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專題報道>>今日理論版
今日理論版:努力實現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的戰略目標
2008年05月14日08:46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無標題文檔

 努力實現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的戰略目標

信長星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是黨的十七大關於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之一。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社會就業更加充分”。這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而提出的新的就業戰略目標,需要我們採取切實措施,積極加以落實。

  
適應發展新趨勢的就業戰略新目標

  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的目標,是在准確把握就業問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國之策、和諧之基,就業政策是社會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方百計解決好就業問題,努力擴大就業、減少失業,實現更加充分的社會就業,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保障。

  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的目標,是在科學分析當前及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就業形勢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黨的十六大以來,隨著積極的就業政策的全面落實和不斷完善,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結構不斷優化,失業率得到有效控制並呈穩中有降態勢,在勞動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的情況下實現了就業形勢的基本穩定。但必須看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的就業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就業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就業壓力依然很大。這就要求我們始終把解決就業問題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作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加以安排和推進。

   
實現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目標的著力點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這一重要論述抓住了就業問題的關鍵,明確了實現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目標的根本途徑。
【全文】
 












代表
”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科學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要做到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和不斷發展黨歷經艱辛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必須科學把握這一理論體系的理論地位、現實基礎和實踐價值。
  
理論地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
【全文】

時論精粹


實現老有所養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黎宗劍
 

  善待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有所養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人民的生計生活與社會發展是辯証統一的,人民安居樂業是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社會穩定發展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前提。隻有妥善解決好養老問題,實現老有所養,每個人、每個家庭才能過上幸福生活,整個社會才能實現穩定發展,並進一步為個人發展創造良好條件。養老是全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是與每個人密切相關的大事。實現老有所養,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從現實情況看,我國已進入老齡社會,養老形勢十分嚴峻。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老齡化具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老齡人口絕對數巨大。現在我國已有1億多老齡人口,比許多國家的總人口還多,預計2026年—2050年我國老齡人口將維持在3億—4億。二是“未富先老”。我國是在人均收入水平不高、社會保障基礎還很薄弱的情況下進入老齡社會的,因此難免遇到特殊而嚴峻的養老問題。
    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我國就對養老保障制度的改革發展進行了積極探索,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個人養老性儲蓄及保險為三大支柱的制度框架。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的養老保障還存在比較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一是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不高,資金缺口大。二是不同地區和群體之間生活保障和養老保險水平存在明顯差距。三是養老保障體系仍不完善,各項養老制度發展不充分。作為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近幾年雖有長足發展,基金規模從2003年的500億元左右發展到2007年的約1300億元,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企業年金參與率還很低。目前全國有2萬多家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參與人數僅1000多萬人,參與率為1.5%左右。而美國的企業年金總規模在2003年就高達9萬多億美元,參與率超過50%。
【全文】

點擊進入圖形版

探索與思考

創新社區黨建 構建和諧社區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新安街道寶民社區建立“駐社區黨委”的探索

王鑫    

   社區是社會的基本生活共同體,是推進社會建設的重要基礎,也是黨建工作的立足點。如何以社區黨建工作創新促進和諧社區建設,是新形勢下社區黨組織面臨的新課題。近年來,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新安街道黨組織從社區實際出發,以維護居民共同利益、服務群眾為重點,成立“駐社區黨委”,在黨建工作的領導方式、組織形式、工作理念和活動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探索,收到了良好效果。

  
堅持“三個創新”,形成社區黨建新格局

  長期以來,街道黨工委在社區發揮著領導核心作用。但由於街道黨組織的主要職能是領導直屬單位黨組織工作,與其他駐社區單位之間的聯系比較鬆散,難以形成社區建設的合力。為了使眾多社區單位黨組織成為街道黨組織的擴展和延伸,不斷提高街道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影響力,新安街道探索成立了在不改變各駐社區單位黨組織隸屬關系的情況下,由各駐社區黨組織和黨員組成的聯合型黨組織──駐社區黨委。這一模式,創新了社區黨建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形成了社區黨建新格局。

  創新社區黨建工作理念。目前,我國社會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不斷分化,大量社會組織應運而生。新安街道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認識到,基層黨組織一定要適應新形勢新變化,扎根於社區之中,進一步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他們明確提出了“街道圍繞社區轉、社區圍繞居民轉”的社區黨建工作理念。這就抓住了社區黨建工作的核心,即“凝聚人心、服務群眾”。
【全文】
 

理論信息

積極穩妥地推進社會建設

——“首屆北京社會建設論壇”述要

記者 何民捷

  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近日,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北京市社科聯、中國人民大學等單位聯合主辦的“首屆北京社會建設論壇”在京舉行。參加論壇的專家學者圍繞“關注民生、構建和諧”這一主題進行了研討。

  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與會者認為,隨著我國社會流動的規模加大、速度加快,社會體制發生了兩大變化。一是社會管理從過去以單位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等)為基礎逐步向主要以社區為基礎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等各種新型社會紐帶成為處理國家、社會、個人三者之間關系的重要中介。二是社會管理方式從以戶籍、檔案等制度為主的行政化管理逐步向以公民制度為主的社會化管理轉變。這就涉及戶籍、就業、社會保障、醫療、教育、住房等一系列社會體制的改革。這些社會體制改革,應當在維護社會穩定的前提下,採取漸進的方式,積極穩妥地加以推進。
【全文】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責編:趙晶)

 相關專題
· 今日理論版
[打印正文]  [給編輯寫信]  [E-mail推薦]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