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寫進報告。胡錦濤同志在今年“兩會”期間明確指出,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標志著我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進一步深化。近年來,貴州省貴陽市按照中央要求,結合自身實際,把建設生態文明城市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切入點,進行了積極探索,收到了一定成效。
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意義重大
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題中應有之義,具有重大意義。
共同保護全球環境。今年初,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發生了特大低溫雨雪及冰凍災害天氣。據專家分析,這是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出現的極端災害天氣。極端災害天氣的出現,從根本上說,是人類過度活動破壞大自然生態平衡造成的惡果。抑制全球氣候變暖,預防極端災害天氣,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任務。這次特大低溫雨雪及冰凍災害天氣再次提醒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對建設生態文明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真正使生態文明成為一種堅定的信念、一種自覺的行動。這既是為了我們自己,也是為了整個人類。
順應世界城市發展潮流。隨著世界城市化的迅速推進,環境、資源等問題日益突出,這促使人類開始對自己的生存空間、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進行反思。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實施“人與生物圈”計劃中首次提出了生態城市的理念。很多國家也積極開展生態城市建設的實踐,如美國的克裡夫蘭、德國的埃爾蘭根、印度的班加羅爾等城市,按照生態城市的理念進行規劃和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增強群眾的幸福感。一個人要幸福,當然需要有一定的收入水平,但幸福感與金錢之間並不完全成正比。研究顯示,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不一定是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建設生態文明城市,要求我們在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時,用更多的精力創造良好的生產環境、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使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幸福。
貴陽市保持著相對較好的生態環境,空氣清新、夏季氣候涼爽、緯度合適、海拔適中、災害罕見,比較適宜人居。這裡民族文化積澱深厚,維系著一種自有的人文生態系統。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