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三晉大地普降瑞雪,氣溫驟降。呂梁山下,山西孝義市東盤糧村農民馬俊杰的蔬菜大棚內卻暖意融融。再過兩個月,棚內的西紅柿就要上市了。
“上半年種黃瓜淨賺了3萬元,這茬西紅柿至少還能再掙兩萬元,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了,這可真得感謝馬老板!”馬俊杰說。
馬俊杰要感謝的“馬老板”,是當地以煤焦起家的“煤老板”馬力農。近年來,他響應呂梁市提出的“一企一事一業”倡議,計劃總投資10億元在當地進行新農村建設,目前已完成投資3億元,已建成中小學校和330套安置房。另外,他還幫村民建成了2200畝溫室大棚,輔以各種優惠措施,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
從2009年底開始,呂梁市一批像馬力農這樣的“煤老板”、“焦老板”積極投身“一企一事一業”,每一個企業辦一個公益事業,投資一個帶動百姓致富的非煤產業。據統計,全市共有278戶企業承辦“一事一業”項目592個,投資總額348億元。
這一被媒體稱為“勸富濟貧”式的活動受到當地百姓的歡迎,為社會各界關注。無獨有偶,與山西一河之隔的陝西省,由最初陝北地區的礦群利益共享,到近期資源型利益協調機制的探索,同樣也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之所以引人關注,無論呂梁還是陝北“先富帶后富”的實踐探索,都回應了百姓對“更公平”收入分配的熱切期盼。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改善。但由於收入分配及相關領域改革尚不到位,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趨勢並未根本扭轉,城鄉、地區、行業乃至不同人群之間,仍然橫亙著收入差距“鴻溝”。百姓期盼國民收入能更公平合理地進行分配,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必須堅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進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近年來,一些地方以多種形式力促“先富帶后富”,地方的初衷是探索一條化解矛盾、消融貧富對立、建設和諧的途徑。專家表示,要真正實現“先富帶后富”,需要在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過程中,發揮地方政府的引導推動作用。
在呂梁市,長期以來,當地煤炭行業普遍存在工資分配體制不合理、發放不規范等問題,而且礦工的工資遠遠沒有煤價漲得快。穩步提高工人收入,保障其合法權益成為當務之急。
從2008年開始,呂梁市總工會扎實推進行業(區域)性工資集體協商。“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167個行業(區域)開展了這項工作,包括4萬余名煤礦工人在內的21.2萬職工實現了工資集體協商,覆蓋率達到了85%。”呂梁市總工會副主席卜新宇說。
“以前只是計件發錢,工資集體協商后,又增加了質量、安全和效益工資,入井一天補助23元,班中餐補助16元,五險一金也都給交上了。”煤礦工人王海照說,他現在每月工資近6000元,每年都在漲,從未拖欠。
今年42歲的王海照是呂梁市柳林縣同德焦煤公司的一名綜採工,挖了近20年煤的他,10年來工資從1000多元漲到現在的水平。而最令他開心的,是將來退休后每月還可以拿到2400元的養老金。
太原師范學院趙滿華教授認為,分好收入“蛋糕”,要通過完善社會最低保障體系、制訂最低工資標准、加大轉移支付等手段,首先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存和收入。另外,還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增強個體的造血功能,這些都離不開政府部門的適時引導。
“收入倍增和調節分配,政府怎麼引導,百姓怎麼掙錢?每一元錢都要有增收渠道和來源,我們提出城鎮化與園區化結合,工業園區就是就業崗位,就是農民的錢袋子。”山西省孝義市委書記張旭光說。
自從今年9月搬入新區樓房,48歲的孝義市梧桐鎮農民王月萍過上了“市民”生活,丈夫和兒子在附近企業上班,工作穩定,全家年收入超過10萬元。相較之下,土地流轉帶給她家每年5000元左右的收益就算不上大頭了。
“上了樓可不等於進了城,關鍵是要給村民一份有穩定收入的工作。”孝義市梧桐鎮中王屯新區主任任楹說,全村500多名勞動力,300多人在附近工業園區上班,其他人則圍繞企業干運輸、修理、餐館,90%以上都有穩定收入。“十八大提出縮小收入差距,我們打心眼裡希望政府扶持園區企業做好,讓農民的工資收入穩步增長。”任楹說。(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 記者陳忠華、韓潔、呂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