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專題報道>>今日理論版
今日理論版:正確判斷物價上漲和宏觀經濟走勢
2008年07月11日08:56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無標題文檔

經濟形勢專家談

正確判斷物價上漲和宏觀經濟走勢

林兆木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處在一個新關口。面對國際經濟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多和國內物價上漲較快的復雜局面,宏觀調控的主要取向應是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過快上漲,同時也要避免“硬著陸”,防止經濟增長速度回落過大。在這種背景下,正確判斷物價上漲和宏觀經濟走勢,對於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新一輪物價上漲的成因和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過兩次嚴重的通貨膨脹:第一次是1988年至1989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分別達到18.8%和18%﹔第二次是1993年至1995年,CPI分別達到14.7%、24.1%和17.1%。2007年開始的新一輪物價上漲與前兩次相比,在體制環境、經濟開放度、總供求格局等方面有著很大不同。這一輪物價上漲更為復雜,既有需求拉動又有成本推動,既有國內原因又有輸入型通脹影響,是多種因素疊加引起的。其主要特點和成因是:
   農產品價格上漲為主帶動的價格結構性上漲。2007年CPI走高開始於年初糧食和食用植物油漲價,加速於5月份豬肉價格突發性上漲,全年上漲4.8%。其中,食品價格漲幅達12.3%,影響CPI上升4.1個百分點。2008年一季度CPI同比上漲8%,增幅同比高出5.3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1.4%。4月和5月CPI同比分別上漲8.5%和7.7%,其中食品價格同比分別上漲22.1%和19.9%,仍然是主要因素。這一輪農產品漲價,除了一些短期因素(如去年生豬發生疫病、今年初遭遇嚴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汶川大地震等),主要是受中長期因素的影響。一是從1997年至2006年,CPI累計上漲9.5%,平均每年上漲不到1%,尤其是農產品價格多年處於較低水平,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農產品生產成本大幅度增加必然推動農產品價格上漲。二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其結果是:一方面耕地逐年減少,2002年以來全國耕地面積淨減少8820萬畝﹔另一方面城鎮人口不斷增加,2002年以來城鎮人口每年增加近兩千萬人,加之隨著人民收入持續增長,對農產品(尤其是畜禽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不論從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耕地有限、農業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大、農產品需求有一定剛性等決定了農產品價格由劣等條件的生產成本加平均利潤決定)看,還是從農產品供求規律看,這一輪農產品價格上漲都是必然的。工業化國家的歷史表明,農產品價格逐步上升,從而使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逐步縮小,是伴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可避免的長期趨勢。這個過程也是我國必然要經歷的。問題在於,由於前些年農產品價格一直穩定在較低水平,使矛盾逐漸積累、集中爆發,以至於去年以來食品價格上漲過快,對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影響較大。因此,必須採取有力措施抑制價格總水平的過快上漲。
   輸入型通脹對國內價格的傳導和影響。近幾年國際市場上原油、糧食、鐵礦石等初級產品價格大幅攀升,而我國對石油、鐵礦石等初級產品的需求大幅增長,對外依存度很高。因此,國內成品油、食用植物油、化肥、鋼材等漲價主要受國際市場價格上漲影響,輸入型通脹的特征明顯。
[全文]

|
|
理論熱點面對面
·
2
0
0
8
 

直面火熱的社會實踐

  2003年以來,中宣部理論局每年都組織編寫出版一本通俗理論讀物,形成了在社會上有廣泛影響的《理論熱點面對面》系列。現在面世的2008年這一本,讀后讓人感到一種扑面而來的熾熱。之所以如此,就在於它的“面對面”:直面火熱的社會實踐,直面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具體地說,該書有這樣幾個特點。
  緊緊跟蹤黨的創新理論的發展。《理論熱點面對面·2008》這本書,圍繞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對十七大提出的重大理論觀點、重大戰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在實踐中形成的若干熱點問題,作了深入淺出的分析和解答,比如“為什麼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什麼說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等。這些問題命題重大,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深入淺出地回答這些重大理論問題,對於宣傳普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使之更深入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理解、所掌握,必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可以說,該書運用群眾鮮活的語言,對黨的理論創新成果以及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重大決策部署等作出權威而通俗的解讀,體現了編寫者傳播黨的創新理論、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使命感責任感。
[全文]

新書評介

學習通信

   加快形成現代市場體系

      姚 堅 樊世杰

   黨的十七大強調,要“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這是中央為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對於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加快形成現代市場體系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一直沿著市場化方向不斷推進。目前,在資源配置方式上,已經實現了由國家計劃配置管理向市場配置為主的轉變,政府直接掌握的投資隻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5%左右。除了少數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還實行指導價,絕大多數商品的價格已經放開。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也主要運用經濟手段,通過對市場的調控來實現政策目標。市場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對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我國經濟在快速增長的同時,增長方式還比較粗放,資源能源消耗多、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仍比較突出。
【全文】
點擊進入圖形版

干部說干事

        提高農民素質 培育新型農民

陳明德

  在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如何提高農民素質,把他們培育成為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需要的新型農民,是事關統籌城鄉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的一個重要課題。作為特大城市的近郊區,廣州市南沙區近年來在提高農民素質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
   著眼於提高失地農民的轉產轉崗就業能力,加大再就業培訓工作力度。隨著城鎮化、工業化加速推進,失地農民不斷增加。這些失地農民普遍缺乏職業技能,很多人成了就業困難群眾。南沙區在解決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的同時,加大再就業培訓力度,增強其轉產轉崗就業能力。一是高度重視再就業培訓工作。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加大對再就業培訓的資金投入,建立失地農民再就業公共培訓基地,對失地農民進行免費的職業指導和職業技能培訓。二是加強再就業培訓的針對性。根據南沙區的產業發展布局和勞動力市場需求,及時掌握用工需求動態,切實做到培訓專業與市場需求相結合。
【全文】

理論信息

弘揚抗震救災精神 推動又好又快發展

──“弘揚抗震救災精神座談會”述要

  國防大學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與第二炮兵指揮學院黨的創新理論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弘揚抗震救災精神座談會”日前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行。與會者圍繞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豐富內涵、重大意義以及如何弘揚這一偉大精神等問題進行了研討。
   與會者認為,在這次抗震救災斗爭中,中華民族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形成了偉大抗震救災精神。這一偉大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展,是我們黨和軍隊光榮傳統與優良作風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展,是中華民族精神在當代中國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展。
【全文】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責編:權娟)

 相關專題
· 今日理論版
[打印正文]  [給編輯寫信]  [E-mail推薦]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