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專題報道>>今日理論版
【今日理論版】區域協調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應對的思路
2008年06月04日08:49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無標題文檔

區域協調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應對的思路
 
范恆山

   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需要從我國國情和現階段的實際出發,充分認識我國區域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明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內涵、思路和重點。

  
充分認識我國區域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區域特色與優勢得到有效發揮,區域發展速度全面加快、效益明顯提升﹔二是各地區基礎設施狀況、投融資環境、體制政策環境等明顯改善,區域協調發展的基礎逐步確立﹔三是重點地區和重要經濟帶的引領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各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步伐加快,以區域合作與聯動為基礎的一體化程度明顯提高﹔四是欠發達地區經濟增長加快,發展的活力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區域間發展差距擴大的勢頭有所減緩。

  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國區域發展還面臨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差距仍然過大,而且繼續擴大的總體趨勢沒有改變﹔區域間低水平競爭嚴重,無序開發狀況比較突出,全國生產力布局總體上還不盡合理﹔區域間基本利益關系尚未理順,基於資源開發與利用、生態環境保護與補償、生產要素流動與交易等方面的利益關系調整還缺乏科學規范的制度構架,市場機制還不能充分發揮作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管理體制不夠健全、法律制度不夠完善﹔等等。這些矛盾和問題表明,我國區域發展不協調的狀況還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

  不僅如此,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深入推進,思想觀念、體制機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地域環境、發展水平等的變化又給區域協調發展帶來了新挑戰。第一,自然地理與歷史差異等導致落后地區在市場競爭中不僅不能分享經濟全球化、市場一體化、科技進步、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帶來的利益,而且其自身的資源和要素大量流出,形成窮者愈窮的“馬太效應”﹔第二,過去的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在新的歷史時期並未完全消失,而以農村生產要素特別是土地、人才的低廉售讓支持城市發展的新“剪刀差”又開始出現,形成一種“剪刀差依賴”,不利於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第三,我國特別是落后地區正處於加快發展的關鍵階段,這種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仍需要資源和環境的有力支撐,而我國又面臨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加劇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這種“兩難困境”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必須解決的一大難題﹔第四,由於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制度、政績考核體系以及財政稅收體制和市場制度體系不盡完善,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規避宏觀調控,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實施市場封鎖的狀況依然存在,導致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在實施中出現“效用銷蝕”現象,也不利於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全文】

許曉桃

災難磨礪民族魂

   抗擊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的斗爭仍在緊張地進行著,災區的情況、同胞的安危依然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地震災害帶來的人員傷亡、物質損失和心理傷痛是極其沉重的,但抗震救災斗爭所展現的偉大精神卻是感人至深的。在與這場重大自然災難進行殊死搏斗的日日夜夜,在與死神進行時間賽跑的分分秒秒,廣大災區群眾、所有救援人員、全體中國人民以至整個中華民族,以堅忍不拔的意志、英勇頑強的作風、團結互助的真情,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時代壯歌。以人為本、珍愛生命,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展示著人性美,詮釋著同胞情,磨礪著民族魂。
  地動人不垮,大災有大愛。這次特大地震災害,讓秀美的巴蜀大地變得滿目瘡痍,讓數以萬計的人失去了寶貴生命。但在抗震救災斗爭中,卻有一種大美大愛在凝聚、在升華:災難來臨之時,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全文】

思想縱橫

時論精粹


管理創新為何“叫好不叫座”

        胡俊華

  隨著我國更加深入地參與經濟全球化,我國企業面對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更為激烈。這就迫切要求我國企業更加注重管理、不斷加強管理,以管理水平的提高促進市場競爭力的提升。國內外很多成功企業的實踐表明,管理創新是提高企業素質和競爭力的關鍵,是企業持續快速發展的動力源泉。進一步強化管理創新,依靠管理創新提高管理水平,是我國企業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然而,管理創新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在很多企業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中國國家企業網、中國中小企業信息網等網站的主頁搜索欄中鍵入“管理創新”一詞,搜到的記錄僅有幾十條,而且大都是陳年舊聞。與此形成明顯反差的是,在中國期刊網上,1999年—2008年以“管理創新”為題目的學術文章多達近15000篇。這一冷一熱,似乎能說明管理創新在我國遇到的尷尬。不少企業認為,管理創新雖然聽著好聽、說得熱鬧,但只是書齋裡的學問,在實際中沒有什麼大用處。也有不少企業認為,管理創新是大企業的事,對於中小企業來說,遠不如搞技術創新更為實際。
    管理創新“叫好不叫座”,與對管理創新的內涵理解不深有關,也與對管理理論和方法的生搬硬套有關。不少企業隻注重管理模式的引進,而不善於結合企業實際創造性地運用,對引進的管理模式缺少起碼的消化吸收過程,這種所謂的管理創新自然難以奏效。
【全文】

點擊進入圖形版

建設生態文明 實現科學發展
 

張智文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時,明確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人類在發展物質文明過程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成果,它表現為人與自然和諧程度的提高和人們生態文明觀念的增強。積極建設生態文明,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內容。

  建設生態文明意義重大

  建設生態文明,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弱,這是基本國情。特別是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不斷增加,能源、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生態環境的形勢十分嚴峻。高度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大計。

  多年來,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問題,突出表現為我國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物質資源投入實現的,主要依賴投資和增加物質投入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耗增長過快,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日益突出。【全文】

 

理論信息

“第四屆中國經濟論壇”提出——
關注中國經濟綠色增長

本報記者 於春暉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國際合作局和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承辦的“第四屆中國經濟論壇”近日在北京舉行。與會的專家學者圍繞“生態、環境與中國經濟”這一主題,就能源資源與經濟發展、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進行了研討。
  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及能源資源的清潔和可持續利用。有學者認為,我國工業增長仍屬於資源驅動型。為滿足未來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能源的需求,我國應實施節能優先、以技術替代為支點、能源來源多元化、國內開發與國際合作並舉的國家能源戰略。應通過推行新機制、新模式解決我國的能源和環境問題,包括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能源和環境價格改革、用市場機制促進節能減排、採取優惠的稅收政策和金融政策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等。
【全文】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責編:趙晶)

 相關專題
· 今日理論版
[打印正文]  [給編輯寫信]  [E-mail推薦]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