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說干事 |
以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民增收 |
劉振國 |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經營體制的重大創新,是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和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重要措施,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山西省廣靈縣堅持從實際出發,努力找准適合本地特點的農業產業化經營路子,以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民增收,取得了明顯成效。
綜合分析縣情,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民增收,必須科學分析本地的資源稟賦、區位特點、歷史傳統、現實基礎、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情況,選擇適合實際的路子。廣靈地處塞北偏遠地區,18萬人口中農業人口佔87%,農民人均耕地不足3畝,是一個典型的資源貧縣、農業大縣、工業弱縣、財政窮縣。受傳統觀念影響,加之地處偏遠、交通閉塞、信息不靈,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極強。改革開放30年來,這裡外出務工尋求“掙票子、換腦子、找路子”的農民還不到5%,非農業增收的渠道非常狹窄。針對這種狀況,廣靈縣在引導農民增加農業收入上做文章,切入點就選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上。
打造綠色農業品牌,抵御市場風險。廣靈縣水源充足、空氣清新,晝夜溫差大,生態環境好,具備發展綠色農業的優勢。立足這一優勢,廣靈縣從發展特色產業、打造綠色品牌做起,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根據全縣各鄉(鎮)、村的自然條件、耕作習慣等,把宜興鄉的“東方亮”小米、西加斗村的西瓜、西崖頭村的花生、榆林村的白靈菇以及廣靈瓜子、畫眉驢、大尾寒羊等作為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的重點,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發展格局。【全文】
解讀經濟增長的新視角
|
——《消費行為與經濟增長》簡評 |
許永兵撰著的《消費行為與經濟增長——以中國城鎮居民為例的實証研究》一書,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從居民消費行為的角度,對我國經濟增長問題進行了探討。
傳統經濟理論主要是從資本的擴張、勞動力的增加以及技術水平的提高等供給層面來解釋經濟增長,該書則從消費者行為的角度,也就是需求層面對經濟增長進行探析。近些年來,以居民消費傾向下降為標志,我國居民消費行為發生了明顯變異。該書的研究表明,我國投資率偏高、經濟增長質量低等宏觀經濟層面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研究居民消費行為變異來解釋。
該書以實証研究為基礎,提出了一些有見地的觀點:第一,非收入因素(居民預期、社會保障制度、消費環境等)是影響我國居民消費行為的主要原因。【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