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首經典紅色歌曲,同出自一個故鄉 |
|
黃解林 |
|
 |
提起大別山,不能不說紅安,這個在中國革命史上產生過許多奇跡的地方,是大別山革命斗爭的搖籃,這裡又是大別山紅色歌曲和革命歌謠的發源地。《八月桂花遍地開》、《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曾分別伴隨著在紅安建立的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兩支紅軍部隊一路唱出紅安,唱到延安,唱遍全中國。
金黃沁香的《八月桂花遍地開》
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豎呀豎起來,張燈又結彩(呀),張燈又結彩(呀),光輝燦爛現出新世界,親愛的工友們啦,親愛的農友們啦,唱出一個《國際歌》,慶祝蘇維埃。……
這是熱情歡快的鄂東北小調《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歌詞,一共有10段詞,這首出自湖北黃安(今紅安)七裡坪的革命歌謠原名叫《慶祝蘇維埃》。
1929年4月,鄂東北特委召集地方黨組織和紅軍指揮員舉行第二次聯席會議,號召各地要迅速建立蘇維埃政權,統一領導組織工農大眾開展武裝斗爭,會議通過了關於蘇維埃問題的決議案。會后,黃安縣紫雲鄉、七裡坪、高橋等鄉先后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工友、農友們和一些知識分子為了紅色政權的成立,創作了一首首歌曲在蘇區傳唱。在眾多的歌曲中,《慶祝蘇維埃》因曲調優美、歡快、熱情,迅速被傳唱開了,一時間成為人們的口頭曲。由於革命斗爭形勢的不斷發展,蘇維埃政權的建立逐漸由鄂東北發展到豫東南和皖西北革命根據地,這首《慶祝蘇維埃》的歌曲也隨著各地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唱出了黃安,唱遍了鄂豫皖。
1931年11月7日,紅四方面軍在黃安七裡坪誕生,人們載歌載舞,再次唱起這首歌曲,慶祝自己軍隊的建立。
1982年4月,曾任鄂豫皖省委宣傳部部長和鄂豫皖省特區文化委員會主席的成仿吾重訪紅安蘇區時,再次暢談《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的來歷,他說這首歌是由七裡坪鎮附近一位姓王的小學教員為慶祝蘇維埃政權建立而編寫的,在當時唱成了流行歌,后來有的地方把這首歌的歌詞第一句改稱歌名,叫做《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熱情地宣傳了我黨建立蘇維埃政權的重要性,歌詞通俗易懂,曲譜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歌風味,群眾喜愛。他在回憶之中再次深情地哼唱起這首歌,仿佛又把人們帶入那個紅旗飄飄、鑼鼓震天的歡慶歲月。
為了真實記載紅安為中國革命所作出的貢獻,國家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寫的《中國民歌》第一卷收錄了《八月桂花遍地開》,在詞曲欄裡明確地注明了出自“湖北紅安”並標明“小調,八段錦調”,在詞曲結尾處作了一段注釋,注明最早在大別山根據地的紅、麻兩縣開始傳唱。
軍歌嘹亮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1932年11月30日,留在大別山根據地的鄂豫皖省委,在七裡坪檀樹崗又重新組建了紅二十五軍,擔負起堅持和保衛根據地的重任,並連續取得了郭家河、潘家河、楊泗寨三戰三捷的勝利。到1933年中旬,鄂豫皖省委由於執行了中央“左”傾冒險主義路線,使一度紅火的斗爭形勢陷入了低谷,發動的七裡坪戰役,使我軍1.3萬余人損失過半,革命斗爭遭受了嚴重挫折。
面對嚴峻的斗爭形勢,鄂豫皖省委痛定思痛,決心重振革命精神,堅持根據地武裝斗爭。此時的根據地由於經受了嚴重的挫折和國民黨軍的重兵“清剿”,軍民的生活非常艱難,“高山岩洞是我的房,青枝綠葉是我的床,野菜葛根是我的糧……”就是當時紅軍戰士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
由於生活的困苦,有些紅軍戰士擅自伸手向群眾謀食。此時,鄂東北道委駐在紅安天台山,程子華這時由中央蘇區來到了這裡,與鄭位三、劉華清、程坦等住在一起。那時,他們也是山果、野菜、南瓜葉子當飯吃。他們聽說有紅軍戰士無組織、無紀律,增加群眾負擔,認為這在群眾中會造成不好的影響,決定加強對部隊的紀律教育。他們教育廣大指戰員說:雖然部隊很苦,但群眾的日子也不好過,我們是人民的軍隊,就要為人民著想,要時時不忘嚴守群眾紀律,這樣我們才能打勝仗。
一次,鄂東北道委秘書長程坦在給獨立團指戰員講課時,腦子裡蹦出了一想法:講紀律課不易記,如編成歌曲去唱,也許效果會更好一些。於是,他想到了《紅軍紀律歌》:
紅軍紀律最嚴明:
行動聽命令,不得胡亂行﹔
打土豪要歸公,買賣要公平﹔
工農的東西,不可拿分文﹔
說話要和氣,開口不罵人﹔
無產階級勞苦群眾,個個盡相親。
出發與宿營,樣樣要記清:
上門板、捆鋪草,房子掃干淨﹔
借物要送還,損失要賠銀﹔
便溺找廁所,不搜俘虜身。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大家照此行。
他認為這首歌詞很好,如加以修改,就更適合對部隊進行紀律教育了。他與鄭位三、程子華、劉華清等作過幾次交談,決定將黃安歌謠《紅軍紀律歌》和程子華從中央蘇區帶來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條例結合起來,仿照《土地革命歌》的寫法以九字排列,編成通俗押韻的歌詞,然后再配上當時流行的《土地革命歌》的曲子,在紅軍中傳唱。說干就干,不久,一首最初的《紅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就編成了,程坦就拿著新編的詞曲到駐天台山獨立團進行試唱,很快受到戰士的喜愛,在試唱過程中又作了修改。
1934年10月20日,鄂豫皖省委作出了《中共鄂豫皖省委關於十月革命十七周年紀念的工作決議》,決定11月1日至7日為紀念活動周,要求紅軍部隊和各游擊司令部要參與紀念周活動,以此推動部隊的政治學習和宣傳十月革命的偉大意義。省委決定紀念周活動的中心會場設在七裡坪天台山的鄂豫皖省委會和紅二十五軍軍部的駐地劉家灣。
程坦是這次紀念活動周的主持,大會講話、演講結束后,歌詠表演開始,由獨立團演奏、合唱的《紅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第一次在公開場合中正式登台,歌曲高亢、激昂,節奏感強,唱出了軍人的威風。在場的省委領導和紅軍將士立即被吸引。從此,這首歌曲在軍中逐漸被傳唱開,劉家灣也因此成了這首軍歌原創的誕生地。
1934年11月上旬,紅二十五軍根據中央指示決定實行戰略轉移,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部隊在轉移途中,為繼續加強對部隊的紀律教育,程坦在聽取了劉華清的建議后,結合鄭位三寫的《什麼是紅軍》的油印傳單內容,將《紅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進行了修改,最后交由劉華清刻印成歌單,發到每個連隊教唱。
后來,這首歌又伴隨紅二十五軍走出了紅安,唱到延安。新中國成立后,這首歌經過多次修改后更名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廣為傳唱的一首歌曲。1981年《解放軍歌曲》第三期重新發表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歌曲明確注明“程坦編詞,集體改詞”。
一個彈丸之地的七裡坪產生了兩支有影響力的紅色經典歌曲,又伴隨著兩支從這裡建立的紅軍部隊一路走出大別山,唱遍大江南北,令人稱奇。
(摘自《湘潮》2006.11期)
來源:光明日報——《書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