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專題報道>>今日理論版
今日理論版:確立科學的價值觀 踐行正確的榮辱觀
2008年05月09日09:00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無標題文檔

 一場關系當代中國前途和命運的大討論

中國記協名譽主席 邵華澤 

   一個偉大事件對歷史的影響,往往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顯示出來。回顧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進程,展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未來前景,我們深深感到,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歷史事件。
  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是30年前在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領導和支持下,全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一場大討論。就其內容而言,這場討論不過是重申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基本常識,即真理不是自封的,也不是誰認定的,一個認識、一種理論或根據這種認識和理論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是不是正確,歸根到底要由實踐來檢驗。但由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個核心觀點,體現著馬克思主義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學方法論﹔更由於這場討論是在粉碎“四人幫”但“文化大革命”長達十年的動亂遺留下來的政治、思想、組織和經濟上的混亂還極其嚴重這樣一個特殊歷史條件下發生的,當時我們黨正處在如何認識過去、總結過去,認識未來、規劃未來,把中國引向何方的關鍵時刻,人民企盼著改變危難局面、開辟新的征程,歷史呼喚著解放思想、撥亂反正,而“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卻極力阻礙黨和人民反思過去,繼續維護黨在一段時間裡指導思想上嚴重偏離科學社會主義的錯誤和在實踐上造成的嚴重后果,因而這場討論就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更具有了特殊重大的政治意義。

  共產黨人改造世界是否成功,從一定意義上說,思想路線正確與否是決定性的因素。因為正確政治路線的制定要以正確的思想路線為前提。這已為我們黨80多年歷史所反復証明。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實質上就是兩條思想路線之間的爭論,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就是堅持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主張“兩個凡是”,反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就是堅持唯心主義的思想路線。一個常識性問題之所以成為我們黨和國家當時的一個重大課題,是由其實際上承擔的作為重新確立正確思想路線、制定正確政治路線的突破口這一神聖使命所決定的。
【全文】
 

蔣建國
 

確立科學的價值觀

踐行正確的榮辱觀

   價值觀是文化的靈魂。它是軟實力的核心,是隱形存在的文化﹔它具有特殊的自控功能,通過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來規范行為﹔它誘發的行為是自覺、自願、自動的,而且長效穩定﹔它能極大地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它無處不在、堅不可摧。價值觀的這種功能和作用,是任何法律和制度所達不到的。一個國家和民族由一系列主要價值觀念構成的思想理論和道德規范體系,是維系國家和民族團結、統一、穩定的核心元素,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全文】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學者論學問


重視無形資產的優化配置


趙加積

  目前,資源優化配置主要是指有形資產的優化配置,而如何優化配置無形資產還是一個新課題。實際上,同有形資產相比,專利和品牌等無形資產是更稀缺的資源。有學者認為,“科技是第一資源”,世界經濟正在進入“知識重於資本、文化重於物質、品牌重於產品、無形重於有形”的時代。從我國來講,重視優化配置無形資產,是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條重要途徑。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專利權、商標權、品牌權、著作權、商譽等無形資產在市場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發達國家利用其技術和品牌等無形資產,賺取了世界80%以上的利潤。實踐証明,有形資產是發展經濟的基礎條件,而無形資產是依托有形資產持續獲得高效益的保証。優化配置有形與無形兩種資產,對於發展經濟來說猶如鳥之雙翼,缺一不可。當今世界,無形資產的激烈競爭實際上就是無形資產優化配置的過程。
  我國GDP排名目前居世界第四位,許多重要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進出口貿易額居世界第三位。我國已是世界制造大國,但在尖端科學技術、世界名牌數量以及創造利潤能力等方面仍比較落后。我國產業發展大多處於國際分工價值鏈低端,資源、勞動力消耗大,所獲利潤卻相對微薄,一億多件服裝換一架大型客機就是典型例証。可喜的是,近年來這種情況有了明顯改變,人們對於專利、品牌愈益重視,在不少領域我國已有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拳頭產品,特別是我國已積累起自主研發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更加注重無形資產的優化配置可以說水到渠成。
【全文】



點擊進入圖形版


發揮校園活動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
 

王建鵬 張永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工程。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載體,是提高學生道德水平、實現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徑。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應努力更新觀念,積極創新內容、形式和手段,充分發揮各種校園活動的作用。
  從細微處入手。校園活動的各個層次、各個方面都蘊含著巨大的育人力量。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引入有啟發性的課堂提問,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如何融入更多的德育理念,對於每一名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事實証明,德育的有效形式往往隱藏在日常的校園活動中,深刻的教育思想可以通過細節傳遞,優秀的品德可以通過細節養成。有效開展青少年德育工作,應從細微處入手,從最簡單的事情抓起,讓學生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中體會到做人的基本道理,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終身受益的良好習慣。這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最有效的方式。

  把德育工作貫穿於教育活動的全過程。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應樹立長期作戰的觀念,深入持久地開展各種健康向上的校園活動。當前,在青少年德育工作中還存在重結果輕過程、重形式輕內容的現象,這是與青少年發展規律相違背的。學生的健康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這就要求德育工作不能搞突擊,而應做到潛移默化、集腋成裘。應充分重視德育活動的過程,不斷創新方式方法,使德育工作富有吸引力,更加適應、更加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從而進一步提高德育活動的實效。對於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應轉變觀念,摒棄急功近利的做法,真正關愛學生,把教育的著力點放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上,把德育工作貫穿於教育活動的全過程,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讓學生在充分享受豐富校園活動的同時實現全面發展。

  強化學生的道德體驗。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一個目標,就是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把健康、積極、向上的道德規范逐漸轉化為學生的內心自覺和行為方式。學生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對象,也是青少年德育活動的主體。要實現預定的德育目標,就必須避免空洞的說教,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在德育實踐中的能動作用。教育工作者應認真研究學生的心理特征,充分發掘學生自身的閃光點,以學生樂於接受的方式開展各種德育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到道德規范的要求。實踐表明,沒有體驗就沒有內化,沒有內化就沒有發展,也就沒有道德境界的提升。【全文】
 

新書評介

分析居民收入差距問題的新視角

──《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簡評

洪銀興

  居民收入差距問題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對這一問題進行科學的分析和回答,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黃泰岩、牛飛亮撰著的《中國城鎮居民收入差距》(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一書,從新的視角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和闡述。
  提出居民收入差距變動的中國假說。把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聯系起來的庫茲涅茨“倒U”假說,是學術界分析收入差距問題的著名理論。但該書提出,這一理論並不能完全解釋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變動,因為在我國,制度變遷對居民收入差距變動產生了重大影響。這就決定了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變動是復合型的,即由制度變遷和經濟增長共同決定。【全文】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責編:趙晶)

 相關專題
· 今日理論版
[打印正文]  [給編輯寫信]  [E-mail推薦]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