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3年開始,隨著宏觀經濟增長加速,我國經濟運行中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和矛盾,主要是農業生產增長緩慢,糧食供求關系趨緊﹔固定資產投資膨脹,某些部門的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投放過快,流動性過剩日趨嚴重﹔外貿順差較大,國際收支不平衡矛盾突出﹔煤電油運緊張,能源資源供應趨緊﹔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節能減排形勢嚴峻。針對這些問題,2003年下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實施了新一輪宏觀調控。實踐表明,宏觀調控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五年來,不僅經濟增長的速度保持平穩快速,而且經濟增長的質量明顯提高。
宏觀調控十分必要
深入認識宏觀調控的必要性,需要分析市場經濟與政府干預的關系。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些領域存在市場失靈,必須通過政府干預來糾正。政府干預是在任何市場經濟國家都存在的,它主要包括微觀規制、宏觀調控和制度建設三項內容。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階段,即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政府干預更具有特殊必要性。第一,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經濟的任務迫切而繁重。我們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又要注重克服市場的缺陷和防范其可能引發的經濟較大波動,努力實現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這決定了政府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必須發揮更積極、更主動的作用。第二,我國是正處於改革過程中的體制轉軌國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雖已建立,但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在這一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矛盾尤其需要密切關注和及時化解。這決定了我國政府承擔的職能遠比發達國家政府更為廣泛而復雜。第三,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政府的基本功能是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保障全體居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決定了政府宏觀調控的目標必然是多重的,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變得更加豐富。
宏觀調控成效明顯
2003年,中央提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這一輪宏觀調控取得顯著成效的根本保障。總體來看,本輪宏觀調控的成效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實現了經濟的平穩快速增長。2003年以來,在過高的投資增速有所抑制和國內消費需求逐步增強的基礎上,GDP年增長率連續保持在10%及以上,年度間增幅波動不超過1個百分點,沒有出現大的起落。這樣的經濟增長局面,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是首次,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也是少見的。與上世紀幾次宏觀調控相比較,此次宏觀調控的難度加大。以前幾次宏觀調控的背景,基本上與當時的國內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過高密切相關。這一輪調控不僅與投資需求過高相關,而且與出口需求較高相關。受國際因素復雜性、不確定性的制約,宏觀調控的難度明顯增大。宏觀調控著力於解決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貨幣信貸投放增加過快、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不平衡以及房價上漲過快等突出問題。【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