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專題報道>>今日理論版
今日理論版:充分發揮電視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中的作用
2008年03月26日08:55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無標題文檔

學習十七大精神 貫徹十七大精神

中國社會科學院深圳社會科學院科學發展觀深圳研究基地

培育創新文化
 促進自主創新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落到實處,必須大力培育創新文化,形成鼓勵創新創業的社會環境與氛圍,使全社會的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各方面創新人才大量涌現。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深圳市初步形成了以“鼓勵創新、寬容失敗、腳踏實地、追求卓越”為主要特征的創新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深圳市積極探索培育創新文化的新思路新途徑,努力形成鼓勵和支持創新的價值理念、制度安排和公共環境,為建設創新型城市提供了重要支撐。
  堅持解放思想 形成創新共識
  在經歷了改革開放激發創新意識的階段后,深圳市堅持繼續解放思想,大力提倡創新創業的價值理念。
  把解放思想作為培育創新文化的重要前提。
【全文】

 充分發揮電視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中的作用
 
趙化勇
 

  內容提要
  
當今世界,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要在競爭中贏得主動,不僅需要強大的硬實力作基礎,而且需要強大的軟實力作保証。電視媒體作為信息發布、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央電視台作為國家電視台,應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准確把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新要求,抓住2008年北京奧運會、新台址建設等有利機遇,推進改革創新,加快向國際大台強台邁進,佔領國際輿論制高點,掌握宣傳工作主動權,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新貢獻。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中央電視台作為國家電視台,是正確引導國內輿論、參與國際輿論競爭的重要力量,必須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不斷加快“走出去”步伐,進一步提高影響國際輿論的能力,加快向國際大台強台邁進,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應有的貢獻。
  電視媒體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中具有重要作用
  當今世界,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要在競爭中贏得主動,不僅需要強大的硬實力作基礎,而且需要強大的軟實力作保証。電視媒體作為信息發布、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電視媒體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電視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創造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傳播范圍最廣泛、傳播效果最理想、社會影響最顯著的傳播載體。據聯合國《2002年人類發展報告》統計,2001年全球約61.48億人口中每千人擁有的電視機達到250台,平均4人一台,全球電視機總數超過15億台。電視已經深深融入各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對人們的日常生活、人際交往、社會活動、文化交流產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電視媒體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歷史和現實表明:一個國家主流媒體傳播的信息和觀念能否為國際社會所接受,能否在國際輿論中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直接關系國家話語權的強弱和影響力的大小。不論對於發展成就的顯示,還是對於民族傳統文化魅力的展示,電視媒體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電視媒體通過調節輿論引導方向、擴大輿論傳播范圍、改進輿論引導方式,向世界展示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理念。通過電視傳播的輿論信息為國際社會所接受,國家在世界輿論中的影響力就會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也會隨之增強。
【全文】

學習通信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許星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是黨的十七大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鼓勵全民族積極進行文化創造,對於充分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是充分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主體作用的現實途徑。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是億萬人民群眾的事業,人民群眾是文化建設的主體。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人民群眾是文化建設的創造主體,為文化發展創造物質基礎,並直接參與文化創造工作﹔人民群眾也是文化建設的利益主體,是文化產品的最終享有者和受益者。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的充分激發,可以挖掘蘊藏在人民群眾內部深厚的文化創造源泉和高昂的文化創造熱情,為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注入巨大活力﹔可以創造出大量文化物質產品和文化精神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境界,使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是切實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基礎。軟實力是與硬實力相對應的概念,它主要指文化和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全文】

點擊進入圖形版

從憲法視角看公民意識的內涵

馮軍 王海波 丁振君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加強公民意識教育,首先需要科學理解公民意識的內涵。我國憲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根據憲法的這一規定,公民意識的內涵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公民意識是一種歸屬意識。國家是公民身份產生的社會基礎,沒有國家就無所謂公民。一般來說,公民身份隸屬於特定國家。因此,公民首先應當對賦予自己公民身份的國家有歸屬意識。作為中國公民,首先應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強烈的認同感,包括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主流價值觀念等,以作為中國公民為榮,對國家忠誠。當然,強調公民對國家的歸屬意識,並不意味著否定公民的主體地位。現代國家治理模式內在地要求公民認識到自己是國家治理的主體,自覺地通過法定途徑參與國家治理,並對國家治理的過程予以監督。
  公民意識是一種法治意識。憲法是公民身份產生的法律基礎。在現代國家中,憲法對公民身份和權利義務作了明確規定。因此,公民應基於憲法規定而確立對法治的信仰和忠誠。對法治的信仰,就是要樹立法律至上的信念。尤其是對於行使國家公權力的公民來說,信仰法治還意味著正確處理法律與權力的關系,認識到法律對權力的限制。對法治的忠誠,則要求公民具有守法精神,通過對法律的遵守與服從來實現法律的目的和價值。對於行使國家公權力的公民來說,對法治的忠誠主要意味著公權力的行使應當嚴格限定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框架內,真正做到依法辦事。
【全文】

新書評介

 

努力把握我國社會轉型的基本特征

──《社會多元復合轉型──中國現代化戰略選擇的基點》簡評 

  當前,我國正處於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如何深刻把握時代特征,探索社會轉型的最優路徑選擇,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和解決的重大課題。許正中撰著的《社會多元復合轉型──中國現代化戰略選擇的基點》(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一書,對我國社會轉型的時代背景、具體特征以及面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一些較有見地的觀點。
  該書認為,我國社會轉型具有多元復合特征,主要是:從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的轉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知識經濟社會的轉型﹔從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的轉型﹔從產業追隨向產業創新的轉型﹔從線性經濟到循環經濟的轉型﹔等等。這些特征相互滲透、相互交織,使我國的社會轉型顯得異常復雜。
【全文】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責編:權娟)

 相關專題
· 今日理論版
[打印正文]  [給編輯寫信]  [E-mail推薦]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