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我們這裡干部群眾的體會可深刻呢!”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大圩鎮黨委書記錢江聽說記者來採訪,熱情地說,“大圩有15個村,你可以隨便去看看、談談。”
一條條整潔的鄉村公路,兩旁是整整齊齊的行道樹,放眼望去,是綠樹掩映的村落、排列有序的葡萄園、成片成片的樹林……南望巢湖、東臨淝河的大圩,依靠環境治理和產業調整,把昔日的水窩子改造成“格田成井3萬畝、路林交錯水相映”的美麗花園。美好環境,優良生態,每年吸引著上百萬人來此休閑,也讓大圩村民由此過上幸福生活。
“村裡的土地通過流轉,成了集中連片的綠化地和葡萄園。”磨灘,是個粉牆黛瓦馬頭牆的徽派村落。村支書張承鳳告訴記者:“我們不僅天天生活在良好的生態裡,而且還靠生態增加收入。”正說著,路邊樹叢中走出一個人,張承鳳介紹,他是回鄉種樹的史老板。史老板名叫史硯斌,是一家園林公司老總,6年前租了200多畝地種樹。“用地付租金,常年還有20多個村民干活拿工資、上五險。臨時用工每天最少也要付五六十元。”史老板向記者道出了村民在美好生態中增加收入的原因。
給下水道蓋起蓋板,村中的小小文化廣場打上水泥地面,婦女和老人正在給房前屋后的樹木涂上石灰水……走進圩西村,記者看到的是一片忙碌景象。“這是利用鄉村游的冬閑時間,村裡組織環境整治。”村支書周書斌告訴記者,大伙兒嘗到了美好環境的甜頭,所以積極性就很高,許多事都是自己動手干起來。
全國文明鄉鎮、生態鎮、農業旅游示范點、民間文化藝術之花……大圩依靠生態文明建設樹立自己的品牌。“我們仍然處於初級階段。”錢江告訴記者,“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讓我們認識到,生態文明關鍵在人,不管是在生態上還是在人的文明程度上,大圩還要加油!”(記者 李陳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