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在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西部地區如何建設生態文明?位於黃土高原腹地的陝西省吳起縣從1998年起,以退耕還林(草)為契機,抓住生態環境建設這個關鍵,持之以恆地堅持植樹種草,提高植被覆蓋率,建立和完善以林草為主的生態系統,逐步形成環境友好型的生產、生活方式。現在的吳起,山川綠了,農民富了,生態與經濟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良性循環基本形成。
巨大變化
吳起原來是陝北典型的農牧業縣。農業沿襲祖祖輩輩“倒山種地、廣種薄收”的老習慣,“春種一面坡,秋收一瓢糧”﹔牧業則是傳統的牧羊方式──散放,漫山遍野的山羊嚴重破壞了林草植被。“人口”缺糧到處墾荒,“灶口”缺柴到處亂伐樹木,“牲口”缺草到處濫牧,這“三口”使吳起陷入了“越墾越窮、越窮越墾,越放越荒、越荒越放”的怪圈。截止到1997年底,全縣還有6個鄉(鎮)、57個村、1.6萬人口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同時,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全縣水土流失面積佔總面積的97.4%,年均侵蝕土壤厚度1.2厘米﹔冬春西北風一刮就風沙彌漫,夏秋則“下一場大雨褪一層皮,發一回山水滿溝泥”。痛定思痛。從1998年起,吳起縣開始了大規模的生態建設。經過近10年持續不斷的努力,吳起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喜人局面。
生態狀況明顯改善。10年來,吳起縣累計完成造林種草面積236.79萬畝,其中退耕還林(草)175.27萬畝,林草覆蓋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2006年的62.9%,昔日的荒山禿峁披上了綠裝﹔水土流失得到遏制,土壤年侵蝕規模由當年的每平方公裡1.53萬噸下降到目前的0.54萬噸,基本實現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溝”﹔小氣候環境趨向好轉,年均降雨量由10年前的478.3毫米增加到現在的582毫米,年無霜日由10年前的年均151天增加到現在的年均161天,五級以上的大風次數、揚沙天數分別由10年前的年均19次、31.6次下降為現在的5次、6.5次,干旱、冰雹、霜凍等災害減少了70%左右﹔生物多樣性日趨豐富,多年不見的狐狸、黃鼠狼、野狼、貓頭鷹、野雞等飛禽走獸重新出現。
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廣大農民從廣種薄收、漫山放牧的落后生產方式中解放出來,大力發展種養加一體化的生態高效農牧業,富余勞動力則經商務工,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而且走出了“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怪圈。農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原來燒驢糞蛋蛋的“灶口”改燒沼氣、天然氣,破舊的窯洞被整齊漂亮的磚瓦房取代。2006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98元,其中35%來自第三產業和勞務輸出收入,是1997年的2.59倍﹔縣域綜合經濟實力進入“西部百強縣”和“陝西省經濟社會發展十佳縣”行列。
更為可喜的是,干部群眾的思想觀念煥然一新:生態意識明顯增強,退耕還林(草)、保護生態成為自覺行動﹔“放羊─娶媳婦─生娃─放羊”的舊觀念成為歷史,學技能、闖市場蔚然成風。【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