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專題報道>>今日理論版
今日理論版: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再上新台階
2008年03月18日08:57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無標題文檔

學習十七大精神 貫徹十七大精神

李玉泉

積極參與醫療保障體系建設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幸福,並強調“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建設醫療保障體系,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內容。大力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對於完善醫療保障體系、促進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充分認識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意義

  建立覆蓋城鄉的醫療保障體系,需要社會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醫療救助等的協調發展和共同推動。其中,大力發展商業健康保險,既十分必要,又十分緊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作用和意義在於:
  擴大醫療保障覆蓋面。我國醫療保障體系建設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迅速擴容,力爭盡快覆蓋全體城鄉居民。目前,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正在全面推進。在這個過程中,社會醫療保險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大力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積極參與社會醫療保險的委托管理,可以分擔社會醫療保險的壓力,有助於迅速擴大醫療保障覆蓋面。同時,社會醫療保險隻保障基本醫療需求,大力發展社會補充醫療保險可以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需求。
   提高醫療保障體系運行效率。通過商業保險機制克服社會醫療保障體系運行效率不高的問題,在國際社會具有普遍性。目前我國社會醫療保障體系運行效率還比較低,限制了其功能的發揮。大力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充分發揮其專業化經營優勢,可以有效提高醫療保障體系的運行效率。
【全文】

 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再上新台階
 
趙洪祝
 

  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在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方略,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所在。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這進一步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努力方向。

  近年來,浙江省按照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認真貫徹中央有關精神,從全面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新階段的實際出發,遵循“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充分發揮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對“三農”的帶動作用,積極鼓勵和大力支持廣大農民群眾創業創新,努力探索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符合浙江實際的“三農”發展之路,使農業和農村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2007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265元,連續23年位居全國各省區第一位﹔全省“三農”財政投入達到496億元﹔全國百強縣中浙江佔30席,全國千強鎮中浙江佔268個。今后5年,是浙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時期。我們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牢牢把握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的新機遇,明確統籌城鄉興“三農”的新任務,積極探索,勇於實踐,進一步加大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統籌城鄉創業就業、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城鄉社會建設、統籌城鄉配套改革的工作力度,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努力使浙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再上新台階。

  把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與發展現代農業有機統一起來,努力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產品價格穩定是做好“三農”工作的一項硬任務。目前,浙江正處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時期。要保障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和價格穩定,就必須按照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和推進浙江“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的要求,創新農業發展思路,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來克服農業資源緊缺的瓶頸制約,以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來促進農業增產增效,以調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來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價格穩定。具體來說,就是以提升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農業增產增效水平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為目標,把強化農業基礎的著力點放到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上,大力推進農業在發展理念、產業規劃、科學技術、經營機制和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全面創新,實現農業生產主體、產業結構、生產模式、服務體系和裝備設施的全面轉換,促進農業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科技貢獻率、勞動生產率和市場競爭力的全面提高,努力走出一條經濟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技術密集、功能多樣、凸顯人力資源優勢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把推動農民持續增收與促進農民充分就業有機統一起來,努力推動農民創業創新和農村經濟發展繁榮

  促進農民充分就業和持續增收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心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千百萬農民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率先闖市場、辦企業,實現了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和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面對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新形勢和建設新農村的新任務,我們必須堅持走“創業富民、創新強省”之路,通過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和幫扶,著力提升農民群眾創業創新的能力,努力搭建農民群眾創業創新的平台,引導農民從各自為戰的分散創業轉到分工協作的集聚創業上來,從第二產業領域創業為主轉到“一二三”產業更為廣闊的領域的創業上來,從鼓勵一部分能人率先創業創新轉到全體農民創業創新上來。特別是要通過強化技能培訓、結對幫扶和改善創業就業環境等舉措,幫助能力不強的農民實現就業和低收入農戶實現小康,做到讓不同素質、不同能力、不同區域的農民群眾都能各展其能、各盡其力、各創其業、各得其所,在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基礎上,實現全體農民充分就業、持續增收、共同富裕。【全文】

學習通信

  


 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

 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季明

  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是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一個重要論斷。正確把握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內涵與要求,深刻認識形成這種局面的重要性,對於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具有豐富的內涵。各盡其能,是指每個人都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聰明才智,其價值目標是增強社會的創造活力﹔各得其所,是指每個人都能按照一定的規范公正地享有自己可以得到和應該得到的權益與利益,其價值目標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諧相處,是指每個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不損害其他人的利益,社會各個方面的關系都能和睦協調,其價值目標是實現社會的安定有序。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體現了社會動力機制與平衡機制的統一、公平與效率的統一、價值目標與歷史過程的統一。
  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貫穿著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進行了科學描述,認為代替那種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未來社會將在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消滅私有制的基礎上,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極大地調動全體勞動者的積極性,使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形成和諧的關系,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高價值取向。在我們所從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將極大地促進各種社會矛盾的有效化解和社會公平正義的不斷實現,促進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自然環境的有機統一,從而使個人越來越從相互關系的和諧中獲得自由和發展,讓個人的自由和發展越來越有利於其他人的自由和發展。
  
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全文】
點擊進入圖形版


     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檢察工作各個方面

徐漢明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推進人民檢察事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法制保障,要求各級檢察機關和廣大檢察人員不斷增強堅持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檢察工作的各個方面。
  堅持發展是第一要義,積極探索檢察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新途徑,不斷提高服務大局的水平。針對刑事犯罪高發、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維護公平正義任務加重的新形勢,檢察工作應牢固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的思想,認清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所肩負的使命和責任,找准工作著力點和切入點,創新服務理念和方式,努力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良好的法治環境。同時,注重把握發展規律,破解發展難題,提升發展整體水平,實現檢察工作自身的科學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按照執法為民的要求推動改善民生,不斷提高檢察工作的法律監督能力。針對侵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案件突出、基層擾民侵權的案件多發、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案件增多等問題,在總結近年來開展專項治理、參與平安創建等工作經驗的基礎上,著力提高檢察工作的法律監督能力。通過履行審查逮捕、審查起訴、查處貪污賄賂瀆職侵權案件等職能,不斷完善便民利民的權益保障機制、利益協調機制、矛盾調處機制、訴求表達機制,增強防范和打擊各類刑事犯罪的能力,保護好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有效預防和懲治腐敗行為,促進政風民風好轉,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同時,加強檢察隊伍建設,堅持不懈地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干警,使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堅強捍衛者、科學發展觀的忠實執行者、和諧社會的積極促進者。

  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解決制約檢察工作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形成科學合理的檢察工作格局。在全面發展方面,以三大訴訟法修改為契機,以加強檢察職能為核心,合理配置檢察人力物力資源,完善訴訟法律監督權的配置,建立健全同行政執法相銜接的機制,強化立案監督和偵查活動監督、刑事審判監督、刑罰執行和監管活動監督、民事審判和行政訴訟監督,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執法不公、司法不公問題。在協調發展方面,針對制約檢察工作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從實際出發,探索建立促進公正、規范、文明執法的科學考評和績效管理機制,大力推進檢察工作一體化。【全文】

實現共建與共享的有機統一

田秀雲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努力形成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這揭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的、途徑和價值原則。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使共建與共享相輔相成、有機統一,體現了社會和諧的本質。實現共建與共享的有機統一,有以下幾層涵義。
  創造與享有的統一。社會要和諧發展,離不開全社會共同建設,需要全體人民不斷地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沒有勞動者的勞動創造,就沒有可供分享的財富。隻有一切有能力創造財富的勞動者都能在創造活動中盡職盡責,才能使共享具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社會要和諧發展,還必須堅持公平正義原則,保証全體勞動者合理分享發展成果,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廣大人民勞動創造的積極性。這種創造與享有統一的實現,需要通過公平正義的政策和制度設計,使人們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特別是利益關系得到有效協調,真正讓人民群眾既成為創造者又成為享有者,積極投身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

  權利與義務的統一。和諧社會共建共享,意味著全體社會成員既有享受建設成果的權利,也有建設的責任和義務。如果片面強調權利而不講責任和義務,或者不顧權利而一味強調責任和義務,那麼,社會是無法實現發展與和諧的。隻有對社會發展與和諧盡職盡責,才有權享有社會發展與和諧的成果。因此,每一個公民都應增強社會責任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和諧的過程中有所作為、作出貢獻。同時,社會也要建立健全責權利相統一的保障機制,使全體人民既能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自覺促進社會和諧。
  目的與手段的統一。和諧社會共建共享,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彰顯了以人為本這一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全文】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責編:權娟)

 相關專題
· 今日理論版
[打印正文]  [給編輯寫信]  [E-mail推薦]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