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08年,國際國內形勢出現了不少新的復雜因素,既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又使我國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嚴峻挑戰。我們正處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關鍵時刻,必須正確估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充分認識當前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努力在黨的十六大以來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所取得的成績基礎上,繼續保持宏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好於預期的成績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經濟實力邁上了一個新台階。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24萬億元,比2002年增長67%,年均增長10.8%,從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全國財政收入達到5.13萬億元,增長1.71倍﹔進出口總額達到2.17萬億美元,從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得到更多實惠,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高。
在2003年至2007年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我們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圍繞解決宏觀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及時制定正確的宏觀經濟政策,科學把握宏觀調控的方向、節奏和力度,綜合運用多種宏觀調控手段和方式,注重宏觀調控的預見性、及時性和有效性,促進了經濟平穩快速發展,避免了大的起落。
進入2008年,我國先后遭遇歷史罕見的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指揮下,全國人民同特大自然災害進行了頑強斗爭,取得重大勝利,極大地振奮了民族精神。同時,中央把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高度重視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控制貨幣供給和銀行信貸過快增長,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結構調整、自主創新和節能減排,保持了宏觀經濟持續平穩較快增長的局面。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比去年同期增長10.6%﹔需求結構進一步改善,投資、消費、出口三大需求增長態勢更趨均衡,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持續較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步伐加快,經濟發展質量有所提高,財政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節能減排取得新進展﹔就業規模繼續擴大,城鄉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加,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這些成績好於預期,來之不易,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成果,是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成果。[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