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時,明確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人類在發展物質文明過程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成果,它表現為人與自然和諧程度的提高和人們生態文明觀念的增強。積極建設生態文明,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內容。
建設生態文明意義重大
建設生態文明,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弱,這是基本國情。特別是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不斷增加,能源、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生態環境的形勢十分嚴峻。高度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大計。
多年來,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問題,突出表現為我國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物質資源投入實現的,主要依賴投資和增加物質投入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耗增長過快,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日益突出。【全文】
理論信息 |
“第四屆中國經濟論壇”提出——
關注中國經濟綠色增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國際合作局和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承辦的“第四屆中國經濟論壇”近日在北京舉行。與會的專家學者圍繞“生態、環境與中國經濟”這一主題,就能源資源與經濟發展、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進行了研討。
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及能源資源的清潔和可持續利用。有學者認為,我國工業增長仍屬於資源驅動型。為滿足未來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能源的需求,我國應實施節能優先、以技術替代為支點、能源來源多元化、國內開發與國際合作並舉的國家能源戰略。應通過推行新機制、新模式解決我國的能源和環境問題,包括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能源和環境價格改革、用市場機制促進節能減排、採取優惠的稅收政策和金融政策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等。【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