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恩來與解決台灣問題 |
|
閻麗 |
|
 |
台灣問題作為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50多年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都為台灣的回歸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其中周恩來一生為解決台灣問題傾注了大量心血。
一、反對美國干涉,推動武力解決
蔣介石在退守台灣之后,開始武裝割據台灣。而中共中央也發出了“一定要解放台灣”的號召。毛澤東和周恩來制定了解放台灣的戰略部署,決定分三步解放台灣:一是迅速組建海軍、空軍,掌握制海權和制空權﹔二是盡快解放東南沿海各島,掃清外圍,建立攻台的前沿陣地﹔三是發起對台全面作戰。完成時間不超過三年。建國后不久,就成立了以粟裕為總指揮的前線指揮部,人民解放軍50萬兵力開始投入到對台作戰的准備中。但一個多月后,朝鮮戰爭爆發,美國開始插手台灣,鼓吹“台灣地位未定論”,並將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這使本屬中國內政的台灣問題國際化、復雜化了。當時,由於剛建國,又准備抗美援朝。中央不得不做出戰略調整,抗美援朝暫時取代了解放台灣。但作為總理兼外長的周恩來於6月28日迅速發表聲明:“台灣屬於中國的事實永遠不能改變,我國人民必將萬眾一心,為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解放台灣而奮斗到底。”6月30日,周恩來批示海軍司令肖勁光“打台灣的時間往后推。”
朝鮮停戰后,特別是日內瓦會議和平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后,台灣問題又被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中央再次將軍事斗爭的重點轉回到武力解放台灣上來。1954年7月,在周恩來的直接指揮下,中央軍委很快制定了“從小到大、由北往南、逐島進攻”的作戰方案。8月1日,周恩來發表關於台灣問題的聲明:“台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知識中國的內政,決不容許他人干涉。”不久,中央軍委批示華東軍區,向參戰部隊下達了准備同國民黨軍作戰的命令,並成立以張愛萍為司令員兼政委的浙東前線指揮部,開始按部署解放東南沿海島嶼。到1955年2月25日,浙江沿海各島嶼全部解放。而后他們揮師入閩,准備和福州部隊待機進攻金門、台灣。
1954年12月2日,美蔣簽定了《共同防御條約》,企圖把台灣海峽的分裂局面固定化。周恩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迅速發表嚴正聲明,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同時,我國開始做武力解放台灣的准備。但隨后,中共中央通過研究各方面的信息后認為:美台雖簽定了《共同防御條約》,但實際上美國只是想借助台灣的戰略地位,搞“兩個中國”,並不想過深地卷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直接對抗。而我們已完成浙江沿海作戰認為,已達到戰役目的和部分戰略目標,若我們再繼續進攻金、馬、台、澎,很可能引起中美間武裝沖突。當時我國剛打完朝鮮戰爭,也不願意引起中美之間的再次武裝沖突。再加上此時台灣島內社會也正趨於穩定,台灣人民也不希望看到戰爭發生。因此,中央決定從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和祖國的統一大計著想,暫停武力攻台,由周恩來負責開始探索和平解放台灣的可能性和途徑。
二、多方著手,積極倡導和平解放台灣
周恩來總理接受任務后,他決定從國際和國內兩方面著手。在國際上,通過國際舞台和友好國家傳達中共的和平意願。在國內,通過擴大愛國統一戰線,爭取更多的愛國民主人士對台宣傳,為中共傳遞誠意。
作為總理兼外長,周恩來首先從外交中尋找機會,他利用各種外交場合駁斥“台灣地位未定論”,強調台灣自古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人民有權利用一切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包括和平解放的方法。
1955年萬隆會議期間,周恩來總理指出:台灣問題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中國(大陸)同蔣介石集團的關系,這是國內問題,是內政﹔另一方面,美國侵佔台灣,這是中美之間的國際問題。要劃清內政問題和國際爭端的界限,兩個問題的性質不能混淆。同時,他還明確了兩個問題的處理辦法。內政問題應由代表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決定,我們願意同蔣介石談判,但蔣介石必須承認中央人民政府。國際問題,最好通過中美談判的方式解決。他表示:“中國人民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人民不要同美國打仗。”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所表示的立場和態度,有力地打擊了美國的囂張氣焰,遏制了事態的進一步惡化,受到了愛好和平的人民和第三世界國家的高度贊譽。
到了1956年,中國進入全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不僅需要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而且還需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在這種形勢下,中共中央對台灣的政策也相應地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爭取和平解放台灣、願同蔣介石進行地第三次合作的思想更加明確起來。周恩來在政協二屆二次會議上正式宣布對台方針和政策,強調:“凡是願意回到大陸省親會友的都可以回到大陸來,凡是願意到大陸參觀學習的也都可以到大陸來,凡是願意走和平道路的不管任何人,也不管他們過去犯過多少罪,中國人民都寬大以待,不咎既往。”他號召台灣同胞“同祖國人民一起,為爭取和平解放台灣,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而奮斗。”此后,對台政策的突出變化是不僅蔣介石集團包括在團結之列,而且明確了解放台灣的方式要力爭和平解決,這一方針為中共八大所肯定。
為將中共和談的願望傳遞到台灣,3月16日,周恩來在會見即將赴台的有關人士時,請他們傳話給蔣介石:我們從來沒有把和談的大門關死,任何和談的機會、任何贊成和談的人我們都歡迎。周恩來還強調:“蔣還在台灣,槍也在他手裡,他可以保持,主要的是使台灣回歸祖國,成為祖國的一部分,這就是一件好事。如果他做了這件事,他就可以取得中國人民的諒解和尊重。”6月,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在一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正式提出:“同意同台灣當局協商和平解放台灣的具體步驟和條件,並且希望台灣當局在他們認為適當的時機,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它適當的地點同我們開始這種商談。”他重申了在政協二屆二次會議上提出的對台政策。這是周恩來在公開場合第一次正式表達了中共願意同國民黨進行第三次合作的真誠願望。至此,和平解放台灣問題從一般號召進入具體尋求接觸和協商的階段。
中共中央爭取和平解放台灣的一系列措施逐步影響到台灣內部,引起了美國政府的嚴重不安,他們開始加緊推行“兩個中國”的政策。1958年,國際局勢緊張,美國對我國台灣的干涉也進一步升級,試圖讓蔣介石放棄金門、媽祖,造成“劃峽而治”的事實,台灣面臨著被分裂出祖國的危險。面對如此嚴重的形勢,毛澤東和周恩來決定炮轟金門島,制造聲勢,使台灣問題引起國際上的關注,迫使美國退步。
周恩來是炮轟金門的具體指揮者,他在極短的時間內把大批部隊集結到福建。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萬炮齊鳴,彈如雨發。島上的蔣軍損失慘重,台灣至金門的海運被迫中斷。中國猛烈的軍事攻勢迫使美國恢復了本已中斷的大使級會談來解決台灣問題。
當時以解放軍的軍事實力,金門和媽祖唾手可得。但周恩來考慮到如果台灣不能同時解放,那麼台灣和大陸將被隔開,接觸將更加困難。而且,國民黨如果丟失了這些在大陸沿海象征性的據點,將更有利於美國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這也正是美國的如意算盤。於是他提出“打而不登,封而不死,使敵人晝夜驚慌,不得安寧。”這樣一來,戰爭史上極為奇特的一幕出現了。10月31日,中共宣布,對金門隔日打炮,單日打炮,雙日休戰。台灣也隻在單日偶爾開炮還擊。后來,雙方又基本上把炮彈打到沙灘上的無人地帶。到1961年12月,解放軍不發炮彈,隻打宣傳單,這場奇特的戰爭一直維持到1979年1月。
炮轟金門看似一場武力戰爭,而實際上是一場政治戰、宣傳戰,看似直接打蔣,而實際上是“轟蔣抗美”。我們用炮火把台、澎、金、媽與大陸聯系起來,是在“幫助蔣介石守好金門”,加深美蔣之間的矛盾,粉碎美國分裂中國的陰謀。台灣當局對此也心領神會,拒絕了美國提出的從金、媽撤軍的要求。可見炮轟金門的政治含義遠遠大於炮轟本身,他是中共和平解放台灣政策的一部分。
從1959年起,大陸開始釋放在押的戰犯。被釋放的戰犯受到周恩來的親切接見,他們的生活受到總理的極大關心,此舉對台灣當局觸動很大,他們表示,今后不再用“紅色中國”、“共黨中國”,而改稱“中共政權”,不再稱自己為“自由中國”,而稱“中華民國”。
1960年,中美之間開始有所接觸,因此,美蔣之間產生了矛盾。毛澤東和周恩來決定抓住機會,爭取台灣。在5月22日政治局常委會上,周恩來與毛澤東商討后確定對台灣問題的總方針:台灣寧可放在蔣介石父子手裡,也不能落到美國人手裡。對蔣我們可以等待,解放台灣的任務不一定要我們這一代完成,可以留給下一帶去做。毛澤東還提出了四點具體意見:一,台灣回歸祖國后,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所有軍事大權、人事安排系委於蔣﹔二,所有軍政及建設經費不足之數系由中央撥付﹔三,台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等條件成熟並征得蔣之同意后進行﹔四,互約不派特務,不做破壞對方團結之事。后來,這四點被周恩來進一步詳細闡述並概括為“一綱四目”。為把中共的誠意傳遞到台灣,周恩來委托張治中、傅作義多次致信蔣家父子和陳誠,轉達對台方針政策。對於每一封信,周恩來都認真閱讀。此外,周恩來還請有關人士將“奉化(蔣的老家)廬墓依然,溪口花草無恙”的照片寄往台灣,請統戰部門安排住在上海的蔣介石的內兄毛懋卿任浙江省政協委員,並照顧蔣介石在奉化的親屬和陳誠在青田的姐姐。
周恩來的一系列工作對台灣方面產生了影響,大陸和台灣的關系有了相當的發展。台灣當局一個重要的負責人表示不再派人到大陸進行破壞,“進一步派人到大陸去談談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須的。”
1961年下半年,美國邀陳誠訪美,並企圖離間蔣陳關系,達到“拉陳抑蔣”、用陳分裂台灣的目的。周恩來及時派人提醒台灣當局要加強內部團結,把軍隊抓在手裡。還申明:隻要他們一天能守住台灣,不使它從中國分裂出去,我們就不改變目前對他們的關系,希望台當局不要越過這界限。1963年初,周恩來請張治中和傅作義再次致信蔣、陳,闡明中共“一綱四目”的方針。周恩來還在信的背面寫下了這樣四句話:“局促東隅,三位一體,寥廓海天,不歸何待。”表達了自己對祖國分裂、骨肉離別的傷感和希望台灣回歸的熱切心情。這個時期,周恩來對台的一系列工作對台灣當局產生了更大的影響,他們表示:隻要一息尚存,決不接受“兩個中國。
遺憾的是后來的“文革”嚴重干擾了對台工作。但即使在那樣困難的條件下,當周恩來得知紅衛兵破壞了奉化蔣母和蔣夫人(毛夫人)的墓時,馬上通知浙江省委修復好墓地。后來周恩來托人把修復好的墓地的照片轉給蔣介石。蔣在看完后為之動容。
三、斯人已逝,遺願自有后人繼
1975年,周恩來總理身體每況愈下,但他還深深地惦記著對台工作。9月4日,身患絕症、身體虛弱的周恩來在病床上批示了一生中關於台灣問題的最后一份文件。在最后,他用顫抖的手連連寫下了四個“托”字,可見他對台灣問題的關心程度。12月20日,他已處於經常性昏迷狀態,但他一醒來便約見了對台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人,詢問台灣和台灣老朋友的近況,囑咐不要忘記台灣那邊為人民做過有益事情的朋友。由於身體極度虛弱,談話中他兩度昏迷。這是總理最后一次約見中央部門負責人談話,可見台灣問題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周恩來總理逝世后,按他的遺囑,骨灰盒被放在了人民大會堂的台灣廳,以表達他對台灣工作“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對台灣深深的眷戀。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周恩來的努力,台灣自始至終沒有從祖國分裂出去,這為以后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斯人已逝,但他未竟的事業並未中斷,后來的幾代共產黨人正在為台灣的回歸而不斷努力奮斗著。
來源: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