待制度發力。
新華網網友馬想斌認為,檢討與問責一樣,都需要更高層面的制度安排,該如何檢討、在哪裡檢討、向誰檢討都需要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目的是約束、矯正、規范權力行使,使得官員能夠樹立起“公共權力意識”。的確,在法治社會中,制度和法律的權威必須得到尊重。公務員違紀,就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進行懲處。否則,一出事就檢討,一檢討就免責,那道歉和檢討豈不成了官員的護身符?
(編輯/整理 張 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