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綜合報道
走基層大型採訪④

山上景色秀山下生活美——重慶城口高山移民喜盼收入“倍增”

2012年12月13日08:47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從重慶市區坐車近8個小時到城口縣城,從縣城坐車1個多小時到嵐天鄉,從鄉場再坐車約兩小時,記者終於到達陽河溪高山移民安置點。

“幾十年守著老山溝,腦殼都待木了。搬下來以后,人也靈光些了,生活肯定是以前不能比的了。”經營小百貨店的寥從英說,“現在的收入比山上不知翻了多少倍,十八大報告說以后收入還要漲一倍,我們覺得更有信心了,也更有盼頭了!”

寥從英一家原來住在海拔1600多米的金鎖寨。那是一個無土、無路、無水、無電的“四無”地帶,每年10月到次年3月,全村人都要下山找水。由於路途遙遠,一個壯勞力一天最多也隻能背兩趟水。“路難走、房難建,讀書就醫都不便,家家都怕下雨天”,一直到2004年,15戶仍在山上苦苦支撐的村民中,還有11戶的住房是“白天看太陽,晚上看星星”。

2004年,嵐天鄉在陽河村一組的公路邊平整出3畝多土地,作為金鎖寨15戶高山移民的集中安置點。鄉裡利用國家扶貧集團、重慶市扶貧集團和城口縣政府的15萬元扶貧資金,加上每戶自籌的9000元,修起了15幢小樓。鄉政府為每戶移民就近調劑了1畝菜地,又籌集2.5萬元將水、電安裝到每家每戶。

“生活真是一天一個樣。”寥從英說。搬進新家的第三天,寥從英的丈夫魏朝友就跟著陽河村的人一起外出務工,到年底就掙回了6000多元,現在每年都能掙回1萬多元。寥從英在家裡開了一個小百貨店,順帶收購土產品賣給游客,每月也有近800元的收入。以前在山上種的是玉米、土豆、紅薯等,現在鄉裡引導種植天麻、黨參和獨活等中藥材,環境變得更好了,勞動強度降低了,收益反而更高了。

“陽河溪是城口縣‘人口下山,產業上山﹔游客進山,產品出山’的一個縮影。”縣委書記裴智說,城口縣位於重慶市最北端的大巴山南麓腹地,最高海拔2686米,最低海拔481米,全縣18.3萬農業人口,隻有2.3萬畝水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

2006年以來,城口縣逐步探索出了“整體規劃、分步實施、整村搬遷、集中安置、整合資源、配套設施、扶持產業、促進增收”的扶貧搬遷新路子。按照“生態為本,特色為魂﹔民生為要,發展為重”的發展戰略,到2011年底已累計投入資金6.2億元,建成移民安置區(點)25個,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和生態移民5714戶22852人。全縣共有26個貧困村實現整村脫貧,農民人均純收入也由2005年的1966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4576元。

“通過扶貧搬遷和發展林禽、林畜、林果、林藥、林蜂、森林旅游等特色產業,城口已有約25萬畝山地退耕還林,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了57.7%,最近幾年全年空氣優良天數都在362天以上。”裴智說,“今年2月召開的縣黨代會上,我們提出要建設‘大巴山盆景之城’。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發展目標,使我們對實現‘美麗的發展’更加充滿信心!”

(記者 張國聖 通訊員 江奉武)

(責編:楊麗娜(實習)、權娟)


相關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新聞戰線“學習貫徹十八大”大型主題採訪活動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