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在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方略,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所在。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這進一步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努力方向。
近年來,浙江省按照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認真貫徹中央有關精神,從全面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新階段的實際出發,遵循“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充分發揮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對“三農”的帶動作用,積極鼓勵和大力支持廣大農民群眾創業創新,努力探索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符合浙江實際的“三農”發展之路,使農業和農村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2007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265元,連續23年位居全國各省區第一位﹔全省“三農”財政投入達到496億元﹔全國百強縣中浙江佔30席,全國千強鎮中浙江佔268個。今后5年,是浙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重要時期。我們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牢牢把握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的新機遇,明確統籌城鄉興“三農”的新任務,積極探索,勇於實踐,進一步加大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統籌城鄉創業就業、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城鄉社會建設、統籌城鄉配套改革的工作力度,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努力使浙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再上新台階。
把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與發展現代農業有機統一起來,努力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產品價格穩定是做好“三農”工作的一項硬任務。目前,浙江正處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時期。要保障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和價格穩定,就必須按照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和推進浙江“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的要求,創新農業發展思路,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來克服農業資源緊缺的瓶頸制約,以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來促進農業增產增效,以調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來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價格穩定。具體來說,就是以提升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農業增產增效水平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為目標,把強化農業基礎的著力點放到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上,大力推進農業在發展理念、產業規劃、科學技術、經營機制和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全面創新,實現農業生產主體、產業結構、生產模式、服務體系和裝備設施的全面轉換,促進農業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科技貢獻率、勞動生產率和市場競爭力的全面提高,努力走出一條經濟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技術密集、功能多樣、凸顯人力資源優勢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把推動農民持續增收與促進農民充分就業有機統一起來,努力推動農民創業創新和農村經濟發展繁榮
促進農民充分就業和持續增收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心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千百萬農民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率先闖市場、辦企業,實現了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和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面對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新形勢和建設新農村的新任務,我們必須堅持走“創業富民、創新強省”之路,通過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和幫扶,著力提升農民群眾創業創新的能力,努力搭建農民群眾創業創新的平台,引導農民從各自為戰的分散創業轉到分工協作的集聚創業上來,從第二產業領域創業為主轉到“一二三”產業更為廣闊的領域的創業上來,從鼓勵一部分能人率先創業創新轉到全體農民創業創新上來。特別是要通過強化技能培訓、結對幫扶和改善創業就業環境等舉措,幫助能力不強的農民實現就業和低收入農戶實現小康,做到讓不同素質、不同能力、不同區域的農民群眾都能各展其能、各盡其力、各創其業、各得其所,在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基礎上,實現全體農民充分就業、持續增收、共同富裕。【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