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地處我國北部邊疆,全區共有4000公裡邊防線、16個出入境口岸、19個邊境旗市。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如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建設和諧安寧邊疆,是內蒙古自治區需要著力解決好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近年來,在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和公安部門領導下,全區軍警民攜手合作,創造性地實施了“草原110”警務模式,為建設和諧安寧邊疆探索出一條新路。
創新之舉
“草原110”警務模式,是以公安邊防派出所為平台,以流動及固定警務室為依托,以報警點為基礎,以群防力量為輔助,以通信技術為支持,集管理、防范、打擊、服務等多種職能於一體的新型邊境管理警務工作模式,是適應內蒙古邊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建設和諧安寧邊疆的創新之舉。
“草原110”警務模式是在建設和諧安寧邊疆的實踐中探索和發展起來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邊境地區人財物的流動不斷加速,誘發和滋生犯罪的因素在不斷增加,影響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穩定的因素在日益增多。從1998年開始,內蒙古公安邊防總隊在走私、偷渡、境內外盜畜等違法犯罪活動的高發地區,組建了以無線通信為支撐的“草原110”無線報警服務防范網絡。此后,“草原110”警務模式得到不斷完善和拓展。一是完善了多手段、大容量、全時空、高效率的通信網。根據邊境牧區通信資源短缺及分布不平衡的特點,通過組建超短波轉信台、開通衛星電話及計算機網絡等舉措,加強了公安邊防部隊與當地邊民群眾、解放軍邊防部隊的溝通和聯系。二是完善了集固定、流動為一體的警務室和報警點。在遠離派出所駐地的邊民聚集區和常年生產作業點,根據警務需要,建立固定警務室,派民警常駐。從當地牧民流動放牧、逐水草而居的生產生活習慣出發,推行了派出所民警進駐警務室執行任務的流動警務室工作模式。通信網和警務室構成了“草原110”警務模式運行的主要基礎設施。
“草原110”警務模式是社會各方共謀共建的結晶。一方面,公安邊防部隊積極發揮主力軍作用,不斷規范“草原110”警務模式的各項制度,擴大信息覆蓋面,提升社會影響力。2002年以來,內蒙古公安邊防總隊先后出台《草原110警務工作規范》、《草原110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規劃》等規范性文件,對警務室和報警點建設、治安聯防隊工作、受理報警求助和投訴程序、服務群眾內容、通信網絡設備管理等進行規范,為“草原110”警務模式持續規范發展提供了保証。【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