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綜合報道
學習貫徹十八大走基層大型採訪9

科技補齊江北“短板”——南京市浦口區綠色發展見聞

2012年12月18日09:19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在江蘇省南京市,地處江北的浦口區是眾所周知的后發展地區,這塊江北“短板”該如何拉長?答案就在頂山都市產業園中。頂山街道黨工委委員庄培峰介紹說:“我們把產業園搬進頂山街道,目前這裡14棟辦公樓,共60家企業入駐,入駐企業多為軟件服務、電子信息和新能源產業。”

庄培峰細算了一筆賬:今年1-10月,頂山都市產業園上繳稅金6687萬元,佔頂山街道全部稅收的22.8%。他說,產業園不僅對頂山街道有突出的財力貢獻,而且入駐的高精尖企業對頂山街道的經濟轉型也有很大促進作用。

“我們非常渴望浦口能快些發展起來!”在該街道南苑社區,記者見到居民張翔,這位“老浦口”開門見山地說:“發展不能毫無分寸,‘一山三泉’是我們浦口的寶貝,我們不允許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頂山產業園引來的都是無污染、科技型企業,這對百姓來說是好事,我們歡迎!”

如果說把科技引進街道,是南京拉長“短板”的宏觀之舉,那麼科技飛入百姓家,則是其微觀構思。

見到“牛總”張學平,是在浦口區永寧鎮曉橋奶牛場。天空飄著零星雨點,他一手握著書,一手撫摸身邊生病的奶牛,專心給牛診斷的他,沒有察覺記者的來訪。今年48歲的張學平是永寧鎮聯合村村民,靠養奶牛致富。老張的奶牛場從1992年隻有兩頭奶牛發展到現在322頭的規模,年純收入30萬元。在他的辦公桌上擺放著《致富報》、《中國畜牧獸醫報》,老張亮開嗓門說,20年來,自己從不間斷訂報、買書,用科學養牛才是致富的硬道理。

跟隨“牛總”在奶牛場轉了一圈,產奶牛、停奶牛、小牛犢被安置在不同棚區。一頭缺磷的奶牛正在“打吊瓶”,從診斷到治愈都由張學平獨立完成,“我都是跟著書本學的,還定期邀請南京農業大學畜牧專家上門指導,現在奶牛感冒、發燒、缺鈣等病症我都能獨立應付,一頭牛至少能省一千多塊的專家診療費呢。”

在養牛場,老張還“變廢為寶”,用牛糞制沼氣,不僅給牛場發電,而且供應了周邊50戶居民的日常生活。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永寧鎮文化站站長杜正龍說,永寧鎮在農村政治科技學校為農民開辦了培訓班,讓科技飛入尋常百姓家,永寧鎮涌現了張圩村養魚大戶弓大兵、大橋村養蝦專業戶張汝堂等養殖農業專家。

其實,浦口區“引科技進街道、進農戶”的舉措只是南京縮小江南江北差距的縮影。早在2002年,南京市對江北區縣進行合並,將原來的江浦縣、浦口合並為浦口區,六合和大廠合並為六合區,由此,浦口區就成了江北的一個增長極。

“守住綠水青山,不缺金山銀山。”南京以新興科技產業促江北發展的同時,形成了綠色的經濟結構和業態,從而,筑發展優勢,贏發展先機。(記者 鄭晉鳴)

(責編:楊麗娜(實習)、程宏毅)


相關專題
· 新聞戰線“學習貫徹十八大”大型主題採訪活動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