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加強公民意識教育,首先需要科學理解公民意識的內涵。我國憲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根據憲法的這一規定,公民意識的內涵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公民意識是一種歸屬意識。國家是公民身份產生的社會基礎,沒有國家就無所謂公民。一般來說,公民身份隸屬於特定國家。因此,公民首先應當對賦予自己公民身份的國家有歸屬意識。作為中國公民,首先應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強烈的認同感,包括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主流價值觀念等,以作為中國公民為榮,對國家忠誠。當然,強調公民對國家的歸屬意識,並不意味著否定公民的主體地位。現代國家治理模式內在地要求公民認識到自己是國家治理的主體,自覺地通過法定途徑參與國家治理,並對國家治理的過程予以監督。
公民意識是一種法治意識。憲法是公民身份產生的法律基礎。在現代國家中,憲法對公民身份和權利義務作了明確規定。因此,公民應基於憲法規定而確立對法治的信仰和忠誠。對法治的信仰,就是要樹立法律至上的信念。尤其是對於行使國家公權力的公民來說,信仰法治還意味著正確處理法律與權力的關系,認識到法律對權力的限制。對法治的忠誠,則要求公民具有守法精神,通過對法律的遵守與服從來實現法律的目的和價值。對於行使國家公權力的公民來說,對法治的忠誠主要意味著公權力的行使應當嚴格限定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框架內,真正做到依法辦事。【全文】
新書評介 |
努力把握我國社會轉型的基本特征 |
──《社會多元復合轉型──中國現代化戰略選擇的基點》簡評 |
當前,我國正處於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如何深刻把握時代特征,探索社會轉型的最優路徑選擇,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和解決的重大課題。許正中撰著的《社會多元復合轉型──中國現代化戰略選擇的基點》(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一書,對我國社會轉型的時代背景、具體特征以及面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一些較有見地的觀點。
該書認為,我國社會轉型具有多元復合特征,主要是:從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的轉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知識經濟社會的轉型﹔從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的轉型﹔從產業追隨向產業創新的轉型﹔從線性經濟到循環經濟的轉型﹔等等。這些特征相互滲透、相互交織,使我國的社會轉型顯得異常復雜。【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