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專題報道>>今日理論版
今日理論版:關於“普世價值”的幾個認識問題
2008年07月04日08:49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無標題文檔

關於“普世價值”的幾個認識問題

甄 言

  近年來,“普世價值”已經成為一個新的流行語,頻頻出現在網絡、報刊等媒體上,普世價值問題日益為人們所關注。然而,關於普世價值眾說紛紜,很多問題都有必要深入討論。比如,究竟什麼是普世價值,存在不存在普世價值?如果存在,又該由誰來認定?普世價值是抽象概念還是具體的歷史的?普世價值是否為某一民族某一國家所獨創所專有?等等。本文試從哲學角度對以上問題做些探討。

  有沒有普世價值

  是否存在普世價值,這本身就是有爭議的問題。從哲學意義上說,沒有隻具有普遍性而無特殊性的絕對概念。長期以來,似乎並沒有人對普世價值作出科學而充分的表述。從這個意義上說,普世價值並不是一個嚴謹科學的概念。但我們既然承認事物的普遍性,也就可以從概念上對普世價值加以描述。
  要回答和描述什麼是普世價值,就要先弄清什麼是價值。從哲學角度看,所謂價值,是客體與一定主體發生關系時所產生的作用、效果的特定質態。區別這種質態(正負、好壞及其量的等級)的標准並不在於客體,而在於具體的主體。因此,當我們談論任何價值的時候,都不僅要指明是“什麼事物的價值”,尤其要指明“對於誰以及哪一方面的價值”。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准確判斷某一個具體的價值。
  從主客體關系角度來說,所謂普世價值,是具有永恆性、普世性的價值,是對所有人都普遍適用的價值。這有三層意義:第一,這種價值具有普遍適用性,即不僅適用於個別人、少數人甚至大多數人,而且適用於所有的人﹔第二,這種價值具有普遍的永恆性,不僅適用於一時一地,而且適用於所有時間、所有地點,不以任何條件為轉移﹔第三,這種價值要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題來表述。可以說,這是關於普世價值的絕對和抽象意義上的定義。
  按照這個定義,觀念形態的東西很難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普世性。而且從人類發展史看,幾乎沒有形成從古至今不變的、適用於所有人的普世價值。因而,目前大多數學者並不從絕對和抽象意義上來討論普世價值,而是從相對性或者說現實的角度來理解普世價值:隻要具備或者大致具備了上述條件的命題,即可稱普世價值命題。也就是說,這種價值只是具備了在一定范圍內的共同性。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價值原則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應該是最具普世性的,而且早在孔子時代就已經提出來了。但是幾千年來,它究竟在何時、何地、被何人真正實行過,又為什麼難以實行,則值得做更深入的探討。

  普世價值隻能是一種有限度的價值統一

  從理論上說,既然價值是客體與一定主體發生關系時所產生的作用、效果的特定質態,那麼,我們就不可能拋開主體去空談價值特別是普世價值。而人的主體形態又不是抽象單一的,而是具體的、多層次的、多樣化的。【全文】

學者論學問

   
   從轉移到培育:

  解決農民問題的新思路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趙凌雲

    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民外出務工以及政府轉移培訓成為我國解決農民問題的基本模式。這種模式與我國發展階段特別是二元結構轉換以及加工貿易和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是相適應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目前這一模式存在的一些問題正逐漸顯現。比如,對農民工的粗放式使用不利於農民的全面發展,不利於勞動力整體素質的提升﹔農民工主要向外地特別是沿海地區轉移,不僅增加了轉移成本,而且削弱了輸出地產業發展的勞動力支撐﹔城市對農民工的接納條件和環境欠缺,農民工融入城市困難重重﹔一些農村地區開始出現勞動力過度轉移問題,影響了新農村建設、農業產業化以及現代農業發展﹔等等。
   這些問題的出現,表明我國農民問題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征,解決農民問題需要從側重轉移轉到側重培育。首先,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需要加強對勞動力的培育。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的持續較快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人口紅利”基礎上的,數以億計的農村富余勞動力為我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但由於存在對勞動力粗放式使用、忽視勞動力培育與素質提高等問題,勞動力的結構性短缺日益突出,技術工人嚴重不足。【全文】
點擊進入圖形版

新書評介

 

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十六大以來黨的重大理論創新》簡評

吳  苗  李新榮

  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發展著的實踐要求我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科學分析新世紀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情況新問題,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巴志鵬、朱修國主編的《十六大以來黨的重大理論創新》(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對這些理論創新成果作了系統梳理,為廣大干部群眾深入理解、正確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提供了有益參考。該書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選題新。十六大以來,我們黨科學分析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清醒認識我國基本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黨的理論的重大創新。這些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該書注意緊緊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特征,系統研究和闡述了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

  內容新。十六大以來我們黨的重大理論創新,具有實踐性和與時俱進的品格。【全文】

 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楊  文  李世平

  農業循環經濟是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對於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促進農業循環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當前應著重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加強政府引導。政府應把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作為地方農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充分發揮引導和推動作用。加大對農業循環經濟的宣傳力度,使農業循環經濟理念深入人心﹔扶持一批農民率先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搞好典型示范帶動,激勵更多的農民自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切實加強領導,通過制定規劃、科學分工、明確責任,有序推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做好跟蹤問效抓落實工作,及時發現和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避免走彎路和浪費資源。

   完善政策法規。政策法規具有規范性、保障性。農業循環經濟要得到長期健康發展,必須有完備的政策法規作保障。應加強農業循環經濟立法,盡快建立與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相適應的法律法規體系。【全文】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責編:權娟)

 相關專題
· 今日理論版
[打印正文]  [給編輯寫信]  [E-mail推薦]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