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專題報道>>今日理論版
今日理論版:生態脆弱地區尤須建設生態文明
2008年02月18日08:55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無標題文檔

學習十七大精神 貫徹十七大精神

庄聰生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

  民主作為一種國家制度和一項政治權利,總是歷史的、具體的。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一定能夠不斷發展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不僅充分表明了我們黨進一步堅持和實現人民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堅定信心,而且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標。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不斷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健全民主制度,使人民民主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展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相統一,保証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在我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一切行動和目的,都是為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証。隻有在黨的領導下,人民群眾才能形成自覺的意識、採取有效的行動,成為掌握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依法治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途徑和手段。隻有堅持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人民群眾才能通過法定途徑切實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才能保護自身民主權利不受侵犯。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規律。
【全文】

 生態脆弱地區尤須建設生態文明
 
──陝西省吳起縣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調查
 
趙學敏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在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西部地區如何建設生態文明?位於黃土高原腹地的陝西省吳起縣從1998年起,以退耕還林(草)為契機,抓住生態環境建設這個關鍵,持之以恆地堅持植樹種草,提高植被覆蓋率,建立和完善以林草為主的生態系統,逐步形成環境友好型的生產、生活方式。現在的吳起,山川綠了,農民富了,生態與經濟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良性循環基本形成。

  巨大變化

  吳起原來是陝北典型的農牧業縣。農業沿襲祖祖輩輩“倒山種地、廣種薄收”的老習慣,“春種一面坡,秋收一瓢糧”﹔牧業則是傳統的牧羊方式──散放,漫山遍野的山羊嚴重破壞了林草植被。“人口”缺糧到處墾荒,“灶口”缺柴到處亂伐樹木,“牲口”缺草到處濫牧,這“三口”使吳起陷入了“越墾越窮、越窮越墾,越放越荒、越荒越放”的怪圈。截止到1997年底,全縣還有6個鄉(鎮)、57個村、1.6萬人口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同時,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全縣水土流失面積佔總面積的97.4%,年均侵蝕土壤厚度1.2厘米﹔冬春西北風一刮就風沙彌漫,夏秋則“下一場大雨褪一層皮,發一回山水滿溝泥”。痛定思痛。從1998年起,吳起縣開始了大規模的生態建設。經過近10年持續不斷的努力,吳起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喜人局面。

  生態狀況明顯改善。10年來,吳起縣累計完成造林種草面積236.79萬畝,其中退耕還林(草)175.27萬畝,林草覆蓋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2006年的62.9%,昔日的荒山禿峁披上了綠裝﹔水土流失得到遏制,土壤年侵蝕規模由當年的每平方公裡1.53萬噸下降到目前的0.54萬噸,基本實現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溝”﹔小氣候環境趨向好轉,年均降雨量由10年前的478.3毫米增加到現在的582毫米,年無霜日由10年前的年均151天增加到現在的年均161天,五級以上的大風次數、揚沙天數分別由10年前的年均19次、31.6次下降為現在的5次、6.5次,干旱、冰雹、霜凍等災害減少了70%左右﹔生物多樣性日趨豐富,多年不見的狐狸、黃鼠狼、野狼、貓頭鷹、野雞等飛禽走獸重新出現。

  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廣大農民從廣種薄收、漫山放牧的落后生產方式中解放出來,大力發展種養加一體化的生態高效農牧業,富余勞動力則經商務工,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而且走出了“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怪圈。農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原來燒驢糞蛋蛋的“灶口”改燒沼氣、天然氣,破舊的窯洞被整齊漂亮的磚瓦房取代。2006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98元,其中35%來自第三產業和勞務輸出收入,是1997年的2.59倍﹔縣域綜合經濟實力進入“西部百強縣”和“陝西省經濟社會發展十佳縣”行列。

  更為可喜的是,干部群眾的思想觀念煥然一新:生態意識明顯增強,退耕還林(草)、保護生態成為自覺行動﹔“放羊─娶媳婦─生娃─放羊”的舊觀念成為歷史,學技能、闖市場蔚然成風。【全文】

  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

 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學習黨的十七大報告

常培育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指出:“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一重要論述,對改革開放的巨大歷史作用給予了高度評價和科學定位。改革開放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條件下發展中國的必由之路,是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煥發生機活力的強大動力,是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創新並賦予其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的重要條件。
  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是對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基本經驗的深刻總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在這一歷史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推動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快速發展起來。改革開放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改革開放促使我們黨不斷探索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如何在新時期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我們黨通過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深刻認識到,必須在改革開放的創新實踐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
【全文】
點擊進入圖形版

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

馮 剛

  胡錦濤同志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重要論述,為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的高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應緊密聯系自身實際,不斷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切實增強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工作觀念。大學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夠提高主體意識,通過自我教育和自我修養達到自我發展。因此,在大學德育教育過程中,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工作觀念,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建立起有利於培養學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和健康人格的教育模式。一是更加關注每個學生的內心需求、個性特征和成長背景,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和指導,調動他們通過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實現自我發展和完善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引導廣大學生把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與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身心健康素質結合起來,真正成為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三是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和諧發展意識,引導廣大學生以理性的眼光看待和處理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堅持當前與長遠、現實與理想相統一,防止隻顧眼前、不顧長遠和隻求實利、忽視理想的傾向。

  培育良好的師德師風。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大學教師的道德情操、處世方式、行為准則、治學態度等,對大學教育至關重要。教師的道德素養與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直接相關,教師人格本身就是一門隱性課程。民族精神、人文特質、科學理性、開放胸襟、務實作風應當成為大學教師必備的品德,這樣才能保証教師以優良的品質塑造學生、以高尚的情操熏陶學生、以優秀的業務影響學生。高校應通過加強師德教育、嚴格考核管理、健全制度規范等多種措施,促進良好師德師風的形成。廣大教師應按照胡錦濤同志所提出的要求,愛崗敬業、關愛學生,刻苦鑽研、嚴謹篤學,勇於創新、奮發進取,淡泊名利、志存高遠,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努力成為無愧於黨和人民的人類靈魂工程師,以人格魅力、學識魅力和有效工作贏得廣大學生和全社會的尊重。【全文】

理論信息

 


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深化改革

──“2008:改革的起點與趨勢”形勢分析會述要

  中國(海南)改革研究院主辦的“2008:改革的起點與趨勢”形勢分析會近日在北京召開。與會的專家學者就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宏觀調控體制創新、財稅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農村綜合改革等面臨的形勢和任務進行了研討。

  與會者認為,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改革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新矛盾新問題,主要表現為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經濟總量、物質財富的不斷增加與城鄉差距、貧富差距擴大的矛盾,全社會公共服務需求全面快速增長與基本公共產品短缺的矛盾等等。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推進創新。

  與會者強調,黨的十七大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改革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現在的關鍵是抓好落實。在實踐中,應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改革開放的過程也是解放思想的過程,沒有解放思想就沒有今天改革開放的大好局面。深化改革、推進創新,迫切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因此,我們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大精神,繼續解放思想,推進改革開放,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努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全文】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責編:權娟)

 相關專題
· 今日理論版
[打印正文]  [給編輯寫信]  [E-mail推薦]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