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的關鍵在於,正確處理地區利益與國家利益的關系,並把它們最大限度地協調起來。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考察:一是發揮區域相對優勢,從比較利益角度衡量區域產業結構的合理性﹔二是從宏觀層次上協調區際關系,追求國民經濟整體的最大利益。優化區域產業結構,需要努力實現地區與國家以及地區之間產業結構政策和地方政府行為的協調。
實現地區與國家產業結構政策的協調。從長遠看,地區利益與國家整體利益是一致的。但在一定時期或一定范圍內,地區利益與國家整體利益也有不一致的情況。實現地區與國家產業結構政策的協調,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把地區利益與國家整體利益統一起來。首先,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矯正由不合理的價格體系所導致的不同要素稟賦地區間的利益關系扭曲,消除地區間重復建設和市場封鎖。其次,調整公共政策和稅收制度,讓地方政府擁有與其職能對稱的財政稅收能力,以改變其過度逐利行為。同時,以法律形式界定各級政府的事權范圍。再次,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健全地方政府官員政績考核制度,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行政務公開,以促進區域合作和協調發展。【全文】
干部說干事 |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群眾謀利益、讓群眾得實惠,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隻有為群眾謀利益、讓群眾得實惠,才能得到群眾的支持,從而更好地開展工作。近年來,山東省泰安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堅持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制定政策措施、推動各項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受到群眾歡迎。
確保決策正確。正確的決策是有效推進工作、促進發展的前提,而正確的決策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從群眾利益出發。泰安高新區提出了“333”工作思路,即首先注重解決群眾吃飯、住房、就業“三大問題”,然后經過“補助+補償”、“補償+市場”、“市場化+社保制”三個階段,逐步引導農民向市民、農村向城市、農村經濟向城市經濟轉變,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實踐証明,這一工作思路是正確的。之所以能夠形成這一正確的工作思路,主要在於我們在決策過程中堅持從實際出發,走群眾路線,充分調查研究,反復進行比較、鑒別和論証。特別是在涉及群眾利益的問題上,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原則,充分發揚民主,認真傾聽不同意見,在民主討論的基礎上實行正確的集中。同時,注意及時總結經驗,對工作思路進行補充和完善,防止釀成錯誤。【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