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共青城市的工業園區,我國著名羽絨服企業鴨鴨集團依山而建的企業生產區有一片獨特的森林公園,林密鳥鳴。
“這片80畝的森林公園原是200畝工業用地的一部分,在審核時被發現。之后,企業這片80畝工業用地被強制與較遠處的荒坡進行等面積置換。”共青城市國土局負責人鄭楚亮告訴記者,通過“微創手術式”的土地平整,工業園區將“七通一平”變為“七通不平”,即不平山林、不填水面,最大限度保護生態環境。
位於鄱陽湖邊的共青城市,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核心示范區內一個年輕的城市,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壓力都很大。“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千方百計減小生態傷口,減少生態‘出血’。”九江市委常委、共青城市委書記李曉剛告訴記者,近10年來,共青城市引入外科手術中的“微創”理念指導經濟社會發展,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共青城“微創”發展理念首先表現在對產業的選擇上。2005年以來,共青城拒絕了所有從沿海轉移過來希望落戶的皮革、化工等投資項目。在最為困難的時候,共青城市拒絕了能獲得1000多萬元利稅的一家大型人工石材企業入駐,而當時共青城全市稅收僅2000萬元。
在拒絕污染企業入駐的同時,共青城市抓住機遇全力引進對環境影響小的新興產業,市財政每年至少拿出GDP總量的3%作為高新產業扶持資金。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共青城果斷抓住全球產業變革機遇,吸引眾多高科技企業扎堆入駐,迅速建立起高端紡織、新能源、手機、電子電器等四大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目前,共青城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在工業增加值中比重超過50%。
在推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共青城市加快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力度。共青城市甘露鎮雙橋村嶺背熊家村組距離鄱陽湖隻有5公裡。一個日處理30噸污水的生態節能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時將全村300多人的污水全部淨化:太陽能提供泵水動力、人工濕地淨化……村民熊德和告訴記者:“沒有建污水處理設施前,村裡生活污水肯定會往鄱陽湖流。”
在堅守綠色發展底線過程中,共青城市經濟發展也一度在江西省內居后,人均GDP隻有江西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自2006年以來,共青城市多年來的綠色發展開始強勁發力。在當前經濟形勢較為嚴峻的背景下,今年以來共青城市沒賣一塊商業用地,但前三季度財政收入卻增長了59%。目前,共青城市人均GDP達到9800美元,是江西省平均水平的3倍,萬元GDP能耗僅0.28噸標煤,不到江西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空氣和水質均達到國家一級標准。
李曉剛說,通過多年來對綠色發展理念的堅持,我們認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並不矛盾,關鍵是對路徑的選擇和不懈的堅守。”(新華網南昌12月6日電記者郭遠明、李鈞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