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專題報道>>今日理論版
今日理論版: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008年04月11日09:26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無標題文檔

學習十七大精神 貫徹十七大精神

 


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科學指南
 
江西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涵豐富、思想深刻、邏輯嚴謹,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系統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為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提供了科學指南。

  
鄧小平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部分

  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是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開創的。面對“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難局面,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果斷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強調從中國國情出發,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拓了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

  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要論斷。他指出,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但還處於不發達、不完備、不成熟的階段,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立足於這個基本國情,我們黨制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提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全文】


 

 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國防大學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這一重要論斷,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根本指導地位,需要我們認真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是由其本質特征和內在屬性決定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與我國國情相結合的科學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立足於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從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實際出發提出來的。黨的十三大根據鄧小平同志的重要思想,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問題進行了系統論述。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對此進行了強調和闡述。黨的十七大報告對我國的基本國情作了進一步闡述,深刻分析了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強調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全文】







代表
”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黨的十七大的一個重大理論貢獻,就是提出並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理論結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產生於改革開放的生動實踐。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全面推進改革開放事業的偉大實踐中,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適應改革發展的新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實踐基礎。
【全文】
 

學習十七大精神 貫徹十七大精神

時論精粹

理順權責關系尤為重要

許銘桂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按照這一目標的要求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一個核心問題是理順政府部門的權力與責任關系。實行大部門體制,是實現權責一致的根本舉措。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通過穩步推進大部門體制改革來推進政府部門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
  探索職能有機統一的部門間權力與責任關系。按照“大部制”的思路整合政府組成部門,就是要按照公共行政和統一市場的原則,區分宏觀調控部門、市場監管部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准確定位職能,對現有政府機構進行進一步的精簡、裁並和調整,明確責任歸屬,提升行政效率。這其中,建立部門間權力與責任的對應關系非常重要。應通過實行政府績效管理與責任追究等,規范和約束部門間的行政行為,避免部門逐利行為。機構精簡與整合,應該以有效履行職能為前提。這就需要按照提高政府服務水平的要求,在機構編制規模、財政成本和社會效益(制度供給、公共服務、有效監管)之間實現新的平衡。
  健全財權和事權相匹配的政府間權力與責任關系。統籌政府間權力和責任關系,不僅要考慮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而且要考慮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地方政府之間關系的焦點是分稅制改革。應在規范中央與地方分稅制的基礎上,加快省級以下地方政府的分稅制改革。統籌垂直管理部門與地方政府間的權力和責任關系,根據事項特性和效率原則,在逐步解決原有條塊之間不一致問題的基礎上,統籌安排垂直管理部門與地方政府間的權責設置,避免出現雙方採用討價還價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情況
【全文】
點擊進入圖形版

積極推進戰略環評

張作榮   

  實施戰略環評是保護環境的重要舉措。所謂戰略環評,就是將環境置於重大宏觀經濟社會決策鏈條的前端,通過對環境進行數理分析預測及綜合評價,科學理性地安排重點區域開發、生產力布局、資源配置和重大項目建設。較之於目前普遍施行的項目環評,戰略環評要求變對單個項目的環境關注為對整個開發區域環境累積影響進行評價,以達到對環境問題由被動的“末端治理”轉變為主動的“源頭防治”的目的。自2003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施行以來,我國的戰略環評實踐取得了長足進展。但總體來看,實施工作仍舉步維艱,主要阻力來自戰略環評所注重的長遠利益、全局利益與一些部門、地方所追求的短期利益、局部利益相沖突。在一些地方,無視環境承載能力,超強度、盲目無序開發的現象仍然存在,跨區域、跨流域環境污染問題不時發生,對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造成了嚴重危害,埋下了生態危機的隱患。盡快從根本上阻止這些現象和問題的發生與蔓延,重要舉措之一就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努力在提高戰略環評可操作性、加大戰略環評實施力度上下功夫。
  就宏觀決策而言,應當加快戰略環評立法。結合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盡快制定跨區域、跨流域國土開發與國土整治法,並及時出台相配套的法規、條例和規章。建立健全部門間合作制度,進一步明確對任何國土開發和國土整治,都要進行戰略環評。同時,嚴格實施資訊管理,建立健全環境預警系統,加強環境安全監管,以利於實現戰略環評的法制化、信息化。【全文】
 

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李英姿

  生態文明是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的總和,它體現了人們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理念。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把這一要求落到實處,需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而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之上。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就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更無法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生態文明建設能夠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質基礎,生態文明觀念作為一種基礎性的價值導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是減輕資源環境壓力的迫切需要。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一個突出矛盾就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一段時間以來,由環境惡化引發的種種問題,制約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產生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沒有轉變。自然既被人類改造又需要人類保護,人類對生態平衡的破壞必然遭到自然的懲罰。走科學發展之路,減輕資源環境壓力,就應當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充分認識生態環境對於人類生存的決定性意義,充分認識可發掘利用的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全文】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責編:趙晶)

 相關專題
· 今日理論版
[打印正文]  [給編輯寫信]  [E-mail推薦]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