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專題報道>>今日理論版
今日理論版: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建設服務型政府
2008年05月07日08:55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無標題文檔

學習十七大精神 貫徹十七大精神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建設服務型政府

高尚全 

  黨的十七大把“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作為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央《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指出,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這抓住了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關鍵環節,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重大的歷史意義。

  
促進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的現實要求

  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會建設的任務,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收入分配等,都離不開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

  公共服務需求增長是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需求不斷拓展和逐步得到滿足的過程。伴隨著技術進步和物質產品供給能力的提升,公共服務需求不斷增長、服務業快速發展成為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共服務需求增長呈現逐步加速的趨勢,標志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如何使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相適應,將是我們在較長時期面臨的重要任務。

  公共服務供給滯后是當前社會問題的焦點。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也取得較快進展,但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之間依然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在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和收入分配等領域,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有社會發展階段的制約因素,但也存在資源配置和分享不平衡等問題。特別是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相當部分的中低收入群體還沒有被完全納入服務對象。

  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社會財富初次分配的不平衡,並對初次分配產生積極影響,有利於緩解和抑制利益分化進程及其引發的社會矛盾。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使公共服務逐步擴展到整個社會,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消除公共服務領域存在的不公平現象。同時,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為促進社會公平和權利平等提供強大的基礎平台,有利於振奮社會成員的精神,提高社會總體效率。
【全文】
 

張秀賢
 

經受住最根本的考驗

   胡錦濤同志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能不能始終帶領人民走在時代前列,能不能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能不能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是對黨的最根本的考驗。要經受住這個最根本的考驗,關鍵是要堅持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使黨的建設工作更富有時代氣息、更富有實際成效。”這一論斷,深刻闡明了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的建設的重大意義,對於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經受住最根本考驗、永葆先進性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始終帶領人民走在時代前列,是我們黨具有先進性的具體體現。任何一個政黨要實現發展壯大、贏得人民支持,都必須努力走在時代前列。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我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鮮明地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
【全文】
 

思想縱橫

學習通信


  緊緊抓住政府職能轉變這個核心


宋功德

  20年前,中央首次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是機構改革的關鍵”這一命題。之后,1993年、1998年和2003年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都將轉變政府職能作為重要主題。當前,新一輪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更是將轉變政府職能作為核心,這一點在《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中央《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都有充分體現。政府職能轉變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的核心地位,集中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就政府職能轉變自身而言,政府職能轉變是一個辯証統一的整體。一是明確的職能轉變方向與不斷探索的職能轉變過程的統一。《意見》指出,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的要求來進行。這就明確了政府職能轉變的方向。但由於經濟社會的非線性發展與公共行政事務的不確定性,導致很難預先“理性建構”具體的操作過程。政府隻有審時度勢、不斷探索、循序漸進,才能在有序轉變職能的同時避免日常管理的缺位和越位。二是相同的職能轉變要求與不同的職能調整的統一。按照《意見》要求,各級政府要全面、正確履行職能,就要改善經濟調節、嚴格市場監督、加強社會管理、更加注重公共服務。由於這四項職能各自的完善程度與經濟社會發展對其需求的強弱程度不同,加上每種職能在各級各類行政機關整體職能結構中所佔權重的不同,政府職能調整就會因行政機關的不同而存在著明顯區別。三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
【全 文】


點擊進入圖形版


建設新農村的基礎工程
 

於海波   

   科技素養是農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農民科技素養,是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新型農民的重要內容,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工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的科技素養不斷提高,但與建設新農村的要求相比仍存在明顯差距。主要表現在:農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這成為其物質和精神生活質量不高、基層組織管理低效的重要原因﹔農民科學素養水平低下,這直接影響了農村生產力發展,成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民向城鎮流動的重要障礙﹔農民技術技能水平偏低,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不足一成,接受過職業教育的不足1/20,絕大多數仍屬於體力型和傳統經驗型勞動者,不僅難以適應現代化生產對勞動者的技術要求,也缺乏對先進適用技術的接納和吸收能力,這阻礙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提高農民科技素養與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息息相關,是培育新型農民和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基礎。科技素養是現代農民素質結構的核心,科技素養水平高低決定著農民學習和實踐能力的高低。提高農民科技素養,有助於農民學習先進文化、掌握先進技術、運用先進經營方式,是全面提高農民素質的必然選擇。首先,它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因素。研究表明,提高農民科技素養,不僅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增加農民收入,而且有利於增加農民的行業選擇機會,有效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其次,它是涵養文明鄉風的基本前提。科技素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農民的精神追求、思維方式和思想面貌。提高農民科技素養,能夠幫助農民確立正確的生活觀念,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選擇科學的生活方式,追求健康的生活情趣,建設繁榮和諧的鄉村文明。
【全文】
 

理論信息

推動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走向世界

──“社會科學研究政策:項目管理國際研討會”述要

佘科

  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和國際合作局聯合承辦的“社會科學研究政策:項目管理國際研討會”日前在北京召開。與會的專家學者圍繞完善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管理、推動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走向世界這一主題進行了研討。
  與會者指出,中國社會科學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推動下,在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發展起來的。經過5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中國社會科學已經形成了學科門類相當齊全、研究隊伍頗具規模的科研體系,全國出現了社會科學院、高校文科、政府部門、黨校行政學院、軍事院校五大社會科學研究系統。這五大研究系統的研究范圍涉及社會科學各個學科領域,每年都推出大量的研究成果,發揮了“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對我國的建設、改革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全文】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責編:趙晶)

 相關專題
· 今日理論版
[打印正文]  [給編輯寫信]  [E-mail推薦]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