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這是我們黨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人類文明發展趨勢深刻認識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決策。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必須肩負起建設生態文明的歷史使命。
深刻認識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不僅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而且對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不斷探索,黨的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對加強生態建設都作出過許多深刻的闡述。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和到2020年將我國建設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表明我們黨對人與自然、經濟與生態關系的認識得到了進一步深化,對生態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重要作用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進入了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也是生態良好、生態文明的社會主義。
建設生態文明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和重要內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生態良好,維護和改善人的生存發展條件,這是最根本意義上的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統籌各方面發展,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建設生態文明是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延續人類文明的必然選擇。歷史上,由於人類對生態破壞而導致國家衰亡、文明衰落的例証屢見不鮮。當前,氣候變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種滅絕等生態危機已嚴重影響人類的生存發展,對人類文明的延續構成了嚴重威脅。建設生態文明,是消除傳統發展模式弊端、實現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發揮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建設生態文明,迫切要求林業發揮更大的作用。
林業在實現生態環境良好中發揮著主體作用。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荒漠化被稱為“地球之癌症”。在維護生態安全中,林業承擔著建設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改善荒漠生態系統的重大使命。目前,在全球已出現的十大生態危機中,有八大危機主要靠林業來治理。基於這些認識,《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要賦予林業以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要賦予林業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開發中,要賦予林業以基礎地位。”並提出要“確立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為主體、林草結合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建設山川秀美的生態文明社會”。【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